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频响曲线能直观反映声音吗?
两个耳机,如果频响曲线一模一样,那听到的声音是不是完全一样呢。如果一样,那直接就照着一个比较均衡的调就好了,如果不一样,那宣传频响曲线还有什么用。
还能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像现在还能地平论一样,其实也挺可悲的。
声学专业书籍、权威实验和论文早就讲了,该说的东西我也都说过无数遍了,实在是懒得重复。

有些人连早就被研究过无数遍的专业知识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像复读机一样根深蒂固的重复,这个没有,那个有用的。(看过声音的重现第三版的应该知道,关于频响曲线的研究几十年前就有了)
而且这些东西也不只是我说。




就说题主这个问题吧,这都不是声学问题了,这是基本的逻辑问题和世界观的问题。
一个事物如果不是100%起作用,那么就是100%没作用?
咱来点实际的,钱也不是万能的,那我觉得钱对于持开篇观点的人而言肯定是没什么用的,那请持有开篇观点的“发烧玩家”转账把你们所有钱都给我呗。再不济,转给广大B站用户也可以,就我的评论区吧,每个人v50,行不?
或者换个说法,钱也不是在找工作唯一看重的吧?那月薪1800的工作,让这些发烧玩家干可以不?
我猜他们不会干,因为有些人也不是完全的傻,只是纯粹的坏。

“你看看,频响一样还有区别,是不是说明频响没用?”
“如果将两个耳机的频响调成一样,声音还是有差别, 所以频响曲线没意义“
这个神逻辑是我最常见到的驳斥频响曲线的所谓论据,很多大V和“老烧”经常引以为据。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句话的问题所在?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把两个耳机的频响曲线调成一样,就意味着排除了频响曲线这一因素的影响。既然你都把这个因素的影响排除了,你又是如何证明这个因素是否起作用以及是否重要?
而对于实际的耳机产品,不同产品间的频响曲线差异通常远大于非线性失真的差异,多个相关的主观听音测试中也验证了这一点。
过分强调非线性失真而无视不同耳机之间的频响曲线的差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而言,只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看不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犯了均衡论的错误。
当然,正如方法论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例如当两款耳机之间的频响曲线差别较小但非线性失真差异很大且高于人耳听觉极限,则此时非线性失真可能是主要矛盾。只不过这种情况在现有的耳机市场中很少发生。
多因素或者说多重变量的问题,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声学问题,也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和哲学问题,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
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正是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指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首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为存在条件,主要矛盾之所以是主要矛盾,是相对于次要矛盾而言它才是主要矛盾,没有次要矛盾,也就无所谓主要矛盾。同样,次要矛盾之所以是次要矛盾,它也是相对于主要矛盾而言,没有主要矛盾,也就无所谓次要矛盾。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着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决。反之,次要矛盾的解决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又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上升为主要矛盾。
方法论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会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不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看不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简而言之。频响曲线一模一样,听起来是不是一样的,比如说对于耳放、DAC之类的,如果失真足够低,低于人耳的听觉极限(实际上现在很容易做到),那么频响曲线听起来就是一模一样的。

而对于音箱、耳机这类声学产品,笼统而言频响曲线差不多占80%多的左右。频响曲线一样,可能听感上还会有差异。但是频响不一样,差异会更大。



至于音箱的离轴曲线,还有空间音频的HRTF之类的,以及音箱的DI指向性指数之类的,本质上也都是频响曲线,只不过是一簇频响曲线族以及一系列频响曲线的加权计算值。




关于听起来如何如何,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基础但是很多所谓发烧友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听音能力,或者更通俗的讲,听力的问题。
很多所谓发烧友都是无条件的认为自己是原地金耳朵。这个世界都可能是错的,但是他自己的耳朵绝对不会错。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听力如何是需要证据去证明的。我还经常会臆想我是有钱人呢,但是我看了一下我的支付宝余额,我就是不折不扣的家境贫寒啊。
就这么说吧,在相对比较科学严谨的听力测试中,很多人甚至对基本的音色频段分辨率都是非常有限的。更别说听音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可以说大部分普通人(包括发烧友),听同一个声音,前后两次都能听出所谓的不同。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的耳朵本来就不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每次听状态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没变,变的是你自己。就像你的眼神也没有一些机器、设备、传感器好一样。
说好听点叫自我感觉良好,说难听点就是意淫。
如果题主本身听力就不行,还先入为主预设立场的去非控制变量非盲听,那么得出的所谓结论区别有多大或者有用没用,有多少实际意义?

该说的都说过了。上面这些链接文章的内容我早就重复无数遍了,如果根本都没仔细看过也不想去看,那么说再多都是徒劳的。
讨论科学问题这玩意需要点基础知识,先把信号与系统、声学基础、心理声学、音质主观评价这些东西学明白,再来讲一些可能原本根本不了解的概念也可以吧。否则别隔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有用没用的了,真没啥意义。
更何况一些人所谓讨论具体科学问题的方式是人的身高体重如何、煎炒烹炸、锅气之类的,完全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

造航母、光刻机、火星飞船、超导、可控核聚变、太空电梯,那些东西更牛逼更有前途,去那些话题,去中国航天、江南造船厂 、中芯国际去指点这个有用那么没用的。去那里用炒菜理论和身高理论去造航母造超导造芯片,为国家做贡献,不比每天翻来覆去的说音频中这个没用那个有用的有意义多了?
更搞笑的是说“我玩了20多年HiFi得出的结论”。且不说这很有可能只是玩了20多年营销广告的韭菜,如果科技和科学事实如果只靠年限的话,那么印度、埃及、伊拉克、伊朗的科技应该都比英国、法国、美国牛逼才对。
这个行业的趋势也不是一些韭菜甚至是代理、水军可以决定的,毕竟水军和代理相比于厂家也只是乙方弟弟,随时可以被抛弃。看看行业发展的趋势,甚至是一些主流测评媒体的趋势,在继续重复这些一厢情愿的所谓结论有什么意义吗?
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客观规律,有用还是没用,不是打字决定的。有这个时间多读点书提升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者多去赚点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