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的是角色的衣着,还是家长的焦虑?
六月的第一天,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早上收到爸妈“儿童节快乐”的微信红包;中午和同事一起玩“童年回忆挑战”唤醒童年DNA;下午在#童年专属BGM里,找回了某一段童年回忆。你是否也和镜镜一样,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息?

热搜大半都在讨论和孩子相关的话题。其中这样一个话题显得格外突出:

家长口中“穿着太暴露,有点辣眼睛”的人物,其实就是动漫中一个角色。家长认为,孩子今年才11岁,三观尚未形成,看到笔上的卡通人物图案,很容易偏离正轨。还女子把照片发给淘宝官方客服,说是“淫秽不雅图片”,要求退货并处罚店铺。
可以理解这位家长的爱子心切,但动漫人物的“衣着暴露”真的一定会导致孩子“偏离正轨”吗?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养多肉植物的经历:想让这些漂亮的小东西好好生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番耐心照看,把握光照、肥料、水分才不会长歪、枯萎。
然而第一次养花种草的我缺乏经验,后期又疏于照料,那株多肉最终长得乱七八糟。尽管我清楚自身存在问题,但看到它长歪时,第一反应仍是:多肉很难长好,现在这个环境不适合它生长。
作为新手园丁的家长,也容易陷入同样的问题中:既期待“种子”能“长成成材大树,经得住风雨考验”;又想建造一个遮风挡雨,促进生长的温室大棚。一面懊恼自己“园艺”不佳,无法控制其好好长大;一面对环境因素极为敏感,生怕成为现在或未来的威胁;内心矛盾而焦虑。
而家长们在育儿中的的紧张焦虑,和对环境的挑剔源于两点:自身能力不足 & 对孩子不信任。
1.自身能力不足
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知识、能力,只能转向外部环境,给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一个原因。并试图通过“举报”这样更简单、更少耗费心神、更少带来压力的方式,扫清一切自认为对孩子成长有害的因素。
家长之所以因为文具上的图案紧张,其实是因为涉及到了“性”这一话题。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1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随着身心发育,性别意识逐渐稳定,他们一方面进入同性团体,减少了异性交往,另一方面又对感情和性充满了好奇。
而孩子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有三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环境中获取资料自学。我们的学校里,还没有正式的性教育课,更多要依靠家庭教育和孩子自学。而环境中的知识并不都是为孩子性教育准备的;且即便是专业的材料,孩子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理解错误。
因此,当家长羞于谈性,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只能期望孩子“自学成才”时,紧张和焦虑也就产生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家长进行性教育,沟通引导孩子的好机会。如果家长遮遮掩掩,有可能让孩子认为“性是羞耻的”“建立亲密关系是不对的”。这样的观念延续到长大后,就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且性教育还包含性别认同、社会性别等等心理发展的重要话题。家长及时引导,也能帮助孩子更好认识自己,驱散迷茫。越是正式、清楚、大方的表述,越有利于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看待这一话题,从而更好地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2.对孩子不信任
我们对孩子的重视,有时会通过“轻视”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信任孩子对善恶好坏的甄别能力,不信任孩子的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进而希望控制孩子能接触到的环境,操纵孩子的感受、观念和行为,让他们走向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人生”。
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并不希望被家长控制,家长的控制很容易起到反作用。且被家长举报的动漫中所描述的,其实是一场关于爱、正义、勇气的旅行。如果它带给孩子的是这些美好的体验,当听到家长用“辣眼睛”这样的词来形容它,孩子可能也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内心非常难过。这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都是一种损害。
此外,当家长使用“控制”的手段去改变孩子,也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出现适应困难,也是因为从前过于依赖父母,离开家之后遇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事情,就会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

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举报”都是“逃避责任”和“多管闲事”。环境中的确有一些需要引起关注的因素。前段时间#人教版教材配图争议同样被送上热搜,因扭曲的审美和不良的内涵受到大众的一致反对。
像这样有且只有孩子会接触到的信息,是需要格外慎重对待的。且存在争议的是小学低年级教材,这些孩子会更信任教材上展示的内容,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那么,当家长觉得孩子看到的东西,并不适合他这一年龄段,又该怎么做?

首先,当然是要先了解孩子当下的情况。
如果是因为孩子正步入青春期,对此感到好奇,那就需要家长教孩子一些相关知识,避免孩子因为片面信息产生误解。
如果孩子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内容,只是被其他元素吸引,家长就要通过进一步沟通和孩子达成一致。或是选择其他可以替代内容,或是约定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相关桥段。
总之,是要用温和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在激烈的情绪中引发矛盾。和教科书不同,这些内容是孩子可以选择的,关键就在家长如何教育引导了。
在这一过程中,的确会有焦虑,这是出于爱和关切;但同样不能忘记,家长无法代替孩子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既然只能做到陪伴和引导,不妨更相信孩子一些,遇到问题时多沟通。也要多去了解孩子和不断变化的世界,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六月,很像是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从儿童节到今明两天的高考,孩子从需要父母呵护照顾的儿童,成长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青年。
愿每一位小朋友,都能成为想成为的大人;愿每一位大人,都能陪伴孩子好好长大。

预约咨询/心理测评/线上课程
登录小程序:护心镜
如有疑问可拨打京欣心理热线
400-827-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