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美周刊·爱上汉服|现象篇:与穿汉服的人不期而遇

2019-11-12 21:40 作者:汉服资讯  | 我要投稿

大美周刊·爱上汉服|现象篇:与穿汉服的人不期而遇

图文来自:燕赵都市报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齐腰襦裙、广袖飞扬、金钗步摇……近年来,热门手游、高级服装秀中的汉服元素不断增加,服装化妆都很考究的热播古装影视剧不断出现,还有短视频的分享,将“汉服热”推向了新高潮。在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里,越来越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公园、景点以及大学校园闪亮“登场”,把传统节日过得古色古香。而如今,在石家庄街头,与穿汉服的人不期而遇也已不是稀奇事。鲜艳的色彩、得体的剪裁、精致的造型,汉服逐渐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新的风潮。

“汉服热”渐兴

再过一星期就要过13岁生日了,小冉跟妈妈说,她想要一套汉服作为生日礼物。“我参加过一些活动,看到穿着汉服的女生觉得特别飘逸,我很羡慕她们。”从女儿认真又渴望的眼神中,妈妈读懂了一件事:如今穿汉服正在年轻人中流行。

今年暑假期间,省会高中生小刘从网上花二三百元购买了一套汉服,和同学一起穿上“美美的”汉服、戴上漂亮的头饰,坐着地铁去参加动博会。“地铁上,有不少人夸我们的衣服好看。”她说,穿上汉服不仅好看,还会吸引他人的目光,这让她觉得很开心。

提起汉服,在学生中拥趸众多,近几年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不少白领也会通过购物网站置办起汉服,出门游玩时装扮起来拍下写真;很多年轻夫妇在结婚照或全家福的拍摄上,一改以往西服配白纱的西洋款式,选择中式风格,营造出一份古风古韵;在各大热门景区,穿汉服拍照的游客甚至成了一道风景……

不仅仅局限在“拍照”,走在大街小巷中,与穿汉服的人不期而遇的事也不鲜见,这些人穿汉服并不是为了影视拍摄或者出席特殊的场合,汉服对他们来说就是出门的衣裳,很平常不过。

女大学生小梁就是个“汉服控”,甚至上课都会穿。她觉得汉服不仅漂亮,形制也很丰富和特别,许多纹饰和样式颇有文化底蕴,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石家庄汉学研究机构石门汉韵的负责人陈聪从2006年开始接触汉服,从身穿汉服走在街上被人“指指点点”,到现在见怪不怪,甚至还有人主动上前询问。陈聪说,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民族自信提升,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审美回归,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接受并逐渐喜爱汉服。

“近年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带动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服热’,而且,在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从早前的贴吧、微博,到今日的抖音等,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散发出惊人的力量,让汉服走到了大众的面前。”陈聪说,如今,喜爱汉服的人再也不必畏首畏尾,他们受到尊重,乐于展现自我,出现在街头也很少再有人指指点点。

丰富的不仅仅是服饰更是生活

“这是按照古法制作的,上面有13个褶。”王恩泽给记者展示了她自己制作的荷包。

王恩泽今年20岁,别看她年轻,实际上她喜欢汉服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最早,她在当时还叫“东方琴社”的东园学古琴,成日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自然而然喜欢上了汉服。毕业之后,王恩泽就留在了东园负责汉服研究。现在,汉服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服装,“一开始父母不理解,叫我不要穿成这个样子。慢慢他们也支持了,不懂但支持。”王恩泽说。

从2004年的一两百人发展为如今的上千会员,东园聚集了一群迷恋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和文化的人,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坚持相聚一起。他们称集会为“雅集”,并互称同袍,这个称呼出自于《诗经·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他们眼里,“汉服”不仅仅是一套精美的服饰,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这种积淀千年的文化也深深丰富着他们的生活。

在不少高校,学生们着汉服、诵赞辞,行跪、拜、祭、祝之礼的中国传统成人仪式成为一种新风尚。在一些地方,年轻人遵循汉婚礼节举办汉式婚礼具有着超高的人气和关注度,人们在追求仪式感的同时,也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

“我家里有五六套汉服、一大箱子首饰,平时,我会和同袍相约一起品茶、下棋、猜谜,大家还会一起参加成人礼、文化节等活动。”今年24岁的王青青在上大学时加入了学校的汉服社团,从此着迷于汉服的复古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汉服热’现象一开始主要是汉服爱好者觉得好看、好玩,后来随着对汉服的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不只是着迷于汉服的古典之美,也开始热衷于汉服深厚的文化内涵。”陈聪说。

在每年的大型传统节日,石门汉韵发起的节日活动都会吸引大量热爱传统文化的姑娘小伙关注和参与。在活动中汉服同袍或同聚乞巧,或祭月祈福,或吟诗品茶,或弯弓搭箭。一群群身穿汉服、衣袂翩飞的年轻人,宛若从历史画卷中走来,带给人久违了的传统节日氛围。大家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传统中多了一份精致和仪式感。

“小众不小”,带动国风产业链

交领右衽、宽袍博带的汉服已经慢慢从小众人群蔓延到了更加大众的市场,也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线上,一些专门提供私人定制的高端汉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线下,汉服租赁、汉服配饰、汉服摄影、汉服定制等店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现在不管是大学还是小学,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照、生日照会选择穿汉服,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进军这个市场。”采访中,省会一家汉服摄影店的工作人员如是说。记者在这家摄影店看到,拍一套古风摄影价格不菲,从一两千元到几千元不等,但预订依旧火爆。

而在一家配饰店里,古风系列配饰销售火爆。“如今年轻人愿意尝试新颖的东西,像汉服这样兼具美观与复古的事物,自然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这家饰品店的老板说,因为热爱汉服文化,一些年轻人逐渐由满足个人穿着,到开始通过选择购买汉服配饰,如发饰、鞋子、团扇等,进而逐渐了解和喜爱传统服饰和周边物品。

某网购平台数据显示,在今年推出的新势力周期间,全平台汉服成交量比去年同期近乎翻倍。其中,一汉服商家成交同比暴涨近1400%,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店内的千山鸳鸯齐腰襦裙更是当选了本季爆款。

一名网上汉服店铺店主小若表示,2007年她接触汉服时,这个圈子还非常小众。但现在,小众的汉服品类做成了一个大产业,他们的粉丝已经突破百万。而在2018年12月,他们推出的14款联名汉服,上线仅三周就已销售近百万。对此,有学者认为,在物质生活丰盈的当下,消费不仅具有满足衣食住行用需求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表现的功能。具体来说,穿什么样的服装,可以折射出他们的审美能力、文化品位与格调,体现人们独特的向往与追求。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春炜 实习生 王静怡/文 杜柏桦/图)


大美周刊·爱上汉服|现象篇:与穿汉服的人不期而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