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里奇谈2019十一特别赛终审文评集合(上)

2019-11-04 17:19 作者:乡里奇谈--狂奔の玉米  | 我要投稿

5号《诞辰》

冰封:

要不是因为它传统的文风和出奇的结尾,这篇文章没有过审可能。

说这话可能过分了点,但我确实很好奇,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就为了那么个精巧的转折?

那牺牲可太大了。我原以为这是阿求和小铃的初见,阿求作为婴儿刚出生——结果这结尾是稗田阿一刚死,御阿礼神事还差几百年呢……这一下子东方味淡了不少。

题材选择倒是无所谓,没按照我预计的来也不会影响观感。更严重的在于作者收的太太太太太快,我看前面刚进入状态,你反手咔,到这儿没了。

黑人问号.jpg

反转的要义不只是快,还要稳啊。如果不写,谁能晓得妇人是阿一,还已经死了……整片故事有大量的剧情没有为这个结尾服务,那前面写那些除了烘托气氛,对这个结局有什么作用呢?很多桥段都是写不写都可,那还是不要写了。

或者写的更长。这个故事比较适合拓展来写,这种风格也更适合写到一万五以上,估计扩展写后,剧情就不会这么薄弱了。

 

Ps:五届了,终于有3k以下过审的文章了……

总分:(13.2+33.6+23.1+1+5+4)×0.7+26=81.93分

 

华科: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相当有意思,这类文风在同人写作这个写作业余圈子里应该算是相当少见得了,毕竟很容易就写的不伦不类,不过这篇在这上面却把握的还不错,这就是作者功底的最佳体现了。

文章很唯美,带着一种古典式的朦胧感,读起来如同在梦中看到种种画面。细节也很足,庆典的点点滴滴都能从文章中品得一二,是相当有意境的文章。

只可惜唯美的文风使得等量文字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少,这篇又选了红药作为加分项,导致全篇文章实际没有在说什么具体的东西,有意义的部分大概只有最后一段的一百来个字。前面过长的铺垫将文章的结构拖得有些变形。虽然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一种文章的表现方式,但相比于其他文章来说这类文章虽然不得不给一个“好”字,却无法从我这里得到太多分数了。

 

锅巴:

作者的文笔措辞与行文节奏功底都有,难得的是把握的恰当,不像读其他一些生硬模仿白话文措辞的故事那样令人觉得生涩。同是白话文风格,好与坏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在于言之有物,这一点在开篇时做的很好。

本文第一段即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互动,虽不至于先声夺人、但也足以在开篇就吸引到了读者的注意。相较而言,一些稿件中在开篇就大段写景、显得落于下乘,并非写景寄情不好、而是放在大多数短篇小说的开头不适合——如果想要在短篇小说通过写景暗衬一些情感、放在中段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读者对于故事的大致已经有了一定把握,能更加充分地“吸收”某些情感的传达,而不是放在开篇、给人带来扑面而来的枯燥乏味与不知所云感。当然,这些略有点题外话,言归正传。

故事以杂役的庆贺行礼吆喝开篇,以稗田阿一的灵魂被带离结尾,期间并未留下什么能使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仿佛一条溪流顺延而下,有时看着暗流汹涌,但也仅此而已,最终没有泛起浪花、也没有惊涛拍岸,就这样默默地流向了远方……简单来说,就像是流水账。

纵观整篇故事,它行文流畅,却难以称得上优秀,而更像是一个长篇故事的序幕,又或是某个寓言故事的结尾。之所以看着不像故事,概因它缺少一个精彩故事的真正内核——冲突。

希望作者在行文完毕后、能多以读者的视角审视一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读者会喜欢这篇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不要指望读者都会去刻意欣赏你的行文与措辞,这些东西当然是一道好菜不可或缺的作料、但却是锦上添花之物,不该偏执于此道,舍本逐末。

以此文而言,它仿佛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人间之里旧日的众生相,有老人、有小孩、有妇人、有女佣、有杂役,其姿态谈吐栩栩如生,但此外呢?空无一物。哪怕实际有着暗流汹涌、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隐藏着悲情与不和谐,但这些问题从头至尾都没有被“冲突”点明,这让前文铺垫的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场景变得毫无作用——

如果想要记录一派栩栩如生的景象,或许没什么比拿着摄影机去广场上拍着一段众生相更能够反映真实与生活,但大家却更愿意去看一些制作算不上精良的“手书”、“漫画”,并非是手书漫画比摄影显得更真实,而是它们讲了一个个比现实更精彩的故事。

在故事中,角色与剧情永远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一切角色的存在都是为了故事而服务的,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可以脱离故事独立存在。前文一个刻画传神的老爷爷、一个惟妙惟肖的小女孩,却在后文并未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实际上也确实可有可无,只是承担了一个路人角色的作用,他们的存在除了让故事中的世界看起来更加真实之外,几乎没有了多余的作用。没有推动故事发展、没有激发冲突事件、也没有阻碍主角行动,甚至八成的篇幅里连故事的主角都未曾出现。一切看起来就像是在广场上录制的众生相一般——生动、朴实无华,且枯燥。

总结一下,该篇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首先要做的是强化冲突、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最起码、让读者对下文的目标有着一个明确的“期待”,而不是漫无头绪、如同读着这篇给人带来的感觉——只是平平无奇的日常而已。虽然是诞辰这种一生一次的事件,但行文的方式与情感基调就是日常、过于平淡,古井无波,这只会阻碍读者继续阅读。

虽然说了很多不客气的话,但我并非是以“指点”或“教育”的态度来写这篇文评的。一个美食家有权利也应该不留余地的指出厨师菜品中的问题,但当美食家放下餐具进入厨房,他未必能够做出比这个厨师更美味的菜肴。我也一样,我自认吃过不少美食,也曾想精修厨艺、可惜非朝夕之功。在写作这条路上大家都只是道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存在所谓的“指点”与“教育”,希望作者能多多汲取优秀故事中的精华、来弥补自己在故事结构上的欠缺。若有心上进,不妨多看多学多写、所汲取的经验,必可活用于下一次。

 

读书:

按常理说来,其实我给不了这篇太多的评价;因为采取传统文字,接近于纯文学写法的文章,最吃的就是作者的基本功——写景也好,叙事也好,白描也好,在传统文学中,它们是不能单独割裂开的。一篇好的短篇小说,若效法于沈从文、汪曾祺那一派,是最可以见得作者对文字的把控力的。这类的小说没有巧妙设计的剧情,没有惊天动地的反转,亦不用写什么见微知著、鲜血淋漓的道理,一切都是淡淡的、平静的,既理所应当不动声色,又能在最简单处打动人。

日常的叙事最好写,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处;日常的叙事最难写,因为作者需要提炼出最匠心的点,让它区别于生活的琐碎无聊,找到特别的美感来。在5号中,作者写的是一场生日家宴,前面几乎全篇的内容,都在尽情挥洒人群的喧闹、宴会的快乐、生机的茂盛,而最终的结尾干净凌厉,即在热闹欢腾的表面下,稗田氏的转生任务仍在静悄悄地进行。痛快热闹的“生”和静默无声的“死”,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对比、最大的情感爆发处。这个结尾必须要称赞作者拿捏地恰当,没有多余的煽情,没有琐碎的说明,小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尽在此间吐露。而全篇的精心准备,都在为这个结尾作铺陈;这个结尾也很好地担起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但有几点不能忽视。

我认为作者的基本功不够。这种不够的情况并不是横向比较,与本次乡里奇谈的其他参赛作品相比,那一定是够了的;而是与传统文字作品相比,这篇作品中的文字的确有点稚嫩、粗糙了。好的文字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自有优秀的语感、漂亮的结合、明晰的推进,即便是闲笔画景,也能给读者一种井井有条之感;而5号作品中的大段文字,自然是结尾最好的绿叶,但除此之外,它们不免稍微枯燥、乏味、无趣。文学当然没有一种量化的标准,告诉你怎样是有趣,怎样是枯燥,但至少光咀嚼结尾前的文字,是无法给人一种真正的“生机勃勃”之感的。这是遗憾之处。然而对作者不可太求全责备,这种要求的功底毕竟很高,我嘴上说这些话,其实让我自己上来写,也不能做的很好。锤炼文字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撮而就的。

总得来说,我认为5号作品是一篇好文章。

 

黑灰:

这篇短篇小说来说呢,这一篇下来唯一称托的便是最后这个结局,但作者选择这个做法,效果不是很好,前面的不是说很差劲,但确实是没什么优点,唯一做到只是最后能来一个反转,这个反转导致前面的内容更像是一种在水剧情的感觉,不清楚别人的想法,但在我眼里这确实是在水,就像现在的一些长篇小说的,结尾来个疑点,让读者只知道作者断章,却没注意到前面的水,在这一点我建议作者尽量把前面的内容写的更好一点,做到能称托起结尾的前文,而不是前面写点这些那些,到最后做一个反转,试图让全文升华,这样确实会在结尾令人惊艳一把,但后面回味过来反而觉得其实也就那样,所以提议作者还是继续练习,而不是想搞“大事情”,在基础上多多锻炼,把地基搭建好,才是目前你最好的选择,“筑建高楼首先第一步就是打好地基”,在最后也是由衷的感谢作者愿意投文到我们比赛,期望作者也能在本次比赛中有所收获,感谢!(鞠躬)

 

栖瓜:

致读者

五号作品《诞辰》不长,作品很有点现代文学的味道。语言很踏实,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在切切实实地为文章服务,可称精致。全篇的波澜不惊都旨在服务于最后的结尾,这样的构思还是很有趣的。它其中幻想乡的味道不深,但是行文足够精到,仅仅当做一篇小品文阅读也是没问题的。

 

致作者

     这篇文章结尾很峻拔,这一点很不错,但是前期铺垫实在过于平淡而导致这样的结尾有些突兀,没能打出足够出彩的效果。作为短片,能白描便白描的思路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建议下次写同类文章的时候,能够至少踏实地描写详细跟主线或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东西。语言方面可以看出来受现代文学影响极深,这是优点,而缺点是受影响太深。不知作者是否有意识地使用了过多现代文学中的语法和行为习惯——它们有些与当代的文学创作习惯有些冲突,不是很利于读者细读。风格很棒,但是写作希望能够以让读者读着舒服为重。

 

 

六道:

    很难评价的一篇文章,这种类型的文学我读的很少,对此类文字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反而读起来很涩。本篇只有短短三千字,故事性几乎没有,通篇都在渲染,而结尾也没有让我满意。这篇和第三届的《还俗》的风格有些相似,所以读的时候难免会对比起来,《还俗》的文字我觉得更加柔一些,《诞辰》可能还缺少一些催化剂,文字里的化学反应不够完全。也许是个人口味的原因,评价不够客观,还请谅解。

 

 

 

 

8号《落雪无声》

冰封:

这是一种老派的写法,有点像三十年前的小说家的风格,剧情进展极缓,而又在无形间铺垫了故事背景。这么写其实很堂皇,大门敞开,能看下去的自然会被勾起好奇,看不下去这种风格的掉头就走,绝不会浪费时间。虽然文字滞重,但行事却干脆利落。

而由这厚重感直接转折到八云蓝已死的现实,如果前面读的粗略,肯定会感到极大反差,这正是作者希望看到的。当然,作者并不是完全封死了读者,回过头来看,八云蓝处于的状态是作者写明的,一举一动也都合情合理,从叩门不响之时,敏锐的读者就该有这种预感了。虽然也不是完全没破绽,比如灵体有心跳就很奇怪,毕竟是纯粹的灵魂状态,大概是作者刻意为之,用来表现蓝尚未熟悉灵体状态的自己——但写出来倒像是疏漏一样。不过瑕不掩瑜,天胡开局。

而第二部分则有些不尽如人意。蓝似乎因为死亡失去了部分记忆,可当想到自己被抛弃时,拥有机械式神脑子的蓝不会伤感,但总要给读者感受一些悲戚才是。而这种悲戚,最好是由蓝表现的无所谓而形成反差,作者也是这么做了,可做的终究不够完美。

这里要插一句,作者没把蓝应该的表现写出来。受限于题材,蓝这个人物确实难写:一方面,式神脑子就比较死板,最好不要有太多情绪波动;另一方面,她毕竟是带着执念回来的,也应该有一些笨拙而真挚的情感流露。但这篇文里蓝却是平时像人类一样情绪化,我不能说这不行,只是可惜,蓝主动的一口叹气,让我这一口气叹不出来了。

越是接着读,越是觉得少了些文气。大概是开局写的太好,后面的文字总是少了些让我惊艳的描述,好像灵气枯竭了一样,只能维持文风不变,而没有极亮眼的段落。

这就导致后续承接出了点问题。风雪中凭依,这是想想都很美的画面,但你不能只让我想啊。从是非曲直厅到凭依降临现世,从雪崩到搜救,文风极慢,转折却快。这不是开头段落了,初次急转是亮眼,再遇便只有尚可。本来稍稍描写两笔雪景,既贴合开头,又顺承自然,而作者并没这么写,或许是有自己的思量,却给我带来一点遗憾。

 

旁白毁气氛了啊。

 

在剧情推进时还不明显,等到最后,蓝冲向自己的时候,想必作者也明白了,大量旁白在调动读者情绪上的无力。所以即使完成度不错,但结尾依然不能让我满意。

至于主题立意,这篇比较好解读,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最让我怨念的是,明明蓝被抛弃的设定能再写一写,挖出更多东西,然后通过紫—蓝—橙这条线展示不同的立场,结果怎么就没写呢?真是不爽啊。

小小抱怨一下,高分还是要给。

 

总分:(15+38.4+22.5+3+5+3)×0.6+34+2=88.14分

 

华科:

毫无疑问是篇好文章,笔法细腻,情感清晰,剧情合理。立意,结构,文笔,基本都做的很好,甚至好的没有什么可说的。

作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每个方面都做得浑圆虽然还不足以达到文学上的某些高度,但在同人写作这个小范围里,能做到这些无疑已经是顶尖的水平了,这篇获得比赛首位也是实至名归。

文笔虽然好,但不是完美,解说部分有时候太多,抽离了读者的代入感。最后结尾的奇迹可能是文字上稍欠打磨,读来很是牵强。

蓝施法时会看到一个和她对抗的自己,而不是单纯的法术无法碰触到现实,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不过这种方式我很喜欢,虽然是冷冰冰的世界法则,但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却多了不少味道。

 

 

锅巴:

8号《落雪无声》:这篇文章在终审评分时我给了相对其他文章更高的分数原因很简单比起稿件中那些玩弄结构的“炫技”文章,又或者卖弄“脑洞”设定的文章,这篇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说来有点遗憾,这次的来稿虽然不少,但很多甚至连最基本的“讲好一个故事”这种本分事都没做好,就开始着力于其他方面的雕琢,致使最终的成品,仿佛一张潦草涂绘的人物简笔画却用了高像素画上了一副眼珠,又或者一张铅笔素描的人物面部肖像画下面接了个赛璐璐画风的躯干,处处透露着前后不协调、情感不统一的,在个别地方用力过猛的痕迹。

其他来稿,本文在“写好一个故事”上做的更完善。主角的情感寄托从故事前期直接点明,在中期揭露主角八云蓝“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了”致使情节急转直下,引出读者的担忧、以此来维系住读者与故事的情感共鸣,而在其后,橙所遭遇的困境,向读者抛出了故事的“冲突”事件,八云蓝的“无力感”与橙的“成长”皆有刻画,虽然最终事件的解决依托于无逻辑支撑的“奇迹”有些勉强,但这也不妨碍这个故事给读者带来不错的阅读体验——毕竟这是一个还算曲折的故事、在最终它迎来了理想的结局,主角们是否得到善终并非故事的关键、关键在于在故事的末尾,无论是八云蓝和橙在此番际遇后都得到了“成长”。

说起侦探小说和起点中文网连载的三流爽文,此类小说中的主角(名侦探与龙傲天)从登场时就已经是一副成熟姿态直到故事结尾角色个性多半也不会有丝毫变化

相较而言稍具文学性的作品中都必定存在着角色弧线——即角色性格与情感的成长曲线这里的成长未必一定积极向上,但重点其实在于其“改变”的过程,要合理且具有意义。

角色成长必定会增加情节的深度,通常来说,角色弧线的塑造都具备一定的通用结构,用俗话说,也就是套路——

起始点。介绍角色出场,让读者了解其内在层次。文中的三四段即点名了八云蓝的身份以及其与橙相依为命的家人关系。

不可折返的情节之门通常,角色都是被迫接受不得不穿过这扇转折之门。在本文中,此门开在点破“八云蓝为已死之身,对现世之物无能为力”那一段落。

影响内在层次的事件好的故事中,每个角色都应该像真实存在的人物一样有自己的内层次其由浅入深可区分为“看法”、“主导态度”、“价值观”以及“理念”,角色弧度的改变既是对内在层次由浅入深的改变。在本文中,内在层次影响与八云蓝的“看法与态度”,包括了她一开始对于人类和其他妖怪的居高临下的不屑姿态、以及自己所爱的橙的感情被他人(尤其是不屑之人)所占有的愤懑与嫉妒,这即为身为主角的八云蓝带来了在内在层次上面临的困境与阻碍。

加深影响的扰乱事件。如果说内在层次是属于角色刻画的隐性塑造,那么扰乱事件既是放在明面上的主要“困境”或者“冲突”,当读者回忆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时、通常第一印象会想起这“冲突”,也即外力施加而来的扰乱事件。该事件让主角面临的压力徒增、不得不做出抉择,最终迎来改变。在本故事里,自然是橙所面临的困境。原本嫉妒与憎恶着黑猫的八云蓝,在这一扰乱事件中被迫面临抉择——即使她并没有提供太多实质帮助,但对于她本人来说、已经做的足够多了。

角色转变的瞬间。有时候表现为主角的顿悟,但大可不必明说,有时候、润物细无声的转变更有醍醐味。放在本篇中,大概是在八云蓝的意识模糊的那一段落——“她的行动、回心转意、想要帮忙的想法,都没有任何用处”,又或者在那之前、在“号哭”之时就已宣泄出转变的感情,但不管如何确实是有心做了处理,为角色的转变确实地提供了篇幅描写。

代价与后果主角的付出终有回报但主角的牺牲也必须付出代价否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在这点上本文处理的并不算十分完美八云蓝在昏迷又苏醒后一切以“奇迹”的形式迎来了善终,这导致全文在情感的统一呼应上出了些许瑕疵。

我猜想或许这种处理更理想一些——在八云蓝尝试救援无果时小町出现告诉八云蓝必须以她魂魄的代价才能救助橙和她在意的人脱离困境当然结局的安排大可不必真的这么悲切但当八云蓝同意协议的那一刻这个角色的刻画将更加深入。或许在她昏迷苏醒后小町会告诉她交易的事只是开玩笑她已经救助了橙和她的朋友,如此一来,八云蓝也能更坦然的接受死亡的终结吧虽然读者看来她实际并未付出灵魂的代价但在她本人眼中自己已经把灵魂出卖给了死神一遭,在凭借着“觉悟”做出取舍后,对于生死必会看的更加通透

当然以上只是对全文中角色塑造方面的一些不算成熟的分解剖析并不一定确实契合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但我努力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在故事冲突安排与人物性格刻画方面这篇文章确实可圈可点

下面开始说一些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问题之一也即根本性无法规避的症结之一就是选题与选材——故事的主角是八云蓝,这就是个问题。

八云蓝是谁幻想乡的贤者少说活了一千多岁的人类眼中的活化石智慧与美丽的化身(误),起码在大多数人眼中她是极具成熟气质的大妖怪。

而本文发生在八云蓝身死后此时想必她已安度一生。但即使如此,这个迎来了人生终结的本应如真正的“贤者”一般姿态的人物,却在很多地方显得“稚嫩”,显得“觉悟”不够。

并非是在玩年龄梗实际上年上的角色有年上的魅力如八云紫慧音、圣白莲一类理应成熟进退有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年轻的角色有年轻的魅力如情感丰富态度激进喜则形于色、悲则声泪俱下,这是一般性的认知。

而本文中八云蓝的表现显然偏离了我们的一般性认知而作者并未对这变化给予充分的说明仿佛一切本应如此这种认知的差异性会导致角色的刻画产生阻碍——本应看透世事的八云蓝在即将渡过彼岸时忽然又有了放不下的感情兴之所至拒绝转生而返回又或者会对橙给其他人烹饪食物而恼火会因为橙有了所爱之人而嫉妒与不甘心在最终无力挽回时发出的“号哭”,这些“激烈”的情绪并非不合理但更应该出现在性格更有“可塑性”的角色身上,可以是年轻时候的八云蓝,但不该是已故的妖怪贤者八云蓝。这些细节描写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显得“觉悟”不足。

或许作者想问那这么一来还怎么刻画身为主角八云蓝的“内在层次”?前文也说了刻画角色内在层次的重要性,如果八云蓝自身性情已如铁桶一般水泼不进,那么还怎么让角色在结局迎来转变?这确实是个尴尬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如果打算讲的是一个角色的“成长”或“救赎”为情感核心的故事,一开始就应该挑选“可塑性”更强的角色作为主角。当然,如果一定要写八云蓝,也不是不可以,但文中描述的那些“愤怒”、“嫉妒”的感情,理应描写的更加隐晦一些,毕竟人无完人,妖怪贤者有自己的负面情绪合情合理,但她最起码应该能够合理的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让它轻易爆发出来,否则还是会读者认为这个角色显得太过年轻幼稚。

那么问题仍在继续该怎么把这些感情描写的更加隐晦这里就能顺便提起本文的第二个不足之处——“告诉太多,展示太少”。首先一提,这不是一个偶发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来稿中十篇有八篇都不注重这一点:即在描写时不刻意地偷懒、选择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角色的情绪是什么,而不是描写出其表现,让读者自己去琢磨分析思考。这个问题很常见,但也不该因此习以为常。

要展示而非告诉这是小说这一概念还未出现之前在原始人的壁画上就已出现的经典概念。大多数时候,这条告诫是有益的。偶尔,在写“爽文”或者以“故事情节”为核心卖点的悬疑、推理小说中,作者会用更多的使用“告诉”来一笔带过那些不重要的细节,让读者不至于在细枝末节处纠结过久,但大多数情况,“展示”要优于“告诉”太多。原因也很简单,“展示”引人入胜,能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人类的想象力有不同,但很多时候、余地与留白能够突破文字的极限,而“告诉”、则将读者的想象力“封死”了。

其一:

她独自一人盯着杯中茶水发呆许久,最终叹息一声,端起杯子仰头一饮而尽。

其二:

她端着茶杯,不禁悲伤叹息,最终以极度不甘心的姿态仰头将杯中毒酒一饮而尽

以故事性而言其二的描述更简洁明了,是起点爽文、女频宫斗文的不二之选,但其一的好处在于,情感的留白给了角色更多的想象空间。

“她”是否知道这杯是毒酒呢?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喝下这杯毒酒(茶)的呢?她是否已经接受了宿命,又或者不甘心、想要报复呢?

未解的感情勾起读者阅读下文的情绪若在后文中发现这杯酒其实没有毒或者“她”没有被毒死,此处留白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就有了更深一步挖掘的余地。

以此文而言,如果把那些明示着各种情绪的形容词或动词如“愤怒”、“嫉妒”、“号哭”替换为更浮表象的“表现”以供读者自行判断八云蓝的情绪,这样一来,八云蓝的人物情感塑造就不会显得那么有悖常理了,因为答案是读者自己得出的,而读者多半会对自己的判断有一定的自信。

举例而言,如何从侧面描写八云蓝的“愤怒”呢?可以让八云蓝下意识地做出一些攻击性举措——当然,已成灵体的她实际并不能做出任何破坏,所以这举动是徒劳无功的。

读者或许会开始推测,八云蓝为什么这么做?难道她生气了?嫉妒了?但仅如此仍不够明显,就此一笔带过的话,很多粗心的读者或许很难从八云蓝忽然的攻击性举动中读出她的情感变化、而只会觉得她“莫名其妙”,所以这里的后续,可以补上一句自顾自的说明——

“当然,这一定不是在攻击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八云蓝乃幻想乡的妖怪贤者,绝不可能被愤怒蒙蔽双眼。从前不会,今后……自然一如既往。”

有时候,通过欲盖弥彰来引导读者反向思考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时候或许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妖怪贤者这种大人物为什么也会因为这种小事情动怒?但此时迎来了转机,因为得出八云蓝“恼怒”结论的是读者、而非作者直接告诉,因此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就从你变成了你的读者。

这可能是个小花招,但很管用——当你面临未解的难题时、不要尝试给出解答、把它抛给你的读者,这样,你的读者会去自行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甚至有时候,你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当然此文中有些地方在这方面是做的不错的比如文章初期八云蓝打算迎接与橙的久别重逢时那种忐忑的心态使用更多的就是对其行为的“展示”而非直白地“告诉”读者她的兴奋与不安,这将更有利于读者感情的带入。

总而言之,“展示而非告诉”的用意,即刻意地控制减少使用直接表达角色情感与立场的形容词,多去描写其情感与立场理应做的事、说的话、产生的表情,而引导读者自行想象,其益处无穷,但也未必无害。

多用“展示而非告诉”,会导致文章比起“爽文”更不容易读懂,读者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停留在行文之中,而非看“爽文”那样可以一目十行。究竟如何取舍?这一般取决于你对自己读者水平的定位,除了那些千古罕有的天才,大多数作者的作品只适合部分人群阅读、众口难调,因此更应该谋定而后动。

这个话题的讨论告一段落说下另一个瑕疵

或许是为了刻画八云蓝面对变化如此之大的故人而产生的茫然感,在文章中期的一两段中,曾多次重复提及了一句“八云蓝有些木……”首先,“木”这个形容词是十分口语化的,而在一本正经的人物描写中出现一些口语可能会打破情感的维系、导致“出戏”,这也是为什么要极力避免使用各种“梗”的原因,但凡不是为了达到“喜剧”效果,还是尽量减少口语化的描述为好。

“木”的描述不是重点,重点是重复多次提起。这牵扯到另一个概念——反复可以重复不行

让我引用罗恩·罗泽尔的一段话

反复通常是指在营造某种具有一定音律或抒情效果的氛围时重复词组短语来获得节奏感重复则是指弄糟某件事后立马重复之前的行为

相信我你的读者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当然你也应该知道

仅仅是个小技巧注意下避免重复即可

同样有点问题的在于本文开篇的行文安排——在一二段中开始使用了大量剧情无关的情景描写,放在长篇中无可厚非但在短篇小说中两段写景来开篇稍显啰嗦如果一定要写想要烘托出故事的人文背景的话建议把一二段与三四段顺序颠倒同时稍微修改行文逻辑使其显得连贯即可读者先读完三四段明白了八云蓝即将返回迷途之家与橙久别重逢在抱持着类似的期待之情后一二段的人与景都能染上额外的意义而放在开篇来说读者尚未对故事脉络建立起合适的概念其人其景的描写弊大于利

上文中根据《落雪无声》全文聊了不少写作的技巧,但其实都是可以“取舍”的。

如果我自问对这些技巧取舍的尺度我会选择“一切以有趣为核心”进行判断。如果用了它们,会让故事更有趣,为什么不用?如果不用,反倒能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打破陈规桎梏,让故事更有趣,那么一定不要用。

使用“呈现”还是“叙述”?怎样会使故事更有趣,就使用怎样的描写手法。对于本篇而言,八云蓝的感情使用“呈现”能更加隐晦、以淡化角色形象与激烈的感情冲突,所以在本文中“呈现”比“叙述”更加有用。如果我打算写畅销小说,而其核心在于情节而非角色的话,我或许会更多的使用“叙述”以加快剧情推进与紧凑的行文,而如果是轻小说或日常,“展示”的一面则更有余味,适合细细品尝。

“一切以有趣为核心”。这个话题很适合结尾——毕竟全文讨论了不少写作上的技巧这些东西名为“套路”、实际也很有用,虽不是不可打破的铁律,但有句话——“明机巧而不用”,我们首先要“明机巧”、才能明机巧而不用。而用与不用,一切皆为了那个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故事有意思。

或许教育家看来故事有意义更重要但在一个讲故事人眼中故事有趣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说段题外话,在初读此文时,读到“八云蓝实际已经死亡那一段,我忽然有个想法——这篇的安排如果像《灵异第六感》的电影那样会如何?八云蓝和电影主角那个心理医生有类似的定位的话,我忽然开始期待类似的故事情节、假如八云蓝没有发现自己已经死了,习以为常地回到迷途之家,面对面地坐在橙的对面想和她推心置腹化解矛盾,但却被熟视无睹弃之一旁,蓝无奈且悲哀的发现自己并没有被橙所原谅、通过一系列内心矛盾刻画点明她所认为的“情况”,而在故事的最后,八云蓝终于发现自己已死、随即发现一切并没有她想像的那么糟,通过橙一直以来的细微习惯终于明白、橙早已对自己释怀了,只是自己的魂魄无法传达任何信息,最终在唏嘘之中迎来终结这种故事设定,或许也有些感人之处……不得不说,好的剧情与情节安排没有国界之分,其他地方的精彩点子,凡是感觉有趣的,或许有朝一日都可为我们所用。

 

读书:

8号是我理想中出色的小说模板。该怎么说呢......一个写作者不可能时时都有惊人的创意、绝妙的点子、出人意料的诡计,然而刻画活灵活现的人物、写一个打动人的人物,这些并不是什么必需品。我认为8号作品很好地将这一点体现了出来:王道之所以为王道,是因为大多数的读者都爱它、愿意读它,而不是什么其他的理由。温暖人心这一点就足够打动人。

死后的幽灵寻找生时的意义,并不是很罕见的桥段;何况作者并没有打算在身份和目的上埋下谜团——那是《幽灵诡计》了。小说很轻易地就推进到了死去的蓝去寻找生时的痕迹,找寻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所有人都知道的,对于这只狐狸来说,宝贝的当然是自己的式神,和孩子也相差仿若的猫又了。

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孩子,触发能够改变一切的奇迹;好吧,好吧,不得不承认,光从我这样的描述中,这个故事未免有些烂俗,然而优秀的作品的出色之处在于,即便你能从中看见相似的影子,依然有独立的神髓留在那里熠熠生辉,何况母爱是个说再多也不会嫌少的话题,也是最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一部分了。我没有太多的词汇去赞美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在每一方面都做的很好,完成度相当高,是一个相当“整体”的好故事。对于好故事来说,说它很好就已经足够了,又有什么多嘴的必要呢?

当然我有那么一点的私心。我确实觉得橙在文章中,对于蓝离去这一点,给它留下的影响太少了;就好像蓝活着的时候也依旧那样一般。不过读者认为的瑕疵,对于作者而言,或多或少都是早已经考虑过的东西,我们不是亲自动笔的人,无法从这方面高谈阔论,所以就暂且止于此处吧。

它已经相当出色了。

 

黑灰:

首先先在这里恭喜作者取得本次活动的第一名,其次呢,对这篇小说我也确实没什么话好讲的...毕竟我这几天都是处于一个比较忙的状态,导致我没太多时间考虑怎么说(挠头),先说优点吧,在我看来这确实是能得高分的作品,关于人物的刻画,一些细节上的描写,故事的把控,整篇都是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不能说太好,但就是恰到好处的那种,所以读这篇小说确实给人体验感极好,但是,这篇在我目前的观念中我是很少会去回味的那种,人物描写的好,但是只有蓝,其他人的描写都是一些略淡的,导致蓝的情感反而没太大的感觉,不是说在这方面写的不好,而是在我眼中看,蓝是在橙旁边的不可观测的“第三者”,而我就是这个故事里的不可观测的“第四者”,简单说就是我没有带入进主角,但作者其他人物的描写导致我在第四者“观测”的这方面体验感不是很好,所以希望作者能在这个方面多多锻炼,好了我也没什么话好说了,水到全部下来说的重点内容也就一两句话(笑),在最后也是感谢作者愿意来参加本次比赛,期望下次作者也能再接再厉,继续取得好成绩(鞠躬)

 

栖瓜:

致读者

作者以自己的笔墨描绘出了自己心中东方角色的形象——这很好。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卖关子的方式,语言也可以让我产生浸入感。它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去描写橙与蓝的羁绊,单单冲着这个视角,这篇文章便是可以一读的。行文处处都与题目一致:应有尽有,却也都淡淡盖住。

 

致作者

    这篇文章的问题不多,若说有,最主要的便是除了作为主角之外八云蓝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太低了:我没有看到蓝对橙的影响,没有看到橙对蓝的情感,这些点或许有,但是太不明显。我觉得这应该不属于个人角色理解的问题。如果作者的主旨是去写蓝对橙的留念,那必然要用充足的笔墨来写橙对蓝的思念使得这个情感线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或许作者本意就是想表现蓝对现世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去,但这样的话本文情感就会变的非常可笑,而这种思路也不会是注入情感而想出的思路。请更多维度地令自己的文章变得感情充实,这才是文学能够为读者带来的东西。

其余文评见文评集合(下)

乡里奇谈2019十一特别赛终审文评集合(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