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杠杆与需求迭代
这一切都是衣食住行基础需求创造的生活杠杆,为满足劳动力的需要,社会需要形成新的供给和产出。在人们的需求,愿望与目标下,这些供给与产出逐渐从条件循环,单一循环转向复式循环,以减少外在约束形成内化的多元性。而其所在的规则和制度,人文与环境这些上层建筑决定了施加的保护、边界和阻力。
这些看似普遍人为的干预,以无不为为天花板,而以无为为天空,大家都做自己喜欢的事,便可内象环生,但动有不足,外居不显,会向体系外部的强势势力妥协。而社会制造的有形或无形生存压力,会降低无不为的鉴别门槛,淘汰不了只行使其职能而毫无活力规则经济,让劳动产生的势与能量无法运化,基本活力的无差别竞争导致新的生命无法产生,整个社会气质郁结,人们需求躺平。
有效的社会性循环,西方人称之为周期,可以简单地分为靠人力驱动的需求循环,比如食品公司;仅需愿望干预的超导循环,比如文化和市场;还有成为体制建设生命线的固有循环,比如那些人为定界的体制。无为,便是建立超导循环,自生自化:无不为,就是建立需求循环,兼序苍生。而固有循环,需要我们共同认可其自身产生和展现的生命力,才能应允其价值。
经济增长的本质,其实是保障价值的持续性变化,让新旧劳动力在市场干预和政策保护下实现自主自发调整。而一个国家的GDP,其本质反映的是国民满足衣食住行基础条件之上的经济创造力有效运行比的增长,而通胀和通缩都是现行GDP体制内配比不均衡导致的,其本质就是需求无法循环,愿望无法超导,经济规律无法持续。
《资本论》的确很棒,其反映的基本价值规律,在于把资本看作劳动力,实现工业化的迭代增长,以节约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劳动力,把更多劳动力应用到更高级需求的建设中来。而信息革命时代,信息、科技、资本、人才皆为竞争实体,我们便需要赋予可迭代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区分团队成长和个人成长的可持续化成长。即把团队看做有生命的个体而非工具,试着体验团队自身的成长以及相互附加的体验和价值。
盲目追随经济增长,随意帮助别人其实是有经济之外的约束和风险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那些高附加值需求创造力会席卷中低国家的基本生活需求,导致二者文化与竞争的不匹配,输出国家用自己的高价值,去换取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生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不管是对输入国还是对输出国,都是在客观经济规律下对文化多样性生命力的踩踏,我们的帮助和引导,需要在满足基本需求的硬件帮扶之上,致力于其高级需求的自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