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泽州辛壁成汤庙明代乐楼碑刻考述

2022-09-22 08:3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泽州辛壁成汤庙明代乐楼碑刻考述

樊淑敏

山西泽州县辛壁村位于晋城市城西18公里处,成汤庙建于村之正中。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碑刻8通。其中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立的《创建礼乐楼记》碑,高138公分,宽68公分,笏头,下部有些漫毽不清,现横卧于山门东侧。碑中戏台的名称与其它神庙不同,所昭示的也是较为正统的戏曲观念。这种观念大抵受当时的理学思想影响,对乡村神庙演剧活动及戏剧艺术的发展,曾经起过规范作用,也为今日的中国古代剧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辛壁村所以供奉商代开国君主成汤,是因为早期典籍多记载他祷雨于桑林的传说,以为求其福佑,常降甘霖,是最“灵验”的。或说桑林就是山西阳城县的桑林乡,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甚至记载说,商汤祷雨相传是在阳城县南75里的析城山上。宋徽宗曾经亲赐庙额,敕封析城山神,下令扩建庙宇达200余楹。因此宋代以来析城山成汤庙的香火一直不断,太行山区的民众对这位上古“四圣”(尧舜禹汤)之一的“正神”是十分迷信的,辛壁也不例外。

辛壁村成汤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这是有背景的。金元之际社会名流李俊民的《析城山重修成汤庙记》,曾说析城山上的那座祷雨的主庙,因“大金革命,庙止存九间,共六十椽,大庙壬寅春因野火所延,存者亦废。民间往往即行宫而祭之”。该庙以后虽然修复了,但在这期间,环太行山区,包括山西、河南、河北的许多地方,都纷纷创建汤帝行宫(1),就近祈祷,辛壁村的只是其中的一座罢了。

辛壁村汤帝庙明代戏楼的创建,缘于当地流传的一则梦幻型故事。原来成汤庙内有苍松一株(碑文中两个“松”字均不清。碑说“木有万品,惟□最佳者之先也”,据此推测当为“松”字。又,所谓“苍松翠柏”,“苍”一般形容“松”字),树身粗大,需几人合抱,树根盘屈错结,枝干纵横支离,树叶茂密,其荫凉一向是村里人避暑消闲的好去处。明初建宁山卫时【2】,官府曾专门前来采伐而不果。弘治四年(1491),村里有个人爱其材,试图夜间强行偷伐,没料到还未及动手古松就托梦警示村民,男女老少旋即接踵而来,挽回了古树的一场劫难。之后,村民们惊喜它的“灵应”,村里某耆老又说“此树见危,居民必险”,于是大家齐心合力,就在这株松树旁边建立了一座戏楼。

明代弘治十四年的碑刻就记载此事,我们可以详见它的碑阳全文

创建礼乐楼记

夫物遇时亨,人逢运泰。且木有栎樗,匠石不顾,而徒市众之观。圣并颜曾,通达未通,而岂遂干城之志?所谓道自人弘,物因时□矣。

泽城之西距三十余里,有社日辛壁。背山临流,土淆民富。厥中古有成汤庙,乡闾葺理,代有其年。左接民居,起敬□宫墙之下;右依琳馆,瞻□于咫尺之间。殿宇巍峨,扉户曜目,廊庑掩翁,宏广重深。肇自金大定二十一年也。内有苍囗一株,周逾合抱,高出环丛,阴幕境城之家,望览四周之远,根源莫测其宗盘,薄不□□□。尝闻父老相传,宁山建卫之初,官采不果所从。迨弘治辛亥间,宗支爱才□□□求未谐,强欲亲伐。梦警居民,竖旦,老稚拥□,阻辔而还。忆树囗□有神司之,安□□是载?者老李贵议众曰∶“此树见危,居民必险。”率领二十余家,就此而建礼乐楼三楹,栏护四傍,用主礼乐以事神,社囗响诺。自斯校力者子来,施财□□圣。□于□之冬,成于辛酉之夏。尔来十载,经营络绎不绝,其用功也深,费财也庶。恐久泯□□社□义众等刻诸坚铭,属予为志。

云林照生稽考不备,曰∶帝圣有四,汤居一也;仁周九有,亘古遵崇,敬之当也。木有万品,惟□最佳者之先也。礼乐乃效神天,严肃如也,凡情莫不欲安而去危,趋利以避害,祸福安危,神以□之,精祷必感。《传》云∶神以人□血食。庙宇森备直□,俨然神有依栖。鼎俎□乐|礼楼克诚,则人所敬,庶使神明司察,而福岂无□宁?故不得愧赧,谨假管□旦叙以告□者云。

云林幽居子清河宗秀□□

判官徳平胡安  工 □□□□  吏李子通本村人知需王宣 吕院    典吏   王璋奉训大夫泽州知州钱塘陆伟 段殷  □□时弘治十四年岁次辛酉闻七月吉日

“清河宗秀”下边的字痕不清,应是“谨撰”二字。宗秀自号云林幽居子,又称云林照生,清河人,是碑文的作者,生平不详。参与其事的还有判官胡安,知需王宣、吕隆,典吏王璋等,生平事迹也存疑待考。碑末题名的官员中,惟泽州知州陆伟有传。《山西通志·名宦传》载∶

陆伟,字仲奇,钱塘人。由举人授泽州知州,时州海饥,请发帮赈救,全活以数万计。所行一切守法,请托不行,强御不畏。宁山卫军民杂处,久不靖,慑以德威,彼此帖然。茸州治,备仓储,兴儒学,修明道先生祠,民甚怀之。致仕归。卒,年八十九。【3】

小传提到的明道先生,指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明道先生”是学者对他的称呼。他曾担任晋城县令,为发展太行山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多有建树。泽州士绅早在宋代即已为之立祠,以后历代重修不辍。陆伟既有"葺州治,备仓储,兴儒学,修明道先生祠”等事迹,可知他也是河南二程理学思想的忠实信徒。

碑中说这座礼乐楼是“用主礼乐以事神”的,清楚表明当地村民祭神不可以无戏的主导思想,最晚在明中叶就已经树立,戏楼已经是神庙建筑群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人们相信神庙是“祈福禳灾,有祷即应”的,建殿宇以妥神,修戏楼以娱神,二者均不可偏废。但一般神庙戏台或称舞楼、舞厅、舞庭、舞亭,或称乐庭、乐亭、乐楼等,命名为“礼乐楼”的还是首次发现。这个名称本身就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含有十分正统的戏曲观念,是明代性理之学无所不在的具体体现。名称的确立,也许和参与其事的陆伟等官吏都是理学的崇拜者有关。

我们知道,“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在儒家看来,祭祀仪式只有通过音乐、歌舞的演出,才能完成礼的程序并实现礼的传播;认为礼以节人,乐以乐人,无乐不成其礼,无礼则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戏曲成为乐的一员时,便可以说是无戏不成其礼了。一方面通过戏曲演出娱乐神灵,达成人与神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助宗教祭祀礼仪,固守并强化封建的人伦关系,规范人的道德与行为,以符合旧时代做人的准则。古代乐教传统所以陈陈相因绵延两千多年,原因就在这里。

戏台以“礼乐”命名,还反映了明初理学思想对戏曲的制约。当时的统治者曾经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将之奉为官方的法宝。戏曲也以其通俗及大众化特征,被当成灌输封建伦常道德的手段之一。例如“传奇之祖”《琵琶记》就借副末开场向人们宣告∶“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5)把戏曲"有裨风教"的功能摆到了第一位。所以朱元璋看后兴奋地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6〕他还亲自写了一篇《大诰》,命全国里社在每年的庙会上必须首先宣读【7】,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关于戏曲对普通民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清宋迁魁在其《介山记》中就曾说道∶

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一旦登场演剧,目击古忠者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之扼腕而流涕,亦不必问古人实有是事否,而触目感怀,啼笑与俱,甚至引为佳话,据为口实。盖不思忠、思孝、思廉、思义,而相儆于不忠、不孝、不廉、不义之不可为也。【8】

戏台以“礼乐楼”为名,也在宣告演戏祀神的合“道”性。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有些人是看不起农村的“淫祀”的,尤其看不起戏曲,时出“取缔”的宏论。村民们便巧妙地利用官方宣传的“礼乐道统”与之抗衡,以为“礼乐楼”的名称就使神庙里的戏曲活动合“道”了,合法了,也就堵住了他们的嘴。这多少有一点积极意义。因为众多的中小城镇及偏僻乡村,受经济条件与农事节气所限,不能建造什么瓦舍勾栏,常年举办娱乐活动。迎神赛社之时,就是父老乡亲集会宴乐的日子,神庙一变而成他们暂时的娱乐场所。例如《金石萃编》载宋乾德二年(923)《重修中岳庙记》曰∶"每至清明届候,媚景方浓,千里非遥,万人咸集,歌乐震野,币帛盈庭,海陆之珍,咸聚于此。”(9)勾勒出一个万众歌乐的场面。洪洞县明应王殿元延祐六年(1319)《重修明应王殿之碑》也描述了当时祭祀娱乐的情况∶

询之故老,每岁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适当群卉含英,彝伦攸叙时也。远而城镇,近而村落,贵者以轮蹄,下者以杖履,挈妻子与老羸而至者,可胜既哉?争以酒肴香纸,聊答神惠。而两渠资助乐艺牲币献礼,相与娱乐数日,即其厌恹,而后顾瞻恋恋尤忘归也。【10】

可见在神庙里举行祭祀性的歌舞、戏曲演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同时这也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戏台取名为“礼乐楼”,还有提高戏曲地位之目的。其实,有许多所谓的高雅艺术起初都产生于民间。如“十五国风”,绝大多数为民歌,到后来才被尊为“经”;词起初也是市井小民创作,又以“淫俗俚词”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后来文人接过这种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词才一跃而成为宋一代文学之标志。戏曲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元曲在当时就曾经为士大夫阶层“鄙弃不复道”的(11)。入明以后,文人士大夫染指戏曲者日渐增多,对戏曲的评价也有所变化,如朱权《太和正音谱》就高度评价元人杂剧。明中叶以后,士大夫购置家庭戏班(有的亲自创作、导演戏曲)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太行山区一座乡村庙宇内所建之戏台,命之曰“礼乐楼”,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也在创建戏台碑上署名,表明当地上自缙绅,下至百姓,均将戏曲视为合乎乐教传统的艺术了。

一般说来,戏楼名称的不同,最能反映不同的审美取向。古代有许多村庄不满足于戏台的一般性叫法,而要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如平顺东河九天圣母庙,就名之曰“霓羽楼”,突出对戏曲音乐歌舞的欣赏。太原晋祠称其戏楼为“水镜台”,譬之为一汪清水、一面镜子,可看前代之盛衰,可考人事之得失,从中表现的是静观式的审美心态。而高平故关炎帝行宫给戏台取的名字是“演奇楼”,意思是台上演的都是传世之奇者,事不奇不演,那里的人们偏爱刺激性的新奇故事的心理,就表现出来了。本庙则名之曰“礼乐楼”,表现出“雅”与“和”的审美追求。庙内现存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成汤殿碑记》,其中有一段话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新庙既成兮,藐藐奕奕,踵事增华兮,双瞻顿肃。庶力丕作兮,人心协一。人心无违兮,而皆有嘉德。于以至其礼祀兮,传所谓民和而神降之福。(附碑)

在他们看来,以礼乐为美就是以中和为美,就是尽善尽美。在古代,这算是最“上纲上线”的了。冯俊杰先生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

乐楼所以是神庙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乐,而神庙仅代表着礼。神庙的作用是聚集鬼神,而乐楼才能通过祀神娱神之戏剧演出,求得邕穆穆,神人以和的宗教效果。

当然,归根结底,"礼乐楼"这个名称直观表现出来的,仍是规范本村赛社演戏活动的意图。辛壁村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天,汤帝庙赛会只演朝代戏和神戏,不许低级庸俗的戏曲作品,包括颇具情爱色彩的泽州秧歌之类的小戏,登上他们的舞台。这是本村的规矩。此与大明律只许演出“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戏的规定何其相近〔13〕。谁能想到,原自理学思想的一座戏台的名称,竟能左右一个村子里的戏曲审美观长达五百年!

辛壁村成汤庙保存较好,它与佛祖庙、玉皇庙和太平观相毗连,构成一个不规则的四连院———“田”字形结构。比较庞大的庙群中,成汤在前,佛祖居后,玉皇位佛祖之西,而道观又居于玉皇的前面,全都座北朝南。其中成汤、玉皇二庙的正殿,仍存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佛祖及道观明显是明清始建的,当是"三教合一"时风影响的产物。这三座庙宇公用一座山门,山门之上就是礼乐楼。而太平观的山门戏楼是独立的。

创建于金元时期的汤帝庙起初是否建有戏楼,今天已无从知道。但是和它时代相近的玉皇庙内,据老乡说曾有舞楼一座,四根柱子,面宽和进深俱为一间,那应该是一座金元时期的小戏台,可惜早已毁掉了。粮库占用这一庙群时,在那块地方修了一个小型的水塔,现在连戏台的地基也看不见了。

四座神庙以成汤庙最大、最宏敞,它那雄伟的建筑风格,突出于整个庙群之中,是村民们赛社活动的主要场所。庙内建筑令人瞩目的是正殿、看楼、戏楼及钟、鼓楼。正殿悬山顶,前后七架椽。花琉璃屋脊,黄琉璃布顶,顶上有绿琉璃方胜,都是新近维修时重铺的。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束腰方凳础。柱头斗拱五踩,双下昂,象鼻微上卷,耍头皆三幅云。补间斗拱各一朵,龙头含珠为耍头,明间补间出45°双排大斜昂。阑额用材也较为宽厚。东西厢房各二层七间,硬山顶带前廊,楼上施以圆木柱、木栏杆。楼下用方形讹角石柱。单步梁伸出柱外,补间处施以云形拱。两座大楼各自分为两部分,北面三间是配殿、库房、办事房等,楼上南面四间是女眷看戏的地方,比一般神庙看楼高大宽敞。

山门舞楼三间,外看是歇山顶,门上也有一道小歇山檐,成重檐之势;内观则是悬山顶,正脊中间立有四重琉璃小塔楼一座。顶上屋脊瓦件也是近来才换的,与正殿同。舞台底层高3.05米,进深5.9米,面阔7.85米,其中明间宽3.2米。戏台上层前施石护栏,与碑文说的“栏护四旁”不合。每段护栏靠柱角的地方都雕有一只石猴,姿态各异,煞是可爱。外檐施四根讹角石柱,方凳础。由额及雀替加彩绘,斗拱三踩单杪,补间各一朵。四架椽层,后金檩下分位设金柱两根,左右山墙至金柱上设走马板以分前后台,前台设天花,皆已彩绘一新。

戏台东西两侧建钟鼓楼,中间有与之毗连的二层小夹屋。小夹屋下层为圈神马之所,上层两边各开一券形门,分别与钟鼓楼第二层及戏台相通,起一般戏台耳房的作用。钟鼓楼皆三层,歇山顶。远远望去,山门舞楼和钟鼓楼层次错落,色彩斑斓,对称中又有所变化,给整个神庙群凭添了一抹凝重而壮丽的色彩。

据庙内现存碑刻,金代创建的这座成汤庙,现在确知的重修有三次,分别在明弘治年间、清康熙年间及嘉庆年间。乾隆己亥年(1779)曾议重修,未果。第一次重修时创建礼乐楼,第二次重修情况因金石资料所限而无从考证,第三次重修它的戏台整体外移了。这次工程始于嘉庆己巳(1809),至嘉庆丙子(1816)始告完毕,其规模之大如碑记所言∶

正殿旧为土墙,重加修整,易门窗为隔扇,与偏殿适相称焉。舞楼南退数尺,左右配以钟鼓楼二。东西厢房之上,南为看台,北各起楼房三楹。外则围墙、照壁,次第就理。(附碑)

现在看到的庙貌与此碑所言大体相同,只是山门外面的照壁早已拆除。明代那座礼乐楼在“南退数尺”时,可能即同山门合而为一。原舞楼当是明中叶以前较流行的四面护栏式样,非过路台,前护栏很低,免遮观众视线。今天看到的礼乐楼,已是清嘉庆年间南移后的遗构。

辛壁村的这座古庙群内,过去每年正月十三、二月初二、七月十五和九月初九都有祭祀活动。正月十三祭道教神仙吕洞宾,二月二为春祈取水日,七月十五则雩祭祈雨,九月初九举行秋报暨“谢雨”仪式,几乎每次都有戏剧演出。其中最富民俗特色的是求雨过程和“谢雨”时的戏曲活动。

据村中老人回忆,天有旱情,值年社首先到村内大庙拜玉皇,再到成汤庙烧香许愿,以期降雨。如不奏效,神驾出动,村民头戴柳条圈,着戏装,装扮成各种人物,边走边唱;吹鼓手戴礼帽,着黑袍红披,细吹细打;后面彩旗仪仗,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向村里龙王庙走去。不雨,再至山上的水帘洞。若仍不雨,只好到章训龙王庙里去祈求。不过,经常是未到章训而天已降雨了。

下雨后,酬神献戏,活动则更为讲究。一般是在祈雨灵验处唱三天戏,三班三开台,极尽铺陈。所演以神戏和朝代戏为主,以答谢成汤和龙王。规定夜间妇女不准进庙看戏。在剧种的选择上,也颇为严格,只许上党梆子进庙上台,其他如秧歌、蒲剧、眉户等只能在庙外搭台演出。

在泽州,辛壁村是一个有名的“戏窝子”,尤其是居住在庙前的村民,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戏。村里现在还有自乐班,成员80余人,花几万元购买了行头。过去庙会时主要聘请有名气的戏班来唱,戏价与其他村子相同,但是给唱得好的艺人很高的"奖金",因此艺人都以到辛壁唱过戏而感到荣耀。近代以来,晋东南许多著名演员,如须生金疙瘩、红生银洞、二土、老生月孩、小生喜孩等,都是从这里唱红的。

成汤庙礼乐楼最近正在全面维修,看来戏曲在辛壁村里有可能再次繁荣。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附】重修成汤殿碑记

古者春秋有事,庙中必先修之,而所为修者,整饬之补葺之而已。是以庙貌如新,有完而无散。今之祠宇或敞而后修,或未敞而重修,且或不甚敞而大为改修,则力多费繁。以今视古,其难易有较然者。而人情世风,于此亦概可见焉。

成汤圣殿由来远矣。考之碑碣,创自金大定时,迄我国朝康熙年间曾复修治。历年既久,风雨摧残,瓦屋敞漏,修葺之举所宜急也。乾隆己亥岁,执事者欲先改作山门。当经营伊始,地既度矣,基既正矣,工师选而良木是断、是迁矣,缘人情未协,议论不一,工遂由此而阻。惜钟楼已拆,势难复振,□之又久,所具材物一切化为乌有。山门之不修历三十余年,无有再议者。

至嘉庆己已,村中耆老言念及此,金曰∶“内既未修,外复久堕,妥侑明神之所,不应听其敝败也。兴复前工,此其时乎?”与众商之,一时人心响应,无有异词。爱鸠工庇材,分任课程,与众攻之。正殿旧为土墙,重加修整,易门窗为隔扇,与偏殿适相称焉。舞楼南退数尺,左右配以钟鼓楼二。东西厢房之上,南为看台,北各起楼房三楹。外则围墙、照壁次第就理。施以丹膳,庙貌严洁,焕然一新,视前大为改观矣。

间尝游历村落,见夫山庄弹九亦皆崇尚神工,不惜财力以增修祠宇,或开拓旧日规模,或增饰前人制作,极宏敞之势,尽壮丽之观。周览所为,悉堪比美焉者。是何人心之好胜也!抑亦风尚使之然欤?顾美则美矣,恐难为继也。继自今因事整饬,随时补葺,使历久而常完,则又不能无望于后云。

丙子小春,工始告竣,为略叙始末,且美其盛而歌之曰∶“新庙既成兮,藐藐奕奕。踵事增华兮,观瞻顿肃。庶力丕作兮,人心协一。人心无违兮,而皆有嘉德.於以致其湮祀兮,传所谓民和而神降之福。”

布施列后(略)

时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五月谷旦阐社共立

注∶碑高260公分,宽157公分,侧宽14公分。现存成

汤庙东侧殿廊东角。

注 释

〔1〕以上参见冯俊杰先生《阳城县下交村汤王庙祭考论》,载台湾《民俗曲艺》107-108合刊,1997年。

〔2〕宁山卫,在泽州。卫所,明初军队的编制。京师与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大抵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

【3】《山西通志》册14,页7599。中华书局校点本,1990年。

【4】孔子语,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页81。中华书局,1980年。

【5】《六十种曲》第一册,页1。中华书局,1958年。

〔6〕徐渭《南词叙录》,页240。《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7】《明会典》,卷七八《乡饮酒礼》。《四库全书》本,册617,页748。

【8】转引自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页66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9】《金石萃编》第四册,第一百二十三卷。中国书店,1985年。

【10】 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著《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附录二之十一,页140。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页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冯俊杰《明王珏《重修乐楼之记》碑的文化内涵》,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1998年第2期。

【13】《四库全书·明会典》第618册,页4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泽州辛壁成汤庙明代乐楼碑刻考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