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考古记(4):舌尖上的考古工地
一提起“考古”,一般人都会觉得,一定是风餐露宿,生活条件坚苦恶略。最初没有参加过发掘时,我也这么认为!实习了一段时间,在几个工地待过之后,吃得住地也确实不咋地,以致于动摇了我继续干考古的信心。
可是毕业之后,去全国其他地方的考古单位参加工作,发现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以伙食的好坏为线索,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考古际遇:
我研究生实习跟着社科院的刘瑞老师,在昆明池遗址进行发掘。当时的伙食,现在看来是最差的!每天早晨阿姨会炒一锅洋葱,或者凉调一盆黄瓜,一人一个鸡蛋两个馒头,就算早餐了!午饭和晚饭一直都是面条,晚一步就没有了;后来和孙战伟师兄去陕北清涧辛庄遗址,虽然是穷山恶水之地,但好歹能吃饱。
2013年至今,全国其他考古单位我也去了一些,突然有个发现:陕西考古工地的伙食比其他地方差!
2013年12月去凌家滩跑调查,每天都是在“小司饭店”来一桌;2014年下半年去上海广富林实习,顿顿都有肉的。尤其是早餐,有时候的包子,我只吃鲜儿;2015年上半年去沈阳考古所工作,天天跟吃自助餐似的;2015年下半年初,在逸颐艺舍博物馆工作,每顿饭也是荤素搭配,而且还有一碗高汤。
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1月30日,跟着福建博物院在国兴寺考古的伙食,又将以上四个单位彻底击败!

大家如果不信,我有照片为证。以下是来国兴寺参加发掘至今,拍摄的一些美食照片,都是我们日常工作时的伙食。
1、早餐
每天7点开始吃早餐,由于半个小时后就要去工作,所以吃的比较仓促。虽然简单,但极具营养!
馒头+竹笋+鸡蛋+花生米+豆腐乳

红薯稀饭

乌豆

2、午饭和晚饭
我们住在太姥山景区内最实惠的新月宾馆,每天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五个人一起吃,尚且显得丰盛,有时候其他人外出不归,那就吃不完了!这里的老板为图方便,每天中午把晚上的饭也一起做好,所以我们每天的午饭和晚饭是一模一样的。
A地方特色菜品
太姥山紧邻着东海,每顿饭都可以吃到海鲜!
醉螃蟹

鲳鱼

带鱼、鳗鱼、鲳鱼

软骨鱼

秋刀鱼

蛤

花蛤

海蜇

钉螺

水豆腐

鱿鱼拌豆腐

菜花烩鱼

B主食
南方人爱吃米饭,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种做法!
红薯饭

紫薯饭

盖菜饭

炒年糕

炒粉

C汤
老话说的好:“原汤化原食”。所以怎么少得了汤呢?!
螃蟹汤

海鲜汤

胡瓜汤

紫薯汤

竹笋萝卜汤

金针菇汤

梅菜土豆汤

3、小吃
难得在宁德的福鼎市待这么久,除了日常伙食之外,总要给胃留些地方,品尝一下当地美味。
福鼎芋头
福鼎芋又名槟榔芋,在福鼎市栽培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可以炸、煮、蒸、炒,作粮作菜皆宜。在镇上随处可见卖芋头的小贩,以及油炸各类芋头食物的摊点,商店里芋头条也被作为特产在卖。而我们的饭桌上,隔三差五也会出现芋头汤、蒸芋头、炸芋头和红烧芋头等等美味!




福鼎肉片
福建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卖福鼎肉片的小摊,可是绝大多数的福建人,恐怕也没有来福鼎吃一碗正宗的“福鼎肉片”吧?但我常常可以吃到!
福鼎肉片味道酸辣结合,配上本地的米醋和辣椒,盛汤前加上些许香菜,这时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这才是人间美味!




乌米饭
每天去工地的途中,都要经过一家卖乌米饭的小店,打着“畲族传统美味”的招牌。最初总冲我们吆喝,由于都是吃饱饭才过来,所以从来没有去吃过,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理我们了。
有一次,和我们在一起的大姐早晨睡过头,为了表示歉意,中午请我们吃乌米饭。店家也算通情达理,给我打了些折扣,一份5元!
乌米饭出现于唐代,那时叫“青精饭”,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养生食物。从宋代开始,佛家也开始将青精饭作为斋食。福建、浙南的畲族在三月三吃乌米饭,还留下很多的传说故事。



冬至团
在北方到冬至这天都要吃饺子,可是这里却吃汤圆,不仅大小不同,而且其中还有龙眼。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4、水果
橘子、芦柑
给我干活的大叔大妈家里,都顺着山地种植着大量的橘子和芦柑。每天来工地时,他们都会带来大量的橘子和芦柑,有一次还带着我们去家中的果园里采摘!


雪梨
有一次在工地,一位大叔给我递过来一个梨,外形竟然和苹果一样!从小到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梨,他告诉我这个品种叫“雪梨”。




5、聚餐
五个人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聚一次餐,也是必不可少之事!
斋饭
刚来几日,就逢国兴寺新殿落成,这里搞了一次丰盛的宴席。我们在寺院主持的邀请下,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就美餐了一顿!


火锅
在宾馆久住,和这里的老板一家人已经很熟悉。有一次他们吃火锅,邀请我们一起,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但我的饭量着实让他们开眼,估计以后再也不会一起吃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里展示给大家的美味,还不足我吃到的一半!”自从来到福建考古,体重竟然上涨近10斤,肚子也越来越大。通过这篇图文,再次证明一个真理:“胖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