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之问“考”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近日,科学家颜宁在其个人微博上介绍了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引发舆论和公众广泛关注。她说,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了。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20多位同学,没有一位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
颜宁给出的问题是: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功成名就,且拥有所需要的优秀科研团队、充足经费、实验设备、大把时间,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也许是问得太过突然,也可能像颜宁所说,她的问题太非典型、面试太紧张,近一半的同学诚实地表示现阶段还没想过这种问题、一时半会想不出;有的同学讲的是文献里特别具体的小问题;有的同学泛泛说一些感兴趣的领域,但当问起哪些实验室是此方向时,却又一脸茫然……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是颜宁故意为难学生,让学生难堪,也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徒有虚名。正如颜宁所言,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呢?既然报名参加博士生面试,自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可能会遇到“刁难”自己的问题,不该出现没有想到、没有想过、不知如何说这样的现象。特别对未来,应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否则,读博是为了啥呢?

关键就在这里,已经参加博士生面试了,却不知道自己未来应当怎么做,尤其面对功成名就后的自己,竟然也不知道怎样回答,难道就没有做过功成名就的“梦”,没有想过自己有成功的那一天?但凡有过这样的梦想,有过对成功的想象,就应当可以回答出颜宁提出的问题。即便不很满意,也不会答不出来或答非所问。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些本科生、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大多可能还是奔着文凭而去,奔着博士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去,而没有想过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成功者。
显然,这会让人感到遗憾,也让人比较失望。但是,又似乎不能责怪他们,不能看不起他们。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到他们的老师面前,能够答得上来,也能够令人满意的,估计也没有几个,甚至会与学生们的回答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在学生们回答不好“意外考题”问题上,不仅有“学”的原因,也有“教”的原因,更有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问题。如果学校在教育以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传递这方面的理念,加上就业难的现实矛盾,自然,也就很难让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甚至不敢想未来自己到底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敢想自己有成功的一天。

事实也是,由于天然的缺陷,很多老师在给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的。所教授出来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如何适应社会,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了。不是老师不愿教或不想教,也不是老师不认真教,而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能力。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专业理论知识很难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也缺乏自信。同时,在很多学校,思想政治课与专业理论课完全脱节,而没有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你教你的,我教我的,导致学生头脑里呈现两条线的格局。殊不知,思想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是互联互通的。所谓家国情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家国情怀,不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追求与国家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文凭就会变成一种谋生的工具,而不是事业的手段。本科也好,硕士也罢,博士也行,就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很难实现更高的目标。自然,面对颜宁提出的问题,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回答。
这也意味着,对学生不能回答“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要过于解读,也不要否认这些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缺少的,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实际工作能力,缺少的是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缺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引导。如果学校在知识传授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能力培养和目标追求,那么,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就能得到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