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轮胎市场:中国人用外国轮胎,外国人用中国轮胎!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轮胎出口额为312.5亿美元,出口量为6.19亿,在拉美市场的出口量同比增长22%,销售更为火热的巴西更是直接提高了48%。
作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市场,中国的轮胎产业一直以来以其高性价比、低价格、耐磨损等特点备受国外市场关注。
然而,与其庞大的规模和潜力相比,中国轮胎行业却长期面临着与其实力不相匹配的发展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用外国轮胎,外国人用中国轮胎。
中国轮胎品牌占据海外市场却守不住自家土地,这种畸形的市场现状道出了国产轮胎企业目前面临的尴尬境遇,可为何会出现这般尴尬之尴尬?畸形市场的背后,折射出来的究竟又是什么?
国产轮胎这么便宜,为什么国人还要高价追捧国外轮胎
市场是品牌的定海神针,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早期的常青树实际是被国外品牌占领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向轮胎工业领域进军。
然而,当时的中国轮胎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设备相对较为简陋,生产的轮胎往往质量差、寿命短,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外国品牌在技术、品质和研发方面已经具有了较为显著的优势。例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倍耐力等国际品牌凭借着充足的资金和高端的技术大规模扩张,不断挤压中国轮胎产业。
国外轮胎品牌在性能和品质方面远远超过当时的国内轮胎品牌,因此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使得外国的品牌长期深入人心。
再加上中国民族企业起步前期规模较小,发展较缓慢,同一时期的国外品牌已经在大刀阔斧进行产能扩张,慢人一步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中国的轮胎产业在市场的话语权深受深耕多年的国外品牌掌控,在国内的占有率一直不足40%。
此外,由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相对落后,国内轮胎企业无法在技术、研发和营销等方面与国外轮胎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强了国内轮胎市场对外国轮胎品牌的依赖程度。
毕竟轮胎行业萌芽之际的国产品牌技术发展水平实在不行,相比之下,拥有成熟研发和生产技术、并具有完善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及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的外国轮胎品牌真的很吃香!
更惨的是,国内轮胎企业在研发创新能力之上的觉悟也跟不上。
都说笨鸟先飞,起步较晚的情况后天更应蓄力,只不过,反应慢的中国轮胎商们还是很快被更加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能够不断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性能、高寿命轮胎产品的外国轮胎企业拉开极大差距。
条条框框都没有出挑的地方,不够的宣传力度更是让国产轮胎品牌雪上加霜。
在全球范围内,外国轮胎品牌在品牌知名度和口碑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像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固特异等品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相比之下,中国国内轮胎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部分品牌甚至在国内市场无法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就使得外国品牌更受国人追捧。
此外,外国轮胎品牌十分注重品牌宣传渠道,品牌外宣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广告宣传,也有与消费者互动的营销活动。倍耐力就曾经多次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不定期举办轮胎换装活动,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轮胎安装和检查服务。
而中国轮胎品牌的宣传形式相对较为传统,多数还是通过展会、经销商、广告等渠道等方式进行宣传。
外国轮胎品牌的宣传内容通常会强调品牌的技术创新、品质保障、耐久性等方面。就像米其林会强调其轮胎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燃油效率,普利司通则会强调其产品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同时,外国轮胎品牌也会通过广告语、品牌形象等方式来塑造品牌形象。
相比之下,中国轮胎品牌的宣传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以价格优惠、性价比高等特点为主要宣传核心。
虽然这与中国消费者普遍注重价格因素有关,但却并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的购物冲动!
向市场畸形发动挑战
但其实,铺天盖地的营销都是锦上添花,中国轮胎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在低端发展路线上,产品品质依旧不能保证稳定,而这也正是导致消费者不信任国内品牌的原因之一。
由于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可能会在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巧,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
相反,外国轮胎企业在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能够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和可靠性。
虽然反应过来的国内轮胎企业已经尝试者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来及时止损,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之路真是长且艰。
种种描述中国的轮胎行业好像击中了市场的每一条忌讳,这解释了中国人不用中国轮胎的原因,但其实中国想要弯道超车也绝非是不可能。
想要拨乱反正,轮胎企业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
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关注产品成本和市场份额,忽略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导致产品定位不准确。并且由于企业在市场定位上也存在问题,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导致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信任。
这是劣势,转念一想却是可以化劣为优!
只要中国轮胎企业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信任,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未来真有可能与领先的国外市场一搏。
而这正是国外市场选用中国轮胎的原因。
它们就是抓住那些“用心做产品、用脚做营销”的中国轮胎企业使劲“薅羊毛”,用低廉的价格保证了超高水准的品质,可谓是“双杀”。
“弯道超车”的未来可期
幸运的是,亡羊补牢,虽迟不晚。
意识到钱都被外国算了个干净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开始了肉眼可见的改变。
首先,中国轮胎企业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传统的制造业,轮胎制造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材料科学、化学、机械工程等等,要想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在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中国轮胎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22年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欧美通货压力带来的市场需求缩减以及反复的疫情跌宕导致的运输受阻的严峻情况下,森麒麟通过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技术,搭建“无人工厂”智能系统。
并且建设创新产业生态平台,引入科技核心制造成员,持续打磨高端轮胎产品,逐步实现高端化的转型升级。在国内轮胎行业遭遇“滑铁卢“之际,森麒麟成功躲避风险,逆势腾飞。
其次,中国轮胎企业正大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轮胎企业在过去面临着品牌认知度低、口碑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产品无法和国际品牌竞争。
但是,自2021年开始,中国轮胎企业已经开始加强对品牌建设的投入,通过大力宣传、扩大广告覆盖面、赞助体育赛事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中国轮胎企业陆续与欧冠、英超、法甲等顶级足球联赛及相关球队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在赛事场馆及电视直播中展示品牌LOGO,增加品牌曝光度。
另一方面,中国轮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增长和技术水平提升也为其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中国轮胎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轮胎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6.2%。虽然国内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但中国轮胎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增速是稳步增长的。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中国品牌轮胎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增加。此外,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轮胎企业在一些高端领域中已经实现了领先地位。
例如,旗下拥有“金凤凰”、“三钢”等知名品牌的三钢集团,在“绿色、智能、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上下足了功夫,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三钢集团还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另外,中华轮胎网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轮胎企业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一些国内品牌的品质和性能已经得到了认可,逐渐取代了一些进口品牌。
例如,中华轮胎网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轮胎品质百强榜单”中,前三名分别是格翔轮胎、倍耐力轮胎和安凯轮胎。这些国内品牌轮胎凭借着卓越的性能和质量,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中国轮胎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过去,中国轮胎企业的产品质量被人们所诟病,这也是中国轮胎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品牌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近年来,中国轮胎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加强了控制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耐久性,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就说中国轮胎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轮胎产品,这些产品在性能方面已经可以媲美国际品牌。
中国轮胎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进步,可以说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保障。
最后,政策支持也为中国轮胎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国内轮胎企业的发展,例如,加大对轮胎生产相关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对轮胎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政策支持有利于中国轮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
虽然中国轮胎企业面临着国外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份额不足的挑战,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等方式实现弯道超车。
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提高品质和性能、增强品牌影响力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中国轮胎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机会,打破“畸形”的市场现状,实现“中国人用中国轮胎”的目标,推动中国轮胎行业实现更快速、更稳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