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架空历史周朝中篇】

2021-02-27 06:27 作者:是凑数酱包哒  | 我要投稿

【架空历史周朝中篇】
双方对峙了数月之久,营地之类设施基本健全。
说实话,梁定王对获胜概率估计的并不那么乐观,毕竟这里可是绝对的客场作战,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地才刚刚散掉三分之一的兵力进行建设,而这也才堪堪能维持大军的后勤需要。
再拖下去,对梁会愈发不利。
梁定王决定发挥自己梁人的军事才能,三日后偷渡淝水夜战周军。
但齐桓公早已料敌于先,梁军中的齐国细作连夜赶到合肥城中向齐桓公禀明此事后,齐桓公沉思片刻心生一计,将此计告知细作后命其速速返回梁军大营通知其余细作,见机行事。
随后齐桓公传下号令,命亲齐的宋国君暂理军事,使其带领诸侯军迅速赶赴淝水南岸周边埋伏起来,自己则带齐军急行军跨淝水绕过梁军营地在其背后埋伏下来。
同时在齐军中挑出五百精骑埋伏在梁营周边,命其战时作通讯工作,见梁军有异动立即通知诸侯军做好准备,同时以狼嚎为号通知营中细作,做好这些后返回两边埋伏林中,见齐军举火为号大踏马蹄。
————————
三日后,梁军做好万全准备,趁夜色准备一举南下攻破合肥。
可齐国早已做好了准备,一百精骑见梁军异动急速行军通知诸侯军,营中细作也得到了消息,心中暗喜。

梁军拔营起寨渡过淝水,他们都还在幻想这波奇袭攻破合肥随后进取南京,一举夺得周朝天下,根本没人注意周军动向。
梁定王有些忧虑,直觉告诉他有很多地方不太对劲,但他又说不上来。
为了平复心情,他勉强安慰自己:周军都是礼仪之师,他们根本想不到我们会奇袭。
况且今夜无月,敌岂能发觉?
可梁定王很快肠子就悔青了。

史载,梁军正渡到淝水中央时,忽的风声呼啸,只闻一阵响弦,随后便是一片箭矢落水声,梁军惨叫声,将这平静的夜晚扰的繁杂无比。随后只见对岸忽的火把连天将这夜晚照的亮若白昼,只听一声令下,对岸周军向前冲来,口喊杀敌之词震天动地。
梁定王面色惨白,知道中了周军的埋伏,可此时不能后撤,一旦后撤那么以前做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可惜在这样的冲击下,梁军早已大乱,士气降到冰点,目前仅仅靠着那一股僵劲还没有溃散。
安插在梁军中的细作见时机成熟,高喊“我军败了”“梁军败了”“国君被乱箭射杀了”之类词语,作后撤之势。
梁军听闻后个个是面如土色,心理防线骤然崩溃,纷纷向北岸逃去。
梁定王气的是破口大骂,可惜这也无济于事,在如此夜色下,梁军根本看不清彼此如何,更不用说现在情势如此低迷了。
可等梁军快要逃回北岸时,忽见北岸也是一片火光,许多周军居然也在这里,而其余方向更是传来了许多马蹄声,似乎有源源不断的周军正在赶来支援。
梁定王大吃一惊,莫非汉水战事失利,北岸失守了不成吗?!
梁军见状更是大乱,许多梁人甚至当场浸在水中自杀身亡,其余则作鸟兽散。
梁定王咬咬牙,尽其所能鼓舞士气,带领残余几百亲兵趁乱军形势向北岸薄弱地冲击,试图突出重围,向北逃窜。
这是最后的时刻,如若梁军不能突出重围,那么梁朝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但如若梁军突出重围,梁定王依旧,那么一切都还有挽留的余地。
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
勇武在怀,以显军威。
这些亲兵都是被梁定王挑选出来特加训练的死士,士气虽说有所损伤,可在刚才梁定王的鼓舞下又重新高涨起来,可以说的上是勇不畏死。
短兵相接之时,梁军的强大便真正显现出来。
齐军少说在周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军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可这样的齐军居然跟梁死士打了个5:1的伤亡率。
齐桓公急得直跺脚,如果不能抓住梁定王,那么今天的一切战略都只能发挥其原本一半不到的效力,绝对不能有所闪失!
“放箭……!”齐桓公招来传令官恶狠狠地要求对方。
“可是,可是那里有许多我们的齐军步兵……”传令官从未见过如此面容的齐桓公,十分惊惧。
“竖子,我让你放箭!”齐桓公一把抄出国君剑,指在传令官胸前。
“是、是!传我号令,全军弓箭手放箭,放箭!”传令官忙不迭的跑去传令。
一阵箭雨,无差别的钉死了齐军步兵和梁军死士。
可这些死士太过忠君了!他们主动用自己的身体为梁定王挡下了箭雨!
这波箭雨过后,齐军哀声载道一片,齐桓公只得长叹一声,松开包围,放梁定王和残留的十数死士走了。
至此,周梁淝水之战结束。
————————
周梁淝水之战,又被称为第一次淝水之战,即淝水一战,以此区分后世多次发生在淝水的南北军战争。
淝水一战,奠定了南周北梁的割据局势,梁定王仓皇逃回梁都,自此巩固边境不再南下。
齐桓公也一战成名,连同之前的尊王攘夷与建康会盟,被后人誉为春秋五霸之首。
————————
让我们回溯到几个月前。
梁朝大军师宗盛在身边甲士的护卫下,登上山头,南望江城,似要看穿那百里余的遥远,似在观察那江城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似欲勘透那南下伐周的烽火未来。
通过近日如拦路猛虎般不断俘获周朝人士,宗盛得知,江城实际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这三镇分落于汉水与长江交界三点,构成了一个“人”字。
宗盛收回目光,仰头,望天,在这坡顶来回踱步……
————————
三镇成犄角之势,若其一被伐,其余二者必定支援;但梁军若想南下,就不得不攻克江城三镇,否则后勤不稳,行军更艰。这江城三镇,实数兵家必争之地。
梁军在北,若要南下,首先要攻克汉口,再是渡江攻打另外两镇,但周国已调大军以待梁军进攻;且梁军多为北人,不熟水性,水上作战必处劣势。
不过,周国的大军也为当地带来了沉重的粮草负担。为了攻克汉口,大军师宗盛提出了“劫水路,断粮道”的作战计划。
“长江上流在南,我军在北,此诚远而不可及也。”宗盛如是说道。“故若欲断周人之粮,需散悍卒而阻汉水。”
————————
宗盛沉思良久,决议实施围城战略,渡过两江对江城周边村庄进行打击占领,把控住道路,并在汉水北岸伐木造船习练水师。
捷报频频传来,不过几天,江城周边村庄与道路皆被梁军占据。
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宗盛喜欢这种感觉。
————————
“梁夷铁骑果真名不虚传。”晋文公在江城府中听完手下将士汇报后,面色稍沉。
几日之间,江城周边村庄无一幸免,均被梁军收入囊中。
各路诸侯所有能调集出征的士兵如今都在江城内,想要收复那些村庄必须从城中散出部分军队来,可这样城防就会分散。
但如果不收回那些村庄,这也始终是个隐患。
晋文公沉思半晌,决心弃车保帅,暂时不管这些周人村庄。
只要拖到齐桓公战胜梁定王,那时便万事皆周。
————————
晋文公与齐桓公即位时间相近晚了几年,但年龄甚至还大了一些。
跟齐襄公一样,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也是个一等一的昏君。
史载,晋献公偏爱骊姬,并与其诞下一子,称奚齐,为晋献公第四子。
本来这也没什么,不过宠外失正,在晋献公做过的离谱事里不算什么。
但随着奚齐的逐渐成长,骊姬逐渐有了夺嫡之心,她想让晋献公立奚齐为继承人,并密谋刺杀其他三公子。
后来大公子申生被刺,晋献公也接连殡天,奚齐上位后更加重了对另两位公子——夷吾、重耳的迫害。
两公子无奈,为了活命只得带着亲信连夜出逃晋国,流亡他国,重耳更是不舍地抛下了自己的妻子。
不久,晋国朝中原支持太子申生派的大臣合力行刺奚齐,并杀死骊姬。大臣们商量后,丞相拍板决定迎回夷吾。
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他即位初还是比较精明的,发展军旅,鼓励农业发展,对重耳也没有过多的追及。
但没几年,秦晋交战,晋国战败割地,晋惠公认为如今的朝政太宽松了,于是实行铁血政策,导致民怨四起。
朝中大臣也开始想要迎回重耳,而晋惠公很快便听到了这些风声。
对比当时,重耳已经周游各国并为其出谋划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叫好,更受到了齐桓公的亲自接见,甚至娶了齐桓公的一个女儿,威望早已压过了晋惠公。
晋惠公忌惮重耳,于是派兵追杀他。不得已,重耳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次重耳自齐一路向西,来到了秦穆公掌权时的秦国,双方交谈甚欢,重耳甚至又娶了秦穆公的一个女儿。
有了这层亲缘关系,双方谈什么都好谈了。最终重耳用钱与几座城池换得秦穆公的支持,又大力协助齐桓公发展建康会盟换得齐桓公的支持。
最终,重耳引齐秦两路亲兵杀奔晋王都,晋惠公不敌被杀,重耳即位称晋文公。
如果说齐桓公在治国理政上威风八面,那么晋文公就是在外交权谋上独树一帜。
晋文公凭逃亡生涯与各国的公侯太子都结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更换得了齐秦两国的大力支持,他在位时的晋国可谓四面逢源。
————————
晋:
“我二十五年后若是还没有回来,你就另嫁他人吧。”
“夫君,二十五年后我早就死了,就算不死也不会改嫁的。”
齐:
“齐桓公正是我喜欢的国君,我辅佐他有何不可?”
“我父上虽是一代明君,可夫君你也不差啊!”
秦:
“秦穆公待我不薄,我想要留下来为他效力。”
“夫君,莫非你忘了在王都守望你的正宫了吗?!”
晋文公与他三个妻子的故事在后世也很有名。
————————
转回战事,宗盛已然造好战船,封锁汉水与北岸长江,全军将士也在他号召下整装待发。
此时的宗盛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即刻便要南下攻坚。
夕阳时分,一声“全军出击”,梁军呐喊助威水陆并进,不时便突破少数周军封锁打到江城城下,让原本有些松懈的周军骤然惊醒,开始防守。
古典时代的攻城战惨烈至极,无非就是用人命去堆,去打,更况且此时还没有铁器。
江城内弓箭手随晋文公号令万箭齐发,城墙之下喊杀声刀剑声震动天地,护城河被梁军尸体染红,与夕阳那血色的残阳相映,端的有一种另类的美感在心头。
梁朝战车用他厚重的装甲一路挺近到城下,经过改装后的梁朝战车加装了阶梯,完全可以让梁军借此登上城墙,与周军短兵交接。
宗盛见状不甘示弱,令弓箭手占据城边高地向城墙上与城内放箭,铜石箭头不要钱似的嵌入砖墙,偶有不走运的百姓被箭头带着钉在地上,血迹如绽放的蔷薇花开遍大地。
激烈的攻城战持续了几个时辰,烽火遍布全城,城中大军迟迟赶来增援,宗盛见状召回军队,命弓箭手对其进行交替射击,大部分步兵挖驻壕沟,挖出来的土则垒成高地便于弓箭手射击,自己则带部分步兵回营取物。
不消片刻,宗盛部军取来许多木石,并就地组建起了攻城大杀器——投石车。
宗盛等的就是这一刻,他要在周军还未分散开时,用投石好好摧一摧他们的锐气!
——突然间,宗盛背后一凉。一向相信直觉的他立刻终止组建投石车,并让挖筑壕沟的步兵迅速整合回防组成防线,并即刻转用长枪。
同时,他急令后方其余战车列阵出发,增援前线。
果不其然,没多久汉口城门大开,近千骑兵与百乘战车从中窜出。
————————
晋文公扮作普通士兵在瞭望台上观察许久,见到梁军搬出木石组建投石车,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是个好机会,速令诸侯骑兵与战车组成队列杀出城外,绝不能让敌方组建好投石车!
“宗盛小儿竟如此机警……”晋文公看到那些挖筑壕沟的梁军突然撤退,不由得暗骂了一声。
只见联军战车鱼贯而出,轻骑兵紧随其后,对梁军长枪兵展开的阵线进行了猛烈的冲锋进攻。
————————
周朝战车多为两马驾型与驷马驾型,其上搭乘着几名戟兵与弓兵,车身用铜木石结构筑成,坚固无比,兼备着冲锋近战与远程。
在战车与骑兵的反复打击与分散袭扰下,梁军损失了许多用于建造投石车的建筑材料,而步卒长枪兵士气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死伤甚多。
收割完这一波军卒后,周军战车和骑兵有序撤回城中,待到梁军战车赶到时已经是一片狼藉。
宗盛懊恼自己没有及时通知战车赶到,幸好果断收缩阵线,还算保住了部分投石车的材料。
他下令暂缓攻城,军队原地扎营休整几日,然后继续挖壕沟垒土台稳固防线。
————————
速攻计被阻,没能彻底立成下马威的宗盛只得稳扎稳打,以壕沟纵横之势推进前线。
但他不着急,如此软磨硬泡下去,周军终究死路一条。
…………
汉水江面上,周军舰船已经跟梁军舰船发生了好几次遭遇战。虽是周胜多败少,但梁船总是在最后时刻冲锋撞沉粮船,致使周军虽胜犹败。
梁军对这些船报着一次性的心思,造的快又简易,几乎将其用作撞船,这般不要命的打法急剧消耗着周军的舰船数量。
联军舰船总都督满脸肉痛的向晋文公汇报战况,同时隐晦表示由于己方舰船不足,汉水方面已经守不住了。
晋文公面色像死水一样阴沉,挥挥手让舰船都督出府,自己则在书案上潦草写字梳理起思路。
三条道路有两条被梁军掐断,长江水路虽然明面上不被封锁,但只要埋伏在我方境内的那几支梁军精锐出动,梁夷截断长江水路照样易如反掌。
宗盛很聪明,他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并给我军留了一条逃路。正因为如此,我军将士便不能一鼓作气,无法完全激发斗志,结果只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任人宰割。
这几天,敌方的投石车组装完毕,每一发落石都让我军损失惨重,城墙也出现了几个缺口,虽然及时被补上了,但岌岌可危。
宗盛的壕沟战术也很可怖,这限制了骑兵的冲锋,也最大化减免了城内弓箭手对梁军的杀伤,让梁夷缓慢而有条不紊的推进。最重要的是,壕沟在地下,梁夷只要在城角造坡,就可绕过城墙通过地道直抵城内!
这绝非可以规避的阴谋,而是阳谋!
晋文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宗盛那笑意中蕴含一丝轻蔑与不屑的神情。
想到这里,晋文公一拍桌案,起身快步走出府衙。
————————
宗盛眉头微皱。
周军似乎学聪明了,不再短兵相接与射箭应弦,而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不顾一切的反击梁军。
周军熬出许多金汁,派敢死队出城门倒在壕沟各处与梁军步卒身上,并在城墙上也造起杠杆装置投射金汁与落石破坏壕沟。
梁军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修缮壕沟清理垃圾,同时也从后方调来许多军医救治防治瘟疫。
周军还在城旁垒出一座漏斗型的土山与护城河相连,并从长江引水至此蓄水,待时机成熟便大开土山水淹壕沟,致使构筑许久的壕沟差点毁于一旦,梁军也死伤甚多。
“此山,可堪大用。”宗盛只吐出几个字,便像往常一样处理军令政事。
……
次日深夜,梁军大举偷袭蓄水山,反引水淹城墙城中。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刀锋交织之际,见招拆招之时。
宗盛阳谋终究棋高一筹,步步推进,待到壕沟修至近墙,梁军一转向下开挖,通过计算锚定了几个汉口城中落点,并发起几次佯攻突袭城墙,最后在一个深夜发起总攻。
这一夜,火光冲天,梁军发起了全面攻势,挖壕沟挖出来的土全用来垒土台,足以为万许弓手与投石车建立制高点,而登城云梯战车也尽数出动,步卒喊杀着冲上城墙。
睡梦中的周军为之一惊,疾速赶往城墙参与战斗,堪堪把梁军逼下城墙,但后院起火,许多梁军破土而出占据众多街巷十字路口,一面扩大战果一面包抄城墙守军,把汉口周军打了个猝不及防。
晋文公与众将闻讯急令两镇军士赶赴汉口,梁周在汉口城中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厮杀至天明。
最终,梁军凭借其悍不畏死的气势与优势兵力,击退了两镇援军,并全歼俘虏汉口守军。
宗盛笑容满面,过城门直入城主府,宣布汉口改弦易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过数日,宗盛接到一旨密令,寥寥数语说明了梁王战事失利,急召大军师班师护国。
原本心情大好的宗盛宛若当头棒喝,愁容四起,思考良久后不得不受旨接令。
随后几天,宗盛伪造成无事发生,依旧与周军对峙,实则在飞速收拢敌后精兵与城中大小珠宝钱财,乃至各种建筑材料军事物资。
直到齐桓公亲笔书信不紧不慢的被送到晋文公书案前,晋文公才知晓此事。正要发兵进攻,便有梁军撤退并火烧汉口的情报送来。
晋文公仰天长叹。
〔宗盛之才,吾弗如也。〕
————————
尽管江城一役晋文公少有成名,但其本身军事才能也不弱,只不过对手是宗盛而已。
经此两役,周梁议和,梁元气大伤,但尚有根基,赔偿众多财物给周朝后便以长江为界河,割走周朝许多领土。
之后,晋文公与各国达成了许多贸易协定与战略同盟,且和其他春秋霸主皆为盟好,使晋国在此后大争之世是一隅少有的和平之地。
由于他对晋国以及建康会盟体系做出的巨大贡献,晋文公当之无愧地被史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
秦国,秦穆公。
尽管在守卫周朝的两次大战中秦穆公的存在感有些微弱,但低调的他所领导的秦国在当时可谓是唯一一个国力能与齐国抗衡的国家。
原本的秦国不过蕞尔小邦,爵位仅是侯国,只能被公国作为棋子所左右,继承人选也由于大国博弈摇摆不定。秦穆公是当时秦侯弟弟的第十个儿子,本为八竿子打不着的旁支,但经历了两次绝嗣危机的阴差阳错,秦穆公被众臣推到了台前。
他忍辱负重,脚踏实地,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血汗之路,最终亲率秦军灭亡吞并了所有曾左右秦国的国家。
在此之后,秦国并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走向逐鹿中原、对内纷争的路子。相反地,秦穆公下令修筑函谷关,隔绝秦国与关东周朝诸国,一心向西。
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秦朝屡次改革军制,学习西戎军事经验,创立了周朝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轻骑兵军队,并在几年内远交近攻,或武力或外交地吞并了西戎十二国。
秦国自此一举壮大,秦穆公亲去南京受周平王册封为公,受领西疆之地,并被天子期许他继续开疆拓土。
秦穆公与齐桓公在此打了个照面,齐桓公对他颇有兴趣,双方结下盟好,秦穆公所领导的秦国也由此在建康会盟中占了很大一份比重。
同时晋国内部动荡,继承危机屡现,秦穆公通过支持一方希望与晋国达成友好关系并换取经济物资等等优待。
逃到秦国的重耳才华横溢,但秦穆公并不想扶植出一个强大的晋国,于是秦穆公选择了他的兄弟。但被他扶上去的晋公个顶个的都是昏君且忘恩负义,秦穆公在数次背刺后忍无可忍,和重耳达成协议,率领秦军一路打到晋国首都并亲手为重耳戴上王冠。
之后,在齐桓晋文的支持下,秦国在建康会盟体系中的实权急剧增多,其获得了极大的仲裁权与决定权以及经济占比。不过秦穆公志在向西,并不对关内领土如何渴望。
作为交换,秦国得到了许多经济政治上的利益。
秦穆公因此在众多小诸侯中名望甚好,毕竟秦穆公既没有巧取豪夺他们的领土,也没有过多压榨他们的资源。
江城一役,秦穆公虽然并没亲自参与,但也派遣了许多将士前去应战,他自己则率领秦军绕道西行偷袭梁军,达到了牵制梁军的目的,也收复了部分失地。
凭借忍辱负重、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心胸,志向纯粹率性而为的性格,高超的军事实力以及政治才能,秦穆公让秦国一跃而起雄霸西方,而他也被后世史家誉为春秋五霸之一。


【架空历史周朝中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