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微视频】“一所富连成,半部京剧史” 看“第一科班”风云史
【说戏微视频】“一所富连成,半部京剧史” 看“第一科班”风云史
https://mp.weixin.qq.com/s/GhXOnzoMHxZforbI5rmDiw
国家公共文化云


“一所富连成,半部京剧史”
“富连成”
京剧教育史上规模最大
历史最长、培养人才最多
传承剧目最广的一个京剧科班
富连成社

在20世纪初的北京城,有一家专业培养京剧演员的剧社,名为“富连成社”。在梨园行中,在诸多老京剧观众心中,这个名字可是响当当的。富连成社虽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但是在京剧最鼎盛的那几十年里,着实书写了一段“第一戏班”的传奇。从萧长华、侯喜瑞到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均与之有着极深的渊源。
这所剧社从清末到民国的44年时间里,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8科学生近800人。其中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马富禄、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萧盛萱、孙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江世玉、艾世菊、谭元寿、茹元俊、冀韵兰、夏韵龙、叶庆先等均为京剧名家。梅兰芳、周信芳等为京剧开宗立派的“大师级”艺术家童年时也曾在这里“搭班学艺”。

发展历程
1904年,“富连成”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
1912年夏,因业务不振,牛子厚倒让给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叶春善掌理。后沈秀水因为破产,亏损累累,无奈退出。
1935年叶春善去世,由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富连成”无力延续下去,第八科庆字辈学生刚刚入科,即告停办。
科班教学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
“富连成"招收学生没有定期,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学年龄为6至11岁,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
训练方法为口传心授,从形体基本功开始,然后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要求极严。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在科班里学戏的小学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挨打罚跪更是家常便饭。在此漫长的七年学艺中,学不会要打,练功不到家要打,小伙伴犯错也要陪着“打通堂”……以至于,许多艺人都把学戏称为“打戏”。

虽然科班生活艰苦,但“富连成”的传奇,可不是靠打出来的。它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所有被聘请来的老师都是公认的出类拔萃戏曲演员,有的先生只要有一出戏技压群芳,“富连成”就会诚诚恳恳地把他请来,以此来保证其学生所学的每一出戏都是当时的顶级之作。

“坚持因材施教,量才教艺”是“富连成”科班一贯的坚定的教学方针之一。叶龙章先生在其《喜(富)连成科班史末》中写道:”科班一贯量才教艺,从无远近亲疏之分,从不埋没人才,更不越轨提拔。”正因为这一方针,“富连成”不但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后来享有盛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教育家,还包括了众多的京剧研究家、管理家,以及器乐伴奏、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人才。

“富连成”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饱含了京剧人筚路蓝缕、艺学传承的沧桑历程。
它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保留、整理、创作、排演了大量优秀剧目,为民族的传统艺术教育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说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影响深远,为百年来中国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振兴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