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读《故事新编》之《理水》
一篇小说,能够在里面埋伏若干讽刺文化名家的句子,估计除了鲁迅也没谁了。《理水》共四个篇章,单从后人的注释来看,就涉及到了潘光旦、顾颉刚、林语堂、陈西滢、杜衡等。
仅仅从小说的角度考虑,删除这些“梗”,整个故事也相当通顺,也便于理解。而且《理水》并未见诸报端,只是收录于《故事新编》,曾在鲁迅在世时出版。
但若从立意考虑,个人认为除了林语堂外,确实值得借小说的形式痛斥一番。(当然并不是我偏袒林语堂,因为相较于其它文化名人,林的问题还未上升到如此高度)
小说中主要涉及四类群体,一是受洪水之害的百姓(下民);二是所谓的学者;三是大员们;四是禹和他乞丐似的同事。其实还有舜,以及还有活在对话中舜的儿子丹朱,但他们的戏份并不多也不重,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故事的开始,百姓们是什么个情况呢?“灾荒得久了,大学早已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地方开,所以百姓们都有些混混沌沌。”
鲁迅用的是“混沌”一词,而这和他对民众的态度基本是保持一致的。而在他眼中的学者们,并不缺粮,还能研究学问,反对禹,甚至质疑禹的存在,探讨起禹究竟是什么来。
后面的内容,有鲁迅调侃的意味,更多的是他的影射。他在影射,日本侵占东北后,那些所谓的学者建议国民党政府将北平设为“文化城”,将一切军事设备,挪往保定,并阻止文物南移。
此外还连带讽刺了潘光旦的优生学说,和顾颉刚对“鲧”“禹”的考据。
以上基本是第一篇章的内容。第二篇章,在等了很久,百姓中“十个里面有九个生了脚气病” 之后,终于等到了治水大臣的到来。学者告诉他们的却是灾情并不算重,下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甚至有说洪水是下民们弄出来的。
而下民的代表,之前吃过官兵的飞石,讲的也并非属实。那些巡视的官员纯粹走了个过场,让下民献上他们吃的东西,回京都赴命。而百姓们倒做成了呈贡的样子。
在这个篇章,鲁迅描写了一位“八字胡子的伏羲朝小品文学家”,而这位“文学家”也就是林语堂。鲁迅写他,其实有嘲讽文言文又再复兴的意味。
到了第三篇章,禹才正式登场。而在此之前,那些官员们竟将洪灾现场,描绘成水乡风景,在宴席上夸夸其谈。
而面貌黑瘦的禹,以及一群衣服奇旧的莽汉就在这个时候冲了进来。一些大员提了些并不切实的想法,而禹直接用“放他妈的屁!”回怼了过去。
在这里鲁迅狠狠地批判了陈西滢、杜衡等人借评莎士比亚来污蔑人民群众“没有理性”的观点。
禹提出了“导”的方式,而有青年官员则说这是被黄帝所擒杀的“蚩尤”的方式,甚至还有官员说的延承鲧,也就是禹的父亲用湮的治水方法。
而禹则表现得很决绝,他是这么说的:“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
故事的结尾,当然是以大禹治水的成功而告终。我读这篇小说,隐隐觉得鲁迅已经有些共产主义思想的苗头。
《理水》创作于1935年11月,可以说已经属于他生命的晚期。而在那个时候,他和共产党人士冯雪峰有着极深的交情。按照小说注释的说明,192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为了“讨赤”,曾经异想天开地拿蚩尤来比拟“赤化”。
鲁迅在小说中提“蚩尤”,我想也决不是偶然。此外,他的百姓为重的思想,以及对于禹和那批治水的实干人士的描写,可能也有受红军的影响。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现在来看,也有些许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