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癫痫病:中医滋阴凉血,安神定志治愈。患者孙先生,40岁。患者

2023-04-05 13:31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癫痫病:中医滋阴凉血,安神定志治愈。患者孙先生,40岁。患者两年前正劳动时突然发病。双目直视,重复咀嚼,微作哼哼之声,且盲目走动。片刻醒转,于病中之况一无所忆。以后发作渐频,且持续时间渐长,发作后,如醉如疾,独语喃喃,外出走动约二里许方醒转。来诊时,发作已十一天,昼夜游荡,妄行不休,虽然数剂化痰息风类中药亦无效。诊其脉浮数无力,舌质红略干,无苔,体温略高,“无寒热”。知系心肝血虚,虚而生热,加之风邪内扰,心神失持而致。治以养血清热,祛风散邪;处以地黄、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等。七付。患者服完药第二次来诊时神志清,妄行止,夜里睡眠甚酣,晨起惟困乏而已。再以上方5付巩固之。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的那样去做: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人神最贵,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心包为臣使之官,护卫心脏。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黄帝内经》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语,就是由于五脏属阴,主藏精气神而不泄。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中医七情致病学说详细精确地描述了这一病理变化规律。正所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常人皆知五脏六腑,学中医的知道应该是六脏六腑,还有手厥阴心包一脏。说白了,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血管外面的脂膜,也叫膏肓。此脏前募膻中穴,后出厥阴俞、膏肓俞,与三焦相表里,触及元气,为心脏做护卫,触及心神。心包形气俱足,则充满喜乐。《素问·五藏生成篇》云: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形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就会伤及心脏,殃及心神。轻则心神不定,出现心慌、心悸;重则门户洞开,出现心神外露,惊恐不安。如果人的感情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会直接伤心扰神,出现比情绪变化更为严重的症状。所谓感情,简单归结起来,就是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黄帝内经》谓之“神殚散而不藏”。 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还有阿胶、鸡子黄,等等。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食用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安神定志是治疗神志不安的方法。安神定志主要适用于治疗心悸、怔忡(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失眠、烦躁、惊狂等病证。五脏具有藏神的功能。气血不足,五脏失养,神不守舍,或热邪、痰浊、水饮扰乱心神,都会有神志不安的表现。安神法通过补益气血,祛邪的方法能恢复五脏藏神的功能,使神志安定。心藏神,肝藏魂。神志不安的病证主要与心、肝有密切关系。不同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安,治法也不相同。安神定志法主要有养心安神定志和重镇安神定志两种。 养心安神定志 适用于治疗心肝血虚,或心阴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心神不安的病证。在治疗上多用滋阴养血安神的药物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小麦、鸡血藤等组方。常用的方剂有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根据心虚或肝虚的不同病证也可采用其他补心、补肝的方剂治疗。 重镇安神定志 用质地较重的金石类及介壳类药物治疗神志不安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邪热、痰浊等实邪所致的阳气躁动的病证,如惊痫、狂妄、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安之实证。临床多用龙骨、牡蛎、朱砂、琥珀、珍珠、紫石英等药治疗,常同清热、化痰的药物配合组方。常用的方剂有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 此外,心神不安如因肝郁化火所致者,宜疏肝泻热,方如龙胆泻肝汤;痰热内扰所致者,宜清热化痰,方如温胆汤加黄连、山栀等;水饮凌心者,宜温阳行水,方如苓桂术甘汤;阳明腑实者,宜泻热通腑,方如大承气汤等。养心安神定志法主要适用于虚证,重镇安神定志法主要适用于实证。若属虚实夹杂者,两种方法可配合使用。 临床注意事项 若属神志昏迷,不应使用安神定志法,宜用开窍醒神法。

癫痫病:中医滋阴凉血,安神定志治愈。患者孙先生,40岁。患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