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问答丨既然说音乐是语言,想必也有口音咯?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本周问题
周老师常说音乐就像一门语言,我想知道音乐中是否存在“口音”的情况?因为我发现以自己现在的水平,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音乐时会有一些难度,这是“口音”造成的吗?
——佟西西
的确,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常常说,可以把音乐当成一门语言来学习。
音乐和语言的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都具有明显的节奏感、都能用来表达情感、都呈现了高度的社会化。
除此之外,音乐和语言在结构上也很相似,都是通过有限的音乐或词汇,在规则或语法下,创作出丰富多样的新鲜旋律或话语。

既然如此,语言中的方言现象与口音现象,在音乐里会存在吗?不懂某个地区的语言,我们往往就很难与他们交流;如果不懂一个地区的“音乐方言”,会导致无法听懂当地的音乐吗?
以下是Yus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一、音乐中的“方言”和“口音”确实存在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之前在我们的“音乐审美修炼群”讨论中,曾提到过这个话题。当时有人提出了一些关于转位和弦的疑惑,令一位小伙伴用古典音乐里的常用概念为他进行了解答。
我随即也补充了一下:尽管是同一个和弦,但是在不同的音乐类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叫法。比如群聊里提到的六和弦,从古典音乐的角度理解,它是三和弦的第一转位,而在流行乐或爵士乐中会被简单直白地记为:C/E。
尽管标记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就像是用不同的方言讲同一件事,意思都一样,但因为词汇命名、表达习惯的不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口音。

所以你要问音乐这门语言中是不是也有“方言”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之间,这种隔阂是切实存在的。每一种音乐类型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所以会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和林林总总的方言一样,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单单是“发音”不同,更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
如果对不同音乐类型中的表达方式不够了解,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解。
二、音乐中的方言与其通用性是否矛盾?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疑惑了:之前不是说过音乐是一门通用的人类语言吗?不是强调过普通人也可以听懂音乐吗?为什么现在又说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音乐有“口音”之分,理解需要门槛?
事实上,这两者并不矛盾。
这里就要说到音乐与语言的不同之处了。尽管都是用来表达自我的工具,但语言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就是要非常精确地传达一个人的意图,如果语言不通,交流很可能会失败。
但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语言做不到的很多事情,音乐可以。因为音乐往往是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直接地、情绪的表达,只要还可以感受,就能辨别出一首曲子的大概意图,比如是欢快还是悲伤,是兴奋还是痛苦。
尽管可能会有细节被忽略,有很多词汇无法理解,但完整地传递情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说音乐是通用的语言,是指饱含着人类情感的音乐可以跨越不同的国家和种族,传达情绪,引发共情;而说音乐有“口音”、有门槛,是指音乐背后有更深层的文化差异,如果想要更近一步与音乐共情,更自如、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表达,就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音乐背后的知识。
三、真正掌握音乐这门语言需要深入学习
比如,我们之前在线下的音乐沙龙中,曾为大家对比过特里福诺夫和波格莱里奇演奏的《葬礼进行曲》。不管是哪个版本,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面对死亡时的庄严与悲痛,这正是音乐传达情绪的共通性。
但仔细听两个版本,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情感表达细节上又有很大不同,而这是由两位钢琴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特点所决定的。


波格莱里奇的祖国南斯拉夫,曾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因此,波哥的表达往往饱含着亡国之痛的悲愤和凄美。他的葬礼进行曲,没有多余的华丽装饰音,但每个音符都被浓郁的情感填满,圣洁、轻盈、曼妙,与他本人忧郁、脆弱的气质不谋而合。

而特里福诺夫的《葬礼进行曲》,则充满了典型的俄罗斯气质。
慢板节奏极慢又恢弘,让人联想到莫斯科红场上阅兵沉重的步伐,战斗民族的民族气质尽显,从他的演奏中能感受到一种强大力量的震慑。

是的,音乐的表达从来不是单一、固定的,不同国度、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家,音乐里都承载了特定的灵魂与精髓,作品气质与文化背景、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如果说音乐有理解门槛,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便是音乐的“口音”,只有学习和掌握了更丰富全面的知识,广泛涉猎更多种“方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对音乐进行更深刻、更细节的理解与感悟。
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更容易被局限在某一种音乐类型中止步不前,甚至很多以此为生的音乐人也是如此。于是我们很尴尬地看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完全没办法在一起交流,即便是被迫同台演出,也完全无法做到自然的融合,这其实是非常可悲的。
所以,不管是听音乐还是搞音乐创作,都不应该被局限。而是要主动出击,尽可能去了解那些不是主流却很有价值的“方言”。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理解音乐中各种各样的“口音”,才有资格说真正了解或掌握了音乐这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