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文学失去了活力
在十五年前,或者二十年前,纸媒书刊还在人们视角中具有一定地位。当时就连《水煮爱情》这样三流小说也会好评发售成实体书,并广为流传,更别说后来郭敬明与韩寒这两位年轻群体畅销作者。至于正经的文学,当然也是书店喜闻乐见的板块,听着*海明威*,看着*三毛*,可能是那代文艺青年的普遍场景。
上面提到的虽然都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作者,但也能小窥畅销书的法门:贩卖人们所需要的。郭敬明自己说的很明白,他的读者画像就是初中高中的年轻人,这些人不太重视朴实无华的东西,相反亮闪闪,看起来很华丽的东西很能吸引他们。于是郭敬明以”无病呻吟“的文字与充满品牌logo为批判点的《小时代》坐上了当年销量冠军的王座。我总是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商人,很懂得贩卖。韩寒所贩卖的点,无非是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此处略过。三毛算是当年贩卖爱情里出了点名气的,不过产生差异化的还应是她撒哈拉的背景生活,谁不喜欢看异域爱情呢?
说到爱情,要知道*爱情*作为文学的主题可以从文字开始算起,可谓源远流长。无数诗人、戏剧、小说都围绕着它创作。尤其在封建社会,爱情是闺门世界中难得一试的经验。为什么柳永能让青楼女子趋之若鹜,难道不是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或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等佳句使其共鸣而泣?
那为什么爱情这个老法子现在不好用了? 恐怕是爱情已经被当代人所抛弃了。 当权利和金钱被人们所需求的时候,爱情仿佛只是一个二者的赠品。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确信只要人拥有权利和金钱顺带而来的也会有爱情。这就像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的一样,女人对主角的爱情只不过是他登上阶级的跳板而已。
男女之间的冲突越演越烈也是人们幻想爱情的一种原因。自媒体与他人评论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异性是一种厌恶的情感,“自私”、“贪婪”、“无理取闹”、“背叛”,这些标签被年轻人捏在手里一张一张贴到异性身上,又怎么能对异性恋产生兴趣?说到异性恋,不得不提到同性恋,但我不得不略过这部分讨论。
失去爱情这一大本营,文学算是只剩半条命了,而另半条则是政治。
《1984》与《动物农场》这两部书应该是读书人耳濡目染,多少听过的。作者贩卖的就是人们对苏联的惶恐和恐惧。这两部书可以说是紧跟当时的时代,对斯大林进行的彻底批判。
政治小说往往是暗讽的、投机取巧的,让读者感同身受却又忍俊不禁的可以说是一部好的政治小说。无论是批判现实还是揭露人性,在我看来都是政治小说,因为社会本身由政治构成,即使是你在路口等红灯看到路边在维修的路段,哪也是政治的一部分。
政治小说没有活力的原因,主要是,这里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