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大贝尔塔:1918年的德军30.5cm Beta-M-Gerät榴弹炮
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结24门重型攻城炮的力量攻打位于凡尔登的德军堡垒群,其中8门是口径达到42厘米的M-Gerät (大贝尔塔)榴弹炮,该型火炮的任务是压制法军的堡垒火炮,以阻止法军最顽固的杜奥蒙、沃克斯、苏维尔、穆兰维尔堡垒成为法军预备队的基地。结果这场战役最终成为了大贝尔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首先该炮的威力不足以击穿法军的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只能对外围造成严重破坏却无法对堡垒内部造成影响,比如穆兰维尔堡垒被334枚高爆弹直接命中都没有被击穿;其次是该型火炮开火时过于显眼,很容易被法军反炮兵部队发现并被反制;最后是该炮最严重的问题,它的射程只能达到9800米,基本就是在法军炮兵射程范围内作战,而且随着西线战场堑壕对峙局面的加剧,该炮的射程缺陷变得更加明显,其在堑壕战中的实际效能还不如普通野战炮。到了这个时候,大贝尔塔实际上是个过时武器了,已经无法像1914年-1915年那样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了。
到了1917年,大贝尔塔重型榴弹炮射程过短问题变得尤为尖锐,同年5月,装备了2门该型火炮的第10短舰炮连(KMK 10)在贵妇小径作战时被法军炮兵发现并遭到轰炸,结果有2名士兵当场死亡,另有7人受伤,而该连2门重炮因为手短根本无法反击。同年8月,该连在奥斯坦德附近炮击英军防线时被一架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的飞机发现,这架飞机最后指引英国海军位于英吉利海峡上的军舰对该连阵地实施了长达2.5小时的炮轰,最终该连2门火炮一毁一伤,只能改用拉胯的俄制12厘米榴弹炮作战。

到了这种时候,莫说是德军炮兵,就是主管火炮研发和装备的德国炮兵测试委员会也忍无可忍了,于是在1917年冬天找到克虏伯公司合作,目的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加强大贝尔塔重型榴弹炮的射程,以便让它在敌军反炮兵火力范围外继续发挥余热。
在多次提议后,克虏伯公司决定在大贝尔塔的炮架中安装一门用实心钢管切削钻孔而成的炮管,其口径为30.5厘米,身管倍径为30倍,重量为16吨,全长为9.15米。介于该炮又长又重且重心靠前,所以克虏伯公司对炮架和后坐系统进行一些修改,比如在枪管左右两侧各组安装了一具液压反冲气缸,一来负责吸收该炮的强大后坐力,二来负责来支撑重心更靠前的长身管。另一项改进是在炮盾前方两侧安装了2具弹簧平衡器,否则炮组把手折断都无法把重达16吨的炮管摇上去。


该型火炮使用的炮弹是原先的30.5厘米攻城榴弹炮使用的高爆榴弹,这种炮弹重达333千克,战斗部填充有42千克TNT炸药,是Mrs.16型210毫米榴弹炮的炮弹装药的3.6倍,破坏力相当强劲。炮弹发射依靠舰炮用烈性发射火药,正常情况下能让炮弹有20500米的最大射程,足够超过英法反炮兵火炮的火力范围。
然而,该炮的改装工作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必须在克虏伯工厂完成。由于30.5厘米30倍径炮比原来的42厘米炮管更重,因此还必须制造新的拖车用来运输火炮。其实克虏伯公司内部有人曾建议使用更长的24厘米口径炮管,虽然射弹更轻但射程却更加出色,不过这个建议被拒绝了,理由可能是觉得24厘米炮弹威力不足。一般情况下,该型火炮需要5辆拖车分开运输,达到位置后再行组装,首先是将龙门起重机从1号车厢卸下并拼装,接着将2号车厢牵引到龙门起重机下,卸下射击平台,并在平台上安装2个钢轨,随后从3号车厢取下炮架部件,组装好放置在地面平台上。在这之后,还要依次安装大型防护盾、手推式弹药铁轨车、手摇式机械装弹器和长身炮管。这些工作完成后,火炮就算是做好战斗准备了。

1918年春季,4门该型火炮被改造完毕,命名为30.5cm Beta-M-Gerät,其中30.5厘米指炮管口径,Beta则是克虏伯公司给该炮取的人名,意为“贝塔”,M-Gerät则是“Minenwerfer-Gerät”的缩写,意为“榴弹投射装置”。这四门大炮被编入了第8短舰炮连和第10短舰炮连,而此时德军也即将在圣康坦地区发动大规模攻势。克虏伯公司还被命令每月交付4门该型火炮供陆军统帅部直属炮兵连使用。为了降低被发现的概率,德军还给该型火炮涂抹了他们特有的“多色迷彩”(Buntfarbentarnung),这种迷彩由白色、棕色和绿色的手绘斑块组成。


1918年3月,第8短舰炮连被分配给第6集团军参与行动,在弗兰德斯一线进攻了英军阵地,结果这两门火炮刚刚出场就发生了炸膛事故。内心崩溃的德军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是该炮使用的薄壁长身管无法承受72千克发射药的爆燃膛压才会变成“章鱼香肠”,无奈的德军只能削减发射药,然后炸膛问题是缓解了,射程却从20500米直接降到了16500米。战斗全重超过40吨,实用射程却只有16500米,根本无法躲开敌人的反炮兵火力,克虏伯公司的这个改进,说好听点是有待进步,说难听点就是依托答辩。相比之下,隔壁第7集团军第28重炮团使用的某种21厘米攻城炮狠狠的给法国人上了一课,而且这炮也是克虏伯的产物,这差距只能说懂得都懂。



不过德军最终还是决定继续使用这4门火炮,毕竟克虏伯公司还造了12根备用炮管,换就完了。而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比该炮更合适的型号,而且此时的德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源关心这个。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倒是自发的在该炮基础上开发新型号,但直到一战结束也没有造出原型。
1918年7月15日,已经穷途末路的德军发动了“保卫马恩-兰斯”行动,集结了44个师的力量计划占领兰斯城并在这里打开缺口,一路向东南推进到香槟地区,解决突出部德军的补给问题。装备了2门30.5厘米Beta长管榴弹炮的KMK 10连被分配至第1集团军进攻兰斯城,并且成功轰炸了兰斯附近的庞贝堡垒。但是,这场行动也只是帝国黑鹰最后的鸣叫而已,老弱病残、伤痕累累的德军最终被死死的堵在兰斯城脚下,再也没能前进一步。
1918年秋季,KMK 10连在内的9个攻城炮连全面换装了远程加农炮并加入了兰德维尔炮兵营,而KMK 8连在内的5个攻城炮连继续使用攻城榴弹炮,但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攻城炮如今只剩下9门了。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后,只有2门大贝尔塔重型榴弹炮和1门Gamma-Gerat重型榴弹炮幸存了下来,而包括30.5cm Beta-M-Gerat在内的攻城炮全部烟消云散了。

从1897年到1914年,德国为了打败法国开发了七款攻城炮,期间也留下了不少为后世津津乐道的故事,而这其中的集大成作便是大贝尔塔。但这份用17年时间积攒的辉煌仅仅持续了1年就在凡尔登折戟沉沙,再也不复当年。当克虏伯公司在1918年试图让该炮再起雄风时,却因为技术上的不足徒留笑柄。但是该炮的命运又何尝不像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它为了统一和崛起付出了几十年的辛酸苦辣,耗费了三代人的鲜血和泪水,最后却因为自己在大局上的谬误葬送了一切,只留下一片疮痍给痛苦的人民。

30.5cm Beta-M-Gerät榴弹炮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8年
总产量:4门
战斗全重:47吨
口径:305毫米
炮管长度:9150毫米
俯仰角:0度—65度
横向射界:左右各10度
使用弹种:333千克高爆榴弹
射速:12发/小时
炮口初速:600米/秒
理论射程:20500米
实际射程:16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