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语言和哲学化语言

科学化语言和哲学化语言
科学化语言是现行最普遍的语言,英语,追求表达的逻辑性、科学性,其遵循严格的表达系统。人们说的话时就像计算机的程序语言,十分严密。有如是表达:A:1+1=2吗?B:如果条件合理的情况下,这个等式可以成立,即1+1=2。
不难看出,B回答A的问题时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干扰因素,而不能草率地直接回答。B的回答应是一种研究性的、科学性的表述,不能带有任何表述能力的问题。
哲学化语言是语文进化的抽象化表达,汉语,表达时往往删繁就简,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哲学化的语言表达还有大量的抽象成份,不再拘泥于具体的细节,强调的是“点拨、意会、顿悟”。中国是人类史上哲学化程度最高的国度,华族是一个哲学思辨的民族,汉语发展至今仍带有强烈的哲学气息。显而易见地,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象”,以及各种奇妙的修辞表达就是一个例子。鉴于此文受众不是文盲,不多赘述。
由此可见,科学化与哲学化是语言表达的两个趋势。英语和汉语就是这样的两端。我们暂时不讨论科学化和哲学化谁更好,但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哲学化的汉语有科学化的趋势。现在的中文表达中掺杂着大量的英语词语,大多数在20世纪初通过日语传来的。另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对中国文学非常高的肯定,于是我们很容易就认为,科学化的语言要比哲学化的语言更好。但是我们需要承认的是,这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文化系统,没有任何的可比性。表现出科学化,是因为英语的受众非常的广大,非常复杂,参差不齐。汉语则大不一样。
如果非要将科学化语言和哲学化的语言分出个高低,就不得不承认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这是建立在哲学比科学更高级的基础得出的结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相较而言,哲学都更有价值,则哲学引导之下的哲学语言表达也更有价值。
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学习汉语学习比其他任何一种语言都更加先进。特别是哲学化程度高的汉语,比如中国的古典诗词,经史子集。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当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经典国学,这并不是文艺复兴中托古改制或者借尸还魂,而是在学习过去的文化精华的同时提取其中的有利于我们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