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你可以不懂,但这些历史名词你一定要会!【第一弹】

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狠狠地共情了当代年轻人,不知道离高考还有最后71天的你们也是否焦虑了呢?他们说: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那什么是孔乙己文学?孔乙己文学释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人物,穷困潦倒还穿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迂腐、麻木。最近,当代年轻人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学历成为思想负担,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也有观点认为,学历和脱不下的"长衫"绝不能划等号。
好了,以上只是小编插入的一小个题外话,不过作为高中生,大家还是可以适当的关注一下“就业”这个话题,说不定哪天就考到了呢~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干货是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常考名词解释!话不多说,上干货!为了方便在校的宝子们学习,小编已整理好PDF版本,请大家移步到文末哦!
01 先秦时期
1、中原: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中原广义上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2、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3、世卿世禄: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世代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土地收入的制度。王室把一部分土地和人民授予卿大夫,令其收受赋税,这些土地称为禄田。卿大夫世代可以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其土地收入。
4、礼乐制度: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度,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配有相应的乐舞,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等级秩序,解决权力认同问题。秦以后,仍可以有礼乐制的说法。但是秦以后的礼乐制和先秦礼乐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先秦时期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秦以后是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5、国人暴动:周厉王时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并且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参加这次暴动的以聚居在镐京的国人为主,故称“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
6、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指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如在西周,通过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姬姓家族世代垄断着国家各级权力,可以说姬姓家族控制着国家,国家就是姬姓家族的放大。这种政治局面称之为“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是小“国”,“国”是大“家”。西周依礼制宗法原则建构起来的大宗、小宗结构,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于是家和国便在政治结构上紧密相连了。
7、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百工和商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8、士: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9、三家分晋: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中期,晋国公室日弱,卿大夫渐强,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政。春秋后期,韩、赵、魏三家最终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攻灭智氏,瓜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势均力敌,控制着晋国政权,晋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同时派人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7年,三家灭晋,三分其地。
10、尊王攘夷:齐桓公为争霸中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同时,也保护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1、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如西周后期出现以土地作为交换物,则说明井田制松动或土地私有制萌芽),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
12、相地而衰征:齐桓公时管仲改革的措施之一。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人,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奴隶主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对封建生产关系起了催生的作用。
1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指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4、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15、自然经济结构:自然经济结构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构成特征。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
16、华夷之辩/华夏认同:华夷之辩: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辨别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华夏认同: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17、大一统: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
18、敬天保民:统治者应该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19、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田齐有招贤养士的传统。从齐桓公开始在国都临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家学者和天下贤士;稷下学宫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对齐国的政治有一定的影响。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想学习更多名词解释,新教材的同学可以选择复习笔记哦,老教材的同学选定哥十年沉淀精推笔记哈~


02 秦汉时期
20、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如郡县制、行省制等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1、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但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专制独裁,需要相关机构以及国家机器的协助。因此专制主义体现在官僚机构,行政区划以及法律等方面。其中主要表现为官僚机构中的君臣关系。如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体现了君臣关系,和君主专制相关。注意,不能过于机械的理解专制主义。有君主专制,必然有中央集权。有中央集权不一定有君主专制。
22、宗藩体制:宗藩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涉及国内皇帝与宗亲、功臣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国际上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历史上中国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要求周围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例如越南、朝鲜等。理论上,藩属国从中国皇帝身上得到治权,但中国皇帝对从属国的影响力因朝代而不同)传统关系。而狭义的宗藩制度实乃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亲、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确立的重要行政机构。
23、文景之治: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休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两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但是,治世之下也隐藏着众多弊病、如诸侯王势力坐大、商贾势力膨胀及匈奴扰边等。
24、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25、外戚干政:外戚是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的外姓亲属,包括后妃系统的亲族、皇家公主的夫族,实际上是一种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皇帝宠妃、公主的裙带政治集团,称为“戚党”或 “后党”。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
26、宦官专权: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宦官的权力越大,说明君主权力越集中),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27、推恩令:汉武帝时颁布的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的法令。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侯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一法令的实施使得封国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28、清议: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读书人上进无门,就与一些正直官员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清议,在当时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29、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宦官迫害士族官僚和儒生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的迫害活动。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们,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30、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源自汉武帝时期,普及大约形成王莽时期,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坞堡是一种地方自卫武力,后来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
31、田庄经济:田庄,是汉代社会的地主阶级地主生产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经济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集体劳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庄园拥有自己的武装——部曲。
32、盐铁专营:政府为限制工商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生产和销售垄断。始于春秋,汉初统治者主张无为而治,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抑制商业的需要,将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33、均输平准:均输和平准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均输即设均输官到全国各地,各地上贡的物产直接在当地或运往邻地高价地区出售;然后按朝廷需要或市场行情酌情购 买一些货物运回朝廷,或者将这些商品交由平准官再次出售,变成现金交给朝廷。这种将各地贡物变成现金乃至再用这些现金投资商业的做法与朝廷平抑物价的平准制度相配合,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平准是一种通过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同时,平准官也统辖均输官带回长安的货物和被朝廷垄断的铁器等商品的买卖。由此,国库收入迅速增加。平准制度表面上是为了避免贪婪的商贾囤积居奇,平抑物价,而实际上则只是将商人的巨额利润转移到了朝廷手里,乃是一种国家商业垄断。平准制度成为后世历代朝廷解决财政困境、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手段。
34、编户齐民: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 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对全国人口进行登记。户口簿上写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社会关系以及身高、肤色、相貌特征等。并规定编户不许无故迁移,每年八月进行一次户口检查。户籍是政府收取租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主要依据。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主要有田租、人口税和更赋。西汉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这对无地和少地的编户是不利的。
35、算缗/告缗:算缗是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6、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国家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37、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天人感应: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所以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既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又用“天”对无限的君权加以约束,要求其实行仁政。
好啦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大家动动小手点个赞可以给小编更多动力哦!我们下期再见呐~到微信公众号发送暗号“历史名词解释第一弹”即可获取PDF版本!!!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