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八)
《毛泽东年谱》1959年12月28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并开始读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
一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源。”
毛泽东批注:“好,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二
在读到教科书说“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时,毛泽东说:这里说的“得到勋章和奖章”、“劳动英雄的称号”等等,也就是“尚贤”。
到了共产主义以后,“尚贤”恐怕也还要继续下去。产品按需分配了,物质刺激也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先进和落后这两部分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分别这两部分人,就是一个“尚贤”的问题。
“社会主义竞赛”这一节,一般写得不错。引用的斯大林的话也好。斯大林讲了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帮助,求得普遍的提高。普遍提高之后,仍然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又要求进一步的普遍提高。
这一节的缺点是没有讲政治。他们还有这样的意思,竞赛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动力,还靠物质刺激这一条。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12月29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并开始读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维埃国家的一切主要经济问题以及政治问题,都是同价格问题交错在一起的”时,毛泽东说:
调整价格,就是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过去我们提高生猪、油料、蚕丝的收购价格,最近又准备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都是属于调整这些关系的范围。
二
在读到教科书说“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问题不在于使价值规律具有广阔的活动场所,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而在于把这个规律用作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经济杠杆”这一段时,毛泽东说:这段正确,有批评,有议论。
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工具,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我们搞大跃进,就不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来搞的,而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来搞的。如果单从价值规律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大跃进,就必然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就必然把去年大办钢铁说成是无效劳动、土钢质量低、国家补贴多、经济效果差,等等。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
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大加快建设速度。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已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口号,就是证明。
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要相当地等价。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当然,价格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
三
教科书说:“马铃薯、蔬菜、奶类、肉类和谷物的过低的收购价格和采购价格,在某一时期曾经阻碍了这些产品的生产。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大大提高了这些产品的收购价格和采购价格,这对于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很重要的刺激。”
毛泽东批注:“这个‘物质刺激’不反对。”
四
教科书说:“由于有了经济核算,就能够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刺激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赢利。”
毛泽东批注:“这样就有奔头了,好。”
五
在读到教科书说“由于掌握了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带来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危机的那种毁灭性后果”时,毛泽东说:这一段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它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规律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以没有危机及其“毁灭性后果”,主要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价值规律,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全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没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等。
六
教科书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泽东批注:“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
七
教科书说:“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愈高,工资的水平也愈高。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应当超过工资的增长。”
毛泽东批注:“好。”
12月30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并开始读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盈利。成本和价格》。
一
在读到教科书讲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降低人民消费品价格的政策和苏联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七年间将日用品零售价格的总水平差不多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六点五的这两段时,毛泽东说:这两小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个是消费品价格的问题。教科书说他们的办法是降低物价,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一般的不涨也不降。我国工资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普遍就业,物价低,房租低,不收所得税;前几年发了公债,现在停发了,职工的生活并不坏。究竟是不断地普遍地降低物价好,还是一般的不涨不降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一个是轻重工业品的比价问题。他们是重工业品价格低,轻工业品价格高。相对说来,我们是轻工业品价格低,重工业品价格高。为什么这样,究竟怎样才好,也值得研究。
二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时,毛泽东说:关于缩短工作日的问题。
鞍钢有的生产单位,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三班制改成四班制,六小时比八小时的效率还高一点。原因是精力更集中。
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资产阶级曾经做过调查,证明八小时工作比更多时间的工作,效率更高,这样对资本家更有利,他们也就赞成了。
教科书最近的增订本,加了免费分配的意思,并且说这部分会愈来愈扩大。这个意思好。这种免费分配,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三
教科书说“经济核算是进行有计划的经营的形式”。
毛泽东批注:“两种制度的经营方法虽然不同,但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
四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设期限,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义”时,毛泽东说: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如果是说建设单位搞得过多,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
如果因此就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后钢铁工业在建设一些大型基地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中型和小型的钢铁基地。过去的中小型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全国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钢铁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还要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大的,同落后的会变成先进的、土法的会变成洋法的一样,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五
在读到教科书说“要求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建设新的企业”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采用先进技术,但不能因此否定落后技术在一定时期的必不可免性。
12月31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盈利。成本和价格》,今天读完这一章。
教科书说,苏联重工业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价值,重工业所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就转入按这种比较低的价格买得生产资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而在消费品的价格中得到实现。
读到这里,毛泽东说:苏联重工业品的批发价格定得低,可能有它的经济原因,这就是他们的重工业机械化水平高,工人用得少,产品成本低。也可能是重工业是在命令主义的方法下建设起来的,大家不那么关心,不那么积极,又不提高觉悟,结果使搞重工业的人感到横竖是国家的事情,谁也不愿意、不用心去搞经济核算,结果使重工业不能赢利,需要国家补贴。
他们的轻工业品的价格高,会不会使这种产品的市场不能迅速扩大?如果不能迅速扩大,那末这样总的算起来,积累的资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反过来,妨碍重工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要好好研究。要做调查,找些人谈谈,也可以考虑派个代表团去苏联研究研究。
1月2日
开始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
一
教科书说:“一九五六年,国营谷物农场的谷物商品率平均为百分之七十以上。国营农场供应国家大量农产品。一九五七年,国营农场在国家收购量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肉类约百分之二十一,奶类约百分之二十一,羊毛约百分之二十七。”
读到这里,毛泽东说:国营农场这件事很好,它可以有很高的商品率。可惜这里没有写上苏联从国营农场中得到的谷物,占全部收购谷物的比重是多少。
二
在读到教科书说“在一九二八年全盘集体化的前夕,春季作物地的翻耕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使用木犁和马拉犁”时,
毛泽东说:这个事实推翻了教科书在很多地方关于“要有拖拉机,才能合作化”的说法,肯定了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的说法。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的规律。
三
在读到教科书说苏联从一九五三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为加强物质刺激而采取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时,毛泽东说:他们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可能是有原因的:过去国家从农民那里拿得太多了。
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反面,又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大注意集体利益。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自己的反面。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
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远有,当然总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性质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都是对立的统一,这也是两重性。生物的代代相传,就有而且必须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重性。
四
教科书说:“为了集体农庄和庄员更加从物质上关心生产成果,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采购价格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税率降低了。”
毛泽东批注:“有此必要。”
五
在读到教科书讲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包括哪些部分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都不算土地的价值。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经济学家们最好能算算土地的价值。
六
在读到教科书说“小型集体农庄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复杂的现代农业技术,而且它们不能全面地发展公共经济”时,
毛泽东说:“这一段关于合并集体农庄的道理,讲得好。”
1月3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并开始读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
一
在读到教科书讲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时,毛泽东说: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事在人为”在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经济条件相同,一个地方“人为”了,结果就好;一个地方“人不为”,结果就不好。实际上,精耕细作、机械化、集约化,都是“事在人为”。
二
教科书说:“公共监督对于改善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工作,具有很大意义。”
毛泽东批注:“我们对商业的监督,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这一套。”
1月4日
继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今天读完这一章。
一
教科书说,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是物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所以就创造了价值”。
毛泽东批注:“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生产就不能转化为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
二
在读完第三十二章后,毛泽东说:这次读书是跟着书走,可以了解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但是还不能算是研究。最好将来以问题和论点作中心,研究讨论一下,收集一些材料,看看他们的论文,知道争论双方的意见,或者更多方面的意见。
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看书的时候,大胆怀疑是好的,要有追求了解的意志和愿望,但是最后不要把好的东西否定,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要勇敢,也要谨慎。
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