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一)

2023-10-05 18:43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福不盈眦 《隐居诗话》说“作诗千万不要去蹈袭古人的意境,即便有时候确实需要蹈袭的,也要作工整了才行;魏人章奏说‘福不盈眦,祸将溢世。’韩退之则说‘欢华不满眼,咎责塞两仪’” 我个人以为“福不盈眦,祸溢于世。”是班固回答宾客的玩笑话,可在西汉叙传读到。袁术在议论所称的尊号时,曾经引用这句。所以,这一句并不是出自魏人。 鲍昭的《河清颂》说“物不盈眦,美溢金石。” 古人名诗 《石林诗话》说“王荆公说‘莫嫌柳浑青,终恨李太白。’将古人的名字藏在句子中。有人说以前没见人这么作诗,这诗体是从王荆公开始的。我读《权德舆集》时,见里面也有一篇藏古人名字于诗句中,了知德舆也作有此体。” 我个人以为这诗体的源流出于六朝,到唐朝开始被人注意,不只德舆作过,比如皮日休、陆龟蒙等人也有这样的诗作。 一句中对偶 《容斋续笔》说“唐朝人所作的诗文,有些在一句中自成对偶,这类一句中自成对偶的句子,称为‘当句对’。‘当句对’源自《楚词》,比如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樅、散冰积雪。从齐梁开始,江文通、庾子山等人也如此作诗。” 我个人以为这诗体应该是源自三百篇的《诗》,最早不是源自《楚词》啦;比如《诗》里面有“钩膺镂锡”,“朱英绿縢”,“二矛重弓”这类的句子就是。 作文受谢 《容斋续笔》说“作文章接受谢礼,从晋宋开始便有了,到唐朝开始盛行。李邕犹长碑碣,天下人送他金帛,求他作文章。” 我个人以为这还不是最早的,作文章接受谢礼,不是起源于晋宋。乞米受金,为人作传,不足道也。读陈皇后因失宠而被汉武帝冷落在长门宫,她听说天下文章写得最好的是司马相如,于是拿出百斤黄金,向卓文君买酒,相如因此而作文章,提醒主上,之后陈皇后再次得宠。拿钱替人写文章,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你看孙登的《相如赋》,里说“长门得赐金”。 周孔醒醉 后汉周泽任太常清修,当时的人因此而说“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大意:一年三百六十天,其中有三百五十九天吃斋,不吃斋的那天醉得像含水的泥巴。)”《南史》说孔觊明白了解政事,所作的判断和决策极为准确,,众人因此而说“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二十九日醒。”一个是一年一天醉,这一天醉到没思想;一个是一个月一天清醒,清醒一天办完人家一个月的工作量。二件事正好相反,人的个性不同到如此。 我个人曾经效仿程子山的文体作了《酒榜》,其中里面有一联说“一月二十有九日笑人世之太狂,百年三万六千场容我生之长醉。” 银瓮酒库 京都有银瓮酒库,有人问“这是什么?” 我个人考究《瑞应图》里面说“王者宴不及醉,则银瓮呈样。”大概时源于此意。 真州郡斋以前有种叫“花露”的酒,很少人知道。我个人读姚合的诗,有句“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泉。”是不是就是在描写花露酒呢?又,太真妃要是宿酒,她会到花园吸取花朵上的露水润肺,此事记载于《开元遗事》。 汉人释经 《易经》说“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汉成帝采用刘向、谷永的说法向皇后说了这句并解释,说“王者处民上,如鸟之处巢。不顾恤百姓,百姓畔而去之,若鸟之自焚也,虽先快意悦笑,其后必号咷而无及也。百姓丧其君,若牛亡其毛也,故称凶。(大意:处于人民之上的王,就如鸟在鸟巢里。如果他不顾念体恤百姓,那么百姓便会边缘化自己的王上,甚至离开自己的国家,如果鸟巢被焚烧,百姓会因快意而喜悦欢笑,之后因为事态发展已没有挽回的余地而嚎啕大哭,因为百姓丧失自己的君主,就如牛失去了身体上的毛,所以是凶。)” 现在王弼等人的注解与这个说法不同。易经未必只有一种解释,如果认为百姓失去自己的君主如牛失去身上的毛,这与“丧牛于易”的意思好像不一样吧。颜师古作注解时,说这个说法出自《谷永传》,但现在流行的《谷永传》并没见到这句话。 何武言误 《前汉书》里淮南王说“一日发兵,即剌大将军卫青,而说丞相弘下之,如发蒙耳。(大意:一旦决定发兵,您可以让刺客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至于说服丞相公孙弘归顺,就如揭去蒙布。)” 《汲黯传》又说,淮南王谋反,惮黯守节死义,至说公孙弘等,如发蒙耳。(大意:淮南王谋反,他很忌惮汲黯的坚守节操,为了气节他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至于公孙弘等人就比较好对付了,如揭去蒙布一样。) 《李寻传》说“淮南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道也。(大意:淮南王在策划时,使他为难的,只有汲黯,公孙弘等人不必在意。)” 从以上说法,淮南王不敢肆意奸谋,是因为畏惧汲黯,他怎么可能畏惧卫青!但何武的《封事》却说“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大意:虞国因为有宫之奇,晋献公极为烦恼,整夜无法入睡;因为有卫青在位,淮南王才息灭谋反的心念。)”这个说法有错误。王嘉说“昔楚有子玉,晋文为之侧席而坐;近事汲黯折淮南之谋(大意:以前楚国有子玉,晋文公为此忧惧而坐不安稳;近代有汲黯挫败了淮南王的谋反)”,李寻也说“淮南王谋反,他所畏惧的,只有汲黯”,汲黯才是这事件的重点。 汉臣仆衣皂白 汉朝的官吏穿黑色衣裳,但他们的使者或贱役却穿白色衣裳。按照谷永的说法是“擢之皂衣之吏(大意:从穿黑色衣服的官吏提拔上来)”,张敞说“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大意:我穿这黑色衣服二十多年了)”,注解说,虽然四季时节也有不同的衣服,但上朝皆穿黑色衣服。《两龚传》说“闻之白衣,戒君勿言(我是从白衣那儿听来的,您不要乱说)。”注解,白衣,官府里面供差遣的贱人,如果按照今天来说,就是诸司亭长、掌内的下属;和晋朝陶渊明所说的“白衣送酒”的“白衣”是一个意思。又读《战国策》,左师公说“臣有贱息,愿令补一黑衣之数,以卫王宮。(大意:臣有个不成器的孩子,希望他能补黑衣的空缺,保卫王宫。)”从中可了解很早的时候官吏便穿黑衣了。 大人尊称 《东轩笔录》说“范滂白母大人云云。”所以这个“大人”可对父母说的通称,不单独是父亲。 我个人以为说“大人”,是对极尊贵人的称呼,不一定特指父母。比如有疏受说“从大人议”,这是称呼叔叔。《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是指对显达的称呼。现在人所称呼,都将“大人”用在尊敬上,比如“王公大人、执事大人”,怎么可能单独称自己的父母? 万机 《尚书》说“一日二日万几”,几,是指细微的事;但前汉王嘉奏文说“一日万机”,是将几微的几以枢机的机替代。李正文说,从王嘉谬为从木旁开始,后学跟着他错。 我个人以为《古文尚书》从唐朝开始才将“几”改为“机”,而且西汉时期很多文字被借用来借用去,比如说“共行天罚”,汉朝人写“龚行”;“懋迁有无”,汉朝人写为“楙迁”;“方命圮族”,汉朝人写为“放命”;此类的事很多。后来的人不了解汉朝人所借用文字的含义,直接按字面上的意思,其实这样的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不是当时汉朝人用字时的含义。读《魏相传》说“宣帝始亲万机”,《萧望之传》说“明主躬万机”,《汉节》也都用此“机”字,怎么可能只有王嘉一人?汉碑上写“万机”的不少。 魏表非误 《退朝录》说“宗道认为,世人传说魏钟繇的表说:‘疠愤怨之众’,疠不能理解为勉厉的意思,我怀疑是误传。” 我个人认为这个属于借用,不是误传。汉碑上将“厉”书写为“疠”的地方很多,宗道没读到罢了!比如《衡方碑》说“砥仁疠义”,《帝尧碑》说“疠我以仁”,就是证据。 汉人用事 汉朝人的性格简朴,个性直接,作事一般无拘束。我个人读汉朝的碑文,可以了解大概如此。《武都太守碑》说“赫赫明后,克长克君(前一句是赞叹李伯都,后一句是出自《大雅·皇矣》指能胜任师长和国君。此句大意是:贤能明白事理,兼师长郡守一身)。” 《衡方碑》说“剖符守藩,克长克君。(剖符,指郡守。汉朝时期的郡守,是以虎符来代表自己就是郡守,符分左、右两半,右留京师,左授郡守。大意:郡守在自己所管辖的地方,兼师长郡守一身。)” 《济阴太守碑》说“吕君宰政,垂拱无为,如治而允。(大意:吕太守治理济阴时,垂衣拱手,顺其自然不折腾)” 《堂邑令碑》说“垂拱不言,而民帅伏。(垂衣拱手不讲不相干的话,当地人民很敬服他。)” 《稿长碑》说“无为而治,荡荡有功,非陶唐熟能乎?郑产、密豹,殆不及矣。(大意:无为不折腾的治理,看似浩大空旷,但能精准办成每一件事,这不就是陶唐所擅长的那一套吗?郑产、密豹这类人,无法达到的。)” 《成汤令碑》说“吏民慕恋,轮不得行,君臣流涕,道路琅玕(大意:官吏百姓很爱慕他,要离开时,人们来送行,道路堵得车子都不能移动,所有人都痛哭流涕,恋恋不舍。)。” 《郑固碑》说“为郡功曹,忠以卫上,犯颜謇谔,造膝佹辞。(大意:任郡功曹时,他忠于皇上,为了国家利益,想尽办法向皇上进谏,即便冒犯皇上,也正直敢言。)” 《张素碑》说“入为主簿,蹇蹇匪躬。(大意:上任主簿后,为了国家利益而忠直谏诤)” 《魏元丕碑》说“其仕州县,,犯而勿欺。(大意:他治理州县长时,忠诚正直为人谦虚低调,别人对他无礼也不计较。)” 不过就是一位郡守,拿陶唐的看似浩大空旷,但能精准办成每一件事作类比,可知其人。贾谊的赋说“农夫垂拱无事”,这句说的真好。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