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九)

2023-10-13 19:05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董仲舒公孙弘 《前汉 董仲舒传》说“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大意:武帝即位后,举荐了前后数百位贤良文学人士,董仲舒是以贤良身份与皇上讨论政策。)” 《公孙弘传》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不合意,免归。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弘,弘至太常上策。(大意:武帝刚即位,便广招贤良文学人士。当时公孙弘六十岁,以贤良身份任博士。出使匈奴,因为事情最后无法合武帝的意,被免去职务回归家乡。元光五年,朝廷再次征招贤良文学,菑川国又举荐了公孙弘,之后公孙弘一直任职到太常上策。)” 《武帝纪》说“建元元年,武帝下诏丞相等人举荐贤良。五年之后,改国号为元光元年,再次下诏举荐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被人举荐。” 按照《公孙弘传》来看,公孙弘是在元光五年二次被举荐;可是按照《武帝纪》所说的,那么公孙弘、董仲舒被人举荐是在元光元年。两种说法不同,我个人曾经做过考究,武帝即位后,有两次公开举荐贤良的政策,一次是在建元元年,一次是在元光元年,但当时是下诏征招明当世务的吏民,没有听说举荐贤良,而且举荐董仲舒,在《董仲舒传》中虽然没具体说是什么时间,可按照武帝即位这句话推理,应该是在建元元年。《武帝纪》说元光五年,他和公孙弘同时被举荐,这应该是史氏因为没做太多考究造成的失误。 考究公孙弘被举荐的时间,确实是在元光五年。那么董仲舒被举荐是在元光五年之前了,在公孙弘先前便被举荐出任官职。 《公孙弘传》说武帝刚即位时,公孙弘六十岁,因为贤良被征招,八十岁离世。考究《帝纪》,公孙弘离世的时间是在元狩二年。我们从元狩二年向上推,到武帝刚即位的时间,刚好是二十年。按此说法,公孙弘在元光元年,被再次以贤良举荐,可以明确了。而《公孙弘传》说是元光五年,是失误。况且元光元年的举荐贤良,正好与公孙弘相对应。董仲舒,有一说法是因为建元元年出版《春秋繁露》而被举荐,这也可以董仲舒出任官职是在建元元年,大家不用再怀疑了。 《史记》、《西京杂记》、《石林燕语》都是说元光五年,公孙弘被举荐为贤良,这是失误,属于未深考。 张良有后 《随笔》议论:张良没有后代,是因为这二事;其中有一件是劝沛公在秦军答应沛公条件情况下,对沛公的防御松懈的时候攻击秦军;在与项羽和议的情况下,忽然起兵追杀项羽;这二事比杀死降兵还过分,所以他无后人是应该的。 我个人以为这说法不对,张良当时在汉任职,就应该对汉尽忠,怎么可能去体恤敌方呢?读他借箸前筹,从容消弭了七国之争;谈笑间献计请四个老人出山,定储君之位,他的功德如何?高帝也说“我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是得到三个杰出的人的帮助。靠张子房的运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如此汉朝稳坐四百年的江山,张子房功劳不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无后的报应呢? 我通过考究,发现后汉司空皓、晋司空华、唐宰相嘉贞、延赏、弘靖、九龄,都是张良的后人;蕃衍盛大到如此,怎么可以说他无后呢?《后汉 张皓传》说“六世祖良”。我个人考究《世系》,张皓确实是张良的九世孙,不是六世。张良生张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金,金生千秋,千秋生皓,皓生睦,睦生嗣,嗣生皓,从张不疑开始往下算到张皓,刚好是九世。 《吴郡图经》也说“良七世孙睦,后汉为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张氏皆其后。”白乐天所作的《张公碑》这样说“良后睦避地渡江,始居于吴,其子孙称吴郡人”。如果是,那么吴郡张姓,正是张良的后人。《随笔》和刘梦得一个调,刘梦得说“张曲江无后”。 通过考究,其实张曲江的后人,从来未曾断绝。 食酒 《汉书》记载说“于定国能食数石酒而不乱性”。我个人很怀疑,汉朝时期的酒斛确实是小,但怎么可能一人能喝数石的道理?后来读《笔谈》,作者也说这说法不可信,正好和我的见解相同,不用再讨论。 但所要讨论的,是其中的注解。比如淳说“食酒,犹如人家说的喜酒。”颜师古说“食酒,一般是人认为能喝很多酒,将酒喝光,好比如食言。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书籍,私自把食改作饮,已经失去原本的意思了。” 我个人读《论语》,有“沽酒市脯不食”,是讲食酒,因为和脯一起说,将酒说成食,可以说是有根据的。而淳说是喜酒,一定是没什么根据,颜师古引食言来说食的含义,真是迂腐,确实搞笑! 古时候的人用字,很大部分是属于借用,并不像现在人的用字,非常谨慎拘束,比如将食物给人成为饷,然后义安。但《汉书》说,闽王饷荃葛,荃葛并不是食物,怎么可以说饷呢?这是因为古时候的人将饷当遗用,这样用字的例子太多,而《论语》说“沽酒市脯不食”,这句话就如《系辞》里面所说的“润之以风雨”,《左传》里说的“牛马皆百匹”,《玉藻》里说的“大夫不得造车马”,都是说其中的一事将另一事合起来一块儿说。这是因为古时候的人写作的格式,尽量节省用字,读古书这个一定要了解。 麻胡 现代人用“麻胡来”来吓唬小孩,而且各种说法都有。 《朝野佥载》说:赵石虎任命麻将军秋率领军队。麻秋,是胡人,因为暴戾好杀,当时的国人很怕胡人。若是有小孩啼哭,母亲随即吓唬说“麻胡来了”,小孩即刻止住哭泣。 《大业拾遗》说:隋炀帝准备到江都,他令麻祜将军浚阪。麻祜虐当地的人民,百姓惴慄,称麻祜的名字来吓唬小孩,转祜为胡。 《南史》记载:刘胡原本名为坳胡,因为他的脸坳黑,因而取名为胡,到现在要是大人讨厌小孩啼哭,会对小孩说“刘胡来了!”小孩随即停止哭泣。 《会稽录》记载:会稽有只鬼,鬼的名字叫“麻胡”,这只鬼喜欢吃小孩的脑袋,于是大人用它来吓唬小孩。 四件记录的事不同,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缃素杂记》里面只记载其中的二事。 傅说刑人 《西斋诗话》说:孙仅的《傅岩诗》说“刑人一旦起幽深,功业煌煌照古今。” 诗说的是一个古事:当时胥靡修筑岩道,傅说因困顿贫乏而代替他,以此来还债。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但错误运用的不止孙仅一人,从荀卿那儿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失误。荀子说“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授天下之大器。”就是指傅说。 贾谊的《鵩赋》也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斯游遂就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张晏注解说“傅说被判刑,在傅岩筑道,武丁任他为宰相。”颜师古注解没发觉其中的错误,只是说“胥靡相随之刑,所以大家都认为傅说是刑人。”依此来看,写傅岩事的,怎么可能只是孙仅的错误呢?在他之前的比如吕温所作的《傅岩铭》,也曾经说“脱刑人之衣,而被公衮之服”,又说“说始胥靡,武丁即祚。”早之前已经这么讲了。 误以翟公为方进 隋李元操有诗句说“听琴旋蔡子,张罗避翟公”,就是将翟公误以为方进。 唐翁绶的诗句说“君看西汉翟丞相,凤沼朝辞暮爵罗。”也是将翟公误以为翟方进。 人们皆以为“门设爵罗”,翟公是惟一的出处,但他们不知道以前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鬻子》说“禹一馈而七起,曰:‘吾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禹当朝门可设爵罗。(大意:大禹曾经吃一顿饭,七次起身迎接来客,他说‘我怕四海来投靠我的人士滞留于道路。’因而四海人士皆来投靠。大禹当朝时,门可设爵罗。)” 后汉无二名 后汉人的名无两字,有人说是王莽所禁止的。 我个人读《匈奴传》,里面记载说“莽奏今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大意:王莽上奏说现在中国不得取二字的名,他还派使者向单于通风,让单于上书因仰慕汉朝而取一个字的名。)”可以认定是王莽所禁止的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以为王莽窃夺国家政权后,没多久便被天灭了。天下重新归于汉朝,王莽之前所设定的方针,肯定会被一扫而光,不可能再实行,不应该留下王莽规定的取名方式。可是后汉也确实太多单名的人,估计是承袭,我觉得不一定是承袭王莽。当时取两个字的名字也不能说没有,但还不到寻常层面。 按照传记考究,取二字名的比如,苏不韦字公先、王延寿字文考、谢夷吾字尧卿、郭延年字公游。还有蓟子训、计子勋、费长房这些人,从中可了知后汉不能说绝然无二名的人。 欧公的《集古录》、赵氏的《金石录》,二书里面所记载的东汉碑刻,凡见到取二字名的,就说“汉人之字”。 我个人确实不敢因此而认定二字名是汉朝人的名字,但读《武梁碑》时,里面说“孝子仲章、季章立,孙子侨躬修”,按照孝道,有子孙在父亲、祖父的墓碑中称字的吗? 欧公的《跋杨震碑阴》说“此碑谓贾伯锜、刘显祖之类,凡若干人,疑其所书皆字。盖后汉时人,见于史传者,未尝有两字名者。(大意:此碑上所说的贾伯锜、刘显祖之类的等等这些人,怀疑所写的都是他们的字。因为后汉时期的人,我们翻开史传来查找,从没见到有两字名的人。)”我可断定欧公没深考《后汉》,否则怎么能说出翻开史传来查找,没见到有两字名的人呢?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