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主汉朝篇】
【架空历史主汉朝篇】
黄帝纪年2477年,公元前221年,历经西周、东周、新周三代共近千年的周朝被起义军攻破首都南京,宣告灭亡。但它蕴含的开放包容和百家争鸣等优良传统将被传承下去,此即南国精神,亦为后世的【华夏精神】。
各路起义军在周朝灭亡之后于各地称王,互相攻伐,于公元前202年分出胜负。
汉高祖在南京改元称帝,建国号汉。公元前202年也称为汉元年。
由于消息的封锁以及匈朝本身也在修养调理自政治体制,北国并不知道这时候南方大乱,因此也就没有趁机南下,当他们察觉不对时为时已晚。
————————
周末汉初
匈朝疆域北到蒙古黑龙江,东盖渤海,东北至库页岛,西抵西域沙漠,南以秦岭淮河为界。
尽管国土辽阔,但匈以游牧治国,中央皇族对各地掌控力很弱。
汉初疆域北以秦岭淮河为界,东抵东海,南抵南海,西入川蜀被山所阻。
————————
汉朝成立后,汉高祖改革税制,休养生息,平复民心,让南朝重归平稳。
高祖看出此前文武之治所设郡县制进步之处,在各地重新设立巩固郡县。
旧周分封制已经展现出诸多弊病,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继承危机的时候时候还少吗?
但自己皇室的子孙后代也必须要有个好去处才是。高祖想了许久也没有个名目,只得暂时搁置争议。
————————
考虑到周朝近一千年与北朝战争不利劳民伤财的历史教训,且南朝刚刚经历农民起义战争的浪潮,百业待兴孱弱不堪,汉朝开国便基本以【向北虚与委蛇,坚持曲线救国】为策略方针,向匈朝纳贡换取发展的时间。这种举动虽然引起了诸多国人的不满但却也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汉四年,为打破局面,汉朝首先以西部为开拓点,从川蜀盆地扩张,拓展了部分云贵川蜀地区。
然后,汉朝从西南为点,向东南亚进发。
但很快,这些地区就被蛮族和自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导致不能自理。汉朝不得已,只得放弃向西扩张的念头。
不过,汉朝还是远征了几次西部及西南,让当地蛮族承认对汉朝的臣服地位,建设土司,以此获得利益。
尽管如此,这几场远征拓土并未给汉朝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反而损耗了许多国力,民心一片低迷。
汉高祖苦思冥想,望向地图,看到海洋突然有感而发。
他立即写下诏书,鼓励手工业技术发展,决意开创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发展造船业,远洋出海!
经过了一代代磁石工匠的改进,自旧周分封时就出现的司南逐渐转为封闭式磁针设计,足以保障船队出行。
同时,积累许久经验的造船业也抵达了质变的临界点,一种震惊世界的舰船体系即将横空出世。
在船队建造和日常政治之外,汉高祖还决定做另外一件事。
汉五年,汉朝派遣使臣团北上,与匈朝进行交涉。
此时匈朝正在进行政治变革。匈族与梁族再度尝试对接思想,全国也都处于思想混乱状态,各行各业都十分低迷。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汉朝建立之后,他们才没有趁机南下。因为那时候已经晚了,战斗力无法达到标准。
但尽管这样,匈朝军队防守和向蛮族领地扩张还是有余力的。
由此,双方在都不想和对方开战的情况下,达成了停战共识。
这样,汉朝也不再担心北方压力,专心出海。
————————
汉十六年,第一支汉朝官方船队建成。这种船只结构上开创了使用橹和舵的先河,并且应用了多层楼和多层帆技术。其灵活性,驱动力,作战能力与先进性可占当时世界第一,且极具特色。史称【南汉船】。
但作为代价,所有南汉船的坚固程度都很一般,只能在江河、沿海、近海行舟,一旦出远海便会被浪涛打沉。
虽然已经离签订停战协约已经过去了11年,但汉朝依然把匈朝视为悬在自己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于是,汉朝的第一次出海,方向决定为向北,威慑匈朝,顺便探索北海地形。
————————
匈朝东部沿海人民又惊又惧地看着那些长三十多米宽十米不止的近百艘庞然大物从近海驶过,其上甲士森严,甲胄反射的太阳光甚至让这些人不敢直视。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匈朝首府,单于和下边的各部族首领脸色皆是阴晴不定。
————————
第一船队北上,然后环着渤海黄海到达了匈朝控制的最东段辽东,再沿朝鲜半岛西部沿海到达济州岛并以此回航。
汉朝举国欢庆,他们终于拥有了扩张的希望,那些保守派也不得不承认出海的确是汉朝的唯一出路。
————————
之后又是数次出海,汉朝也开始颁布诸多迁徙奖励政策,缓解了国内人口与农业不均衡的压力,也利于根治那些扎根已久的弊病。
同时,汉朝对朝鲜半岛土著持和平同化政策,使朝鲜半岛的开拓十分顺利,汉朝中出现了朝鲜族。
不过由于长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汉人对御寒完全不得要领,饱受寒冬之苦,开拓进程反复摇摆。
直至天竺商人将棉花传入汉朝,和汉朝对原有木棉的大量种植,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善。
汉三十年,对朝鲜半岛的殖民初步完成,除去匈朝原有辽东和北部归顺匈朝的肃慎,整个朝鲜半岛都已纳入汉朝领土。
汉朝对殖民领土和本土的称呼与郡县分化进行了官方指定,把本土分为九州,和以后所有大陆获得领地共称【汉洲】。称朝鲜为朝鲜州,和以后所有海外殖民地共称【海外洲】。
当然,汉洲和海外洲可以互相转换,一般来说,如果某一海外洲与汉洲相通或极其接近,那么它会归属汉洲。
————————
汉朝划出了一条九州→济州岛→朝鲜州的官方海路,并将第一船队分配到这条海路周围进行巡逻防护,形成了隐性对匈朝内海的第一海链。
————————
汉三十七年,大汉第二船队建成。有了出海经验,这次尽管船只变多,且规模变大,但消耗时间反倒少了很多。
这只船队在南方建造,并顺珠江入海口出海,正式殖民了对岸的海南岛。
后来,第二船队向西沿岸边航行,划出了中南半岛的大小形状,并成功通过海路到达天竺。
汉朝打破了地形限制,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道路,使天竺与汉朝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贸易繁荣。
殖民朝鲜,让汉朝品尝到了领土扩张的滋味;海路贸易,让汉朝品尝到了经济繁荣的甜头。一切貌似欣欣向荣。
但,国事总没有一帆风顺。
————————
汉五十年,儒家分裂内乱成新儒与旧儒。旧儒由于实力雄厚,将新儒派系打压的抬不起头,乃至使其销声匿迹。而这帮旧儒对汉朝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
按照他们的观念,南朝应当复兴西周礼节,再行分封,以仁治国,重农抑商,远离奇技淫巧,愚民弱民使其尊上。
可从周武帝开始,这南朝的一切就越来越远离儒家学说。
一次上朝,更加剧了思想派系之争。
————————
“陛下,年久,我朝国库过分充足,如此下来,怕有所风险。”户部尚书曰。
“此言甚新,爱卿可有高论?”汉高祖饶有兴趣的看着户部尚书。
“然。”户部尚书拿出一册竹简,“金银铜铁皆为富贵之物,然其不可食,不可衣,不可住,不可行,商贸媒介也。金银如多,则物价上涨,如遇灾年,便可发觉粮食至天价,金银则卑贱。如上之类古周商圣管仲亦有记载,卑职斗胆命之为通货膨胀。”
“尚书所言奇也妙哉,却有道理。”皇帝沉吟半晌,认可曰,“然何去治理,可有良策?”
“投资商业,改善民生,藏富于民,鼓励科研,此乃休养生息之言。轻徭薄赋,兴土木发民工钱,皇家用费等盈,散金于国事。”
“大逆不道之言!”一旧儒怒斥曰,“勤俭节约为我华夏千古之礼,今却有大兴土木云云,实乃礼崩乐坏!”
“大儒,此言差矣,非土木不能兴国!”
……
————————
那次上朝,最后不欢而散。不过几日后高祖批准了户部尚书的方案。
旧儒顿觉欺人太甚,怒火中烧,甚至集结了自己的亲卫以及部分信众扬言要“清君侧”。
————————
汉高祖虽然已经古稀余二载,但他可还没昏庸到那种地步,况且旧儒也太看不清形势了,如今不同古时,万物皆变,这帮腐儒怎么能如此冥顽不化?
他手指敲着桌案,额头青筋暴起。
————————
儒乱被快速平定,带头者及一系列旧儒被杀。
尽管事情告一段落,但他们也让汉朝注意到了一个从未注意过的方面——思想/党派。
尽管罢黜百家独尊一家会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高祖敏锐地察觉到这样做会埋下深远祸根。
从新周大治开始,南朝思想开放,也从未有哪一家学说独大,使得南朝上至皇帝下到国民,都不以国家为思考标准,而是以南朝华夏民族为思考标准。
尽管继续百家争鸣会让国家不稳,也会分散皇帝权力,但这对民族的未来大有益处。
汉高祖现如今看得很开,人无非就这一生,子孙后代如无德能,又怎么能继承自己的遗产而祸害民族?但这些话,太祖不敢说。这违反了太多统治阶级的利益,如今根本实现不了。
为了稳固百家争鸣局面,高祖甚至建立了党派议会,并放出部分皇权给议会。
虽然过程中动摇了不少人的利益,但太祖用他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
————————
汉高祖一生英明,对外开辟商路,殖民拓荒,缓解了领土问题;对内铁腕改革,思想开放,铺平了汉朝道路。
但他也终究只是一个凡人。
汉五十七年,79岁高龄的汉高祖驾崩。
死前,他颤颤巍巍的立下板嘱:“自朕始,南朝立贤不立长,议会可作摄政臣,此法千古不变。”
事实上,汉高祖在写下板嘱的时候,脸色也不像一如既往那样确信。
但时间不等人,他只能如此。
————————
新儒现销声匿迹,旧儒被铁血镇压,这一切都导致儒派空虚,他们几乎被逐出上层社会,再无建树。
按照板嘱,党派议会立次子为帝,同时优待其他子嗣,将他们纳入议会并给予部分官职。
根据板嘱引申,议会议员为官员选举制推选,不可世袭。
……
————————
汉开国一百年,史称开国大治。
汉朝由于立贤不立长的祖宗法,同时以党派议会辅政,使其国力蒸蒸日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来到了汉二百零二年,此时正是西元元年。
汉朝此时相对之前,更多殖民了台湾岛,南海群岛,中南半岛东部沿海,马六甲海峡角,日本九州四国岛,库页岛,且有南天竺租界。
海上实力共有二十支船队,并且对匈朝施加了五条封锁海链。
匈朝方面和汉朝保持了近两百多年的和平,但他们可没有汉朝这样的优秀系统,领土几乎没有扩展反而有些缩水,国家共主单于对地方那些微的掌控力也彻底断连,已然内忧分裂为东西南北中五系,维持着表面的统一。
不得不说,这似乎是北国游牧王朝的通病。
————————
汉朝二百年,新一代汉帝登基。不出所料的,这是一个不坏的君主,但也没那么好。
相对的,党派议会却人才辈出,更出现了一个习得百家精髓的大儒——王莽。
在汉朝,一个儒人能步入上层几乎不可能,可王莽凭着他的才能和人品,却是平步青云成为代表大议侯,可见一斑。
王莽准备开始改革……汲取了百家精华后的他自然反对旧儒,虽然向往着天下大同,但也知道现在完全无法实现。
于是,他循序渐进的开始改革,缓解土地兼并和市场混乱,对部分产业进行国家专营。改革币制与军队,改良制式军械,适当加强议会权利,增强议会官员和贵族的力量。
最重要的,王莽集结天下法家与杂家名家,辩论数年,集大成写出一本厚厚的《君定汉宪》,从宪法层面给以国家法理并给出法律规范,在增强议会的同时也给皇派保留了相当的权利。
汉帝对他增强议会有些许不满,但鉴于他的行为,能力和民心所向,也只得作罢。
汉二百一十四年,王氏改革结束。汉朝自此之后正式形成了皇室与议会共治国家的局面,而这种制度也被后世称为二元君主立宪制。
————————
在汉朝蒸蒸日上,而匈朝趋于分裂的时候,这两个以前的死敌会对彼此干什么呢?
当然是打!
历时五年,汉朝动员全国,海陆陈兵。
汉朝议会成员和皇帝,都以玩味的眼神看向北方的梁地匈系。
汉二百一十九年,汉朝利用语言漏洞,和匈朝五系(漠北,漠南,梁地,西域,肃慎)解除当年签订的和平协议。
军事科技已然领先对方数十年,汉朝官方走私团这几百年中一直在获取对方情报马种骑术,致使对方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海舰扬帆逆水行舟,进黄河直逼对方核心,顺水系扩散运兵上岸,全境布武。
陆上汉军势如破竹,在梁地匈系和肃慎领土上来回进出,配合其他军团战斗进度,使用了汉朝特色的缝纫作战模式。
汉二百二十一年,梁地匈系与肃慎匈系几近全灭,残部逃向北方。
————————
汉朝和匈朝签订汉匈条约如下:
上中游黄河成为汉匈界河,河北归于汉朝,东北为汉朝领土。
匈朝承认对汉朝的朝贡地位,汉朝民众可随意进出匈朝领土,匈朝政府应保障汉朝人民安全。
匈朝给予汉朝片面特惠国待遇,禁止设关税。
匈朝赔偿汉朝此次出征所用一切钱粮,并额外保证每年硬性朝贡价值二十万两白银的物品。
……
————————
让我们看看匈朝方面。
匈朝五系去其二,举国震动。
为了保全社稷,匈朝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汉匈条约。
由于汉朝农耕文明的特性,他们不屑于去要这些北方的荒地,只是为了利用天险彻底打垮匈朝和发展畜牧业与增进军事体系建设而要求这些土地。如果不是因为还要做生意和探索,他们甚至连这些永久通行权都懒得要。
当然,肃慎地区还是挺适合种地的。
————————
风水轮流转,这次轮到匈朝【向南虚与委蛇,坚持曲线救国】了。
在强大的外部矛盾威胁下,匈朝三系再次全国上下一心,为自己准备后路而提出了一个国策——重心西迁。
虽然西部地区都是沙漠戈壁,但民族存亡在此一举。
为了体现这个国策的重要性,匈朝从旧都燕京(虽然已经被汉朝拿走)迁都到乌鲁木齐,并鼓励启用游牧民族机动性,整体向西移民。
————————
儒略历44年。
斯拉夫人茫然的看着东方的草原。那里原本什么人都没有,但最近却出现了一群同样游牧但却奇装异服奇言怪语前所未见的人。
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游牧民那帮家伙甚至会建城,而这城也完全不同于罗马城池,这让斯拉夫人更加迷惑。
不过他们没有来找麻烦,那么我们也没必要多一事少一事。毕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罗马。
双方隔着一个河谷,互相观望,却也互不交流。
————————
汉二百四十六年。
匈朝一直在西迁,合并同样沙漠戈壁的哈萨克民族,最终把国家拉成了西至里海,东至太行山的狭长领土。
这足够他们远离汉朝,也已经接近他们的交通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在是没心情也没精力去解决那帮西边观望的本地蛮族。
毕竟他们没有来找麻烦,那么我们也没必要多一事少一事。毕竟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汉朝。
双方隔着一个河谷,互相观望,却也互不交流。
罗马和汉朝都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
————————
欧亚进行了第一次接触,但却并没有翻起什么浪花。
如果匈人和斯拉夫人进行交流,那么东西方交流将会提前五十年左右,而且匈朝和斯拉夫会变得更加强大。
后世许多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演绎,乃至发展成历史小说中一大分支。
————————
汉二百六十六年,儒略历64年。
汉朝通过天竺人和阿拉伯人的情报和地图,官方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为了便利贸易,汉朝和罗马在西奈半岛和埃及分界处联合开发了一条运河,用拉丁文中的丝绸(塞里斯)为之命名。这条运河也成为了日后亚非的分界线。
【长江→南海→马六甲海峡→天竺海→红海→塞里斯运河→地中海】
同时,汉商发现阿拉伯商人改进的天竺数字十分便利,便引进阿拉伯数字,并对罗马进行规劝,让他们也引进阿拉伯数字。
————————
【使用阿拉伯数字后,人类之间拥有了一项通用的语言——数学。】
——出自某不知名汉朝大臣手记
————————
物质上的交流,也必定带来精神上的交流。
汉朝对宗教并不重视,各地的原始多神与祖先崇拜顺其自然发展。
而耶路撒冷地区的基督教,作为一个新兴而又充满扩张性的宗教,一直致力于传教。
因而,许多圣经和传教士之类通过丝绸之路到了汉朝。不过这帮传教士必然会失望的。
早在汉高祖时,佛教就已经由于交易流动传入汉朝,而那时坚信祖贤思想的汉民则对此避而远之。
毕竟,这和汉民的思想完全相悖。
汉民主流思想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定胜天,以民为本等等南国精神,与讲究忍耐顺从,伪众生平等实种姓制度的佛教完全不对路子。
为了抵制佛教,许多议员甚至搞出了一套教育考试系统雏形,命其为科举制,不过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未能实行。
就连佛教这样的汉民都会自发抵制,何况是所谓基督教?
有些过激汉民甚至在自己经营的店铺上挂上批发的拉丁文牌子:【传教士与狗不得入内】。
那帮传教士很快便哭丧着脸揣着圣经搭便船回去了。对他们来说,汉朝不亚于地狱。
————————
相较基督教的不利,汉商运送了一批《道德经》之类的哲学思想书籍,反倒在罗马激起了极大的浪潮。
双方经过商议,将思想书籍纳为第一优先度的贸易物之一。
汉朝百家哲学和希腊罗马哲学开始融合……
————————
汉二百九十六年,儒略历94年。
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匈朝都陷入了同样的困惑之中。
他们能看出来南方的那个帝国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却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
前三个蛮族决定做些什么。
匈朝虽然也想做些事,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新的危机出现了。
————————
尽管匈三系团结一心,可匈朝可不止梁族和匈族。
位于漠北的鲜卑族基本没有西迁,在如今的版图中竟是实质掌控了蒙古草原。
蒙古草原是匈朝的经济军事政治命脉,占匈朝近80%的国力。西边的那些地区只有沙漠戈壁,几乎只能算累赘。
而作为匈族的奴役对象,鲜卑族对匈族具有极大的仇恨意向。
果不其然,汉三百零一年,鲜卑族宣布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汉三百零六年,北方改朝换代,称【魏朝】。
梁族并不在鲜卑仇恨范围内,反因为当年同样被匈族改朝换代,鲜卑对梁族持同情态度。因此,梁族继续待在魏朝中,最终被缓缓同化,民族融合。
至于匈族,部分高层被清洗,绝大多数被迫害加税贬为庶民奴隶。
另一部分匈族带着残部跨过里海,到斯拉夫人中去,成为了后世历史另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体。
————————
作为鲜卑族,他们几乎什么事都要跟匈族反着来。
因为汉朝暴打了匈族,所以鲜卑族的魏朝使用亲华政策。很简单粗暴,但却也很有利益。
汉三百一十一年,魏朝局势稳定,汉魏开始友好交流,许多鲜卑官员贵族慕名来汉朝学习,并回国大肆改革汉化。
魏太祖可与汉高祖一较高下。
他没有全面接收汉朝一切,而是因地制宜发展出以畜牧为主体经济的国家体系。
魏朝还和汉朝签订南北盟约,双方开放边境,交换地图,攻守同盟,而之前那个丧权辱国的汉匈条约也自然而然的被废除了。
汉朝国民对此目瞪口呆,花了许久才接受现实。
南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这极大的冲击着南北人民,尤以北方最甚。
北民接收了诸子百家一千多年来总结的思想精髓,他们的世界观史无前例剧变着。
汉三百一十六年,魏朝汉化改革仅仅用了五年就已经基本完成。
不过鉴于游牧民族限制,他们的很多改革政策会有些许改变。
比如议会,游牧国家本身就有寡头议会,也只能有寡头议会。
————————
汉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收益。
魏朝汉化的同时,汉朝派出了许多使者协助。
由魏朝汉化中的种种事情,汉朝高层发现了许多体质漏洞,也开始进行改革。
汉魏共荣,携手并进……不过最受益的还是魏朝。
————————
汉三百二十六年,魏二十年,儒略历124年。
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成功了……一半。
官道修到魏朝边境里海,很多商人因为道路选址起了争端。
一是向北绕过里海,然后向南直抵小亚细亚或继续向西绕黑海抵达巴尔干。
二是向南绕过里海,走波斯阿拉伯到罗马犹太行省与小亚细亚。
一虽然路途近,可是蛮族极多,而且有高加索山脉阻隔;二路途远且伊朗高原陡峭不平,但是风险低,且熟悉路,可以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
还有人提出了建船过里海的方法,但很快被否决,毕竟那样大的船可不是一会就能建起来的。
而且经过测量,北里海平均深度仅有4~6米,完全无法行驶。
而南里海虽然很深,但是魏朝并没有那里的控制权,无法建船。
经过汉魏罗马三国商议,他们决定两路并修。
北路将三国联合建立三城,作为据点,前半程由魏朝军队护送,后半程由罗马军队护送。同时给斯拉夫人一些好处,让他们尽量不劫掠。
南路则由阿拉伯商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