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专栏带你看完诸葛亮的一生和成就

2023-03-25 20:43 作者:bs诸葛孔明  | 我要投稿

第一章:一生简述

第二章:文学奇才露锋茫,陆游放翁吟丞相

第三章:发明馒头的传说

第四章:军事奇才

第五章:政治恤民爱民

第六章:艺术造诣

第七章:后世诸葛氏子嗣及葬地

第八章:传说与史实

第一章:一生简述

181年四月十四日 1岁

诸葛亮出生,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89年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192年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193年 12岁

曹操屠杀徐州。

194年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195年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197年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定居在隆中草庐,开始了躬耕于卧龙岗生活。与徐庶等人交好。

199年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200年 19岁

官渡之战开始,曹操获胜。

207年 27岁

徐庶荐诸葛亮,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208年 28岁

长坂坡之战让曹军无法追击刘备,于昰便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使孙权心服,投降派转防守派,周瑜大败曹军。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都督三郡收税。

211年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214年 33岁

诸葛亮与刘备会师成都,任军师将军。

215年 34岁

诸葛亮去益州,整顿巴蜀内政。同年,关羽赴会失三郡。可能在入蜀后,诸葛亮和刘巴和李严等制定了《蜀科》。

218年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219年 38岁

关羽出兵北伐,进攻襄樊,未能攻克。

220岁 39岁

关羽兵败被杀,痛失荆州三郡,刘备不再掌控荆州。

221年 40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

222年 41岁

刘备在夷陵对战孙吴陆逊。

223年 42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224年 43岁

诸葛亮调整益州内政,平定一些叛乱,与孙权结好。

225年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四郡。

227年 46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228年 47岁

北伐命马谡守街亭,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229年 48岁

孙权称帝,诸葛亮派使前往祝福。诸葛亮二次北伐,夺取魏国武都、阴平两郡,恢复丞相职位。

230年 49岁

诸葛亮三次北伐,破郭淮司马懿等。

231年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232年 51岁

南中豪族刘胄叛乱,各郡骚动。诸葛亮以马忠接替原广降都督张翼。马忠平定了叛乱。

233年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234年 53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第二章:文学奇才露锋茫,陆游放翁吟丞相

诸葛亮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隆中对》等著作。

出师表

入选九年级下册文言文。是诸葛亮写给皇帝刘禅,请求出师北伐的文章。

陆游诗句多次提到:

凌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一《感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书愤》

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一《游诸葛武侯书台》

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一《七十二岁吟》

文天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一文天祥《正气歌》

可见艺术价值之高,更是寄托着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诫子书

入选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是对儿子诸葛瞻的劝诫,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后世教育儿女、家教有深远影响。里面包含的名言,初高中生几乎都会背诵。

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出师表

其名言流传下来,两句很经典。

先帝虑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故托臣以讨贼也。

成为了讨伐曹魏的口号。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宋代人改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被广泛用于一生为国家献身的伟人。

(清)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目前该表不认为是诸葛亮所写,出自张俨《默记》,非正史;文风与前表差异大,故存疑。

第三章:发明馒头的传说

以下是有关馒头的传说

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一《七修类稿》

明朝郎瑛

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注1.稗官小说:

野史小说。

2.邪术:

不正当的方术。

3.阴兵:

就是阴间鬼魂组成的军队。

4.武侯:指诸葛亮。

5.羊豕:羊和猪。

一《事物纪原》

宋代高承

 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

一《诚斋杂记》

元代林坤

他——年青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抱婴儿的妇人,更从衣袋里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交给她。”提起馒头可谓历史悠久,它源于中国。据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

一《潼关之夜》

近代

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一《三国演义》

明朝罗贯中

注:1.眉目皆具:有眉毛和眼睛。

所以很大可能程度上诸葛亮征孟获发明了馒头。

第四章:军事奇才

苏轼评: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译文:诸葛亮的指挥神出鬼没,部队行动迅速,进攻不能抵挡,撤退不能去追击,白天不能攻击,夜晚不能偷袭,就算兵力多对诸葛亮也无胜算,就算诸葛亮兵力少也占不到便宜,前后呼应,左右掩护,行军有乾坤的奥妙,变阵有四时的变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诸葛亮是真正的卧龙啊!

那么诸葛亮军事如何呢?

诸葛亮的战绩如下:

1.益州之战 胜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 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一《资治通鉴》

2.平南中叛乱 胜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一《刘禅传》

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一《汉晋春秋》

3.首攻曹魏 胜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4.第一次北伐结果 败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5.攻陈仓 败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6.对战王双 胜

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7.取二郡 胜

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8.与郭淮之战 胜

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一《汉晋春秋》

9.路遇司马懿 败

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一《汉晋春秋》

10.囱城之战 胜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一《汉晋春秋》

11.对战张郃 胜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一《郭冲五事》

12.第五次北伐 平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诸葛亮治军严明,97分。注有《心书》,可见其方法。

诸葛亮统兵优良,90分。属一流武将,司马懿评: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平南蛮,斩张郃。

诸葛亮用人中上,86分。平二郡用对了人,打司马懿用对了人。奈用马谡,错失良机,大错也,所以不能为评优。

诸葛亮战略较厉害,95分。年仅二十又七便提出隆中对。后期结东吴、平南蛮再北伐,屯粮积蓄,都为正确之法。

诸葛亮战术略逊,87分。攻陈仓数万攻不下,但也设法斩王双、张郃,破郭淮。北伐撒退很多次因为粮食短缺,这点就是措施未好,但后面进步改就地屯粮,很高明。

总体得分:91分。

第五章:政治恤民爱民

1.诸葛亮擅制定法律,法律严而公正,百姓畏而爱之

刘备在诸葛亮传托孤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陈寿:“终於邦域之内,(百姓)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蜀汉法律大致内容(三国志陈寿评):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译:

尽忠益国者虽然有过错但必赏赐,犯法怠慢者虽有关系但必惩罚,真情服罪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罪过者虽轻必戮。做善事者就算有小功而不会不赏,做恶事者就算很微小而不会不贬。统理政事,精简干练;诸项事物,顺理本源;追循声名,务求其实;虚伪造作,不予所用。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一《三国志》

由此可见诸葛亮以法为体,制定《蜀科》,是个优秀的政治人才。诸葛亮从不大赦(赦免罪犯),在古代史中极难得。

2.诸葛亮政治下,国富人安。

诸葛亮传。镇守成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征南蛮: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北伐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一《袁子评》

诸葛亮政治能力可见优秀,满足蜀汉经济需求,智力出类拔萃。

3.诸葛亮死后,百姓爱戴他。

1.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一《诸葛亮传》

诸葛亮治下汉国,死后人们都能记住其功绩,甚至把他带入到了诸葛瞻身上。

2.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一《襄阳记》

刘禅景耀六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先是所居各请立庙,不许,百姓 遂私祭之。而言事者或以为可立于京师,乃从人意,皆不纳。步兵校尉习隆、中书 侍郎向允等言于禅曰:“昔周人怀邵伯之美,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 金以存其象。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 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烝尝止于私门,庙象阙而莫立,百姓巷祭,戎 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今若尽从人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 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属所以时赐祭。 凡其故臣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从之。一《宋书》

百姓坚持给诸葛亮立庙,由此可见百姓对诸葛亮的尊重与爱戴。

第六章:艺术造旨

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姑以流传于今者凡得六十五人以其世次之。汉得张芝,蜀得诸葛亮。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摹本鉴赏

石碑真迹

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智囊(选录)》:其后诸葛亮作《梁甫吟》以哀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第七章:后世诸葛氏子嗣

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令,并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当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浙江诸葛村以八封阵为风格

诸葛亮葬于此(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地处定军山下),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章:神话传说

八卦衣

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喂鸡求学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大头菜

据说大头菜的渊源也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居住隆中时,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药,发现一种象箩卜的东西,挖起来一看又不是箩卜。只见这东西拳头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尝,不苦不涩,细品一下,还有点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养人,这种东西若没毒,不也是好菜吗?!!于是,他就挖了几个带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盘,想尝尝味道咋样。谁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尝,都称好吃。问叫啥菜,诸葛亮想了想说,就叫“大头菜”吧。从此,诸葛亮一家经常吃大头菜。有一年风调雨顺,诸葛亮种的大头菜长得又肥又大,秋后收了一大堆。襄阳人储存剩菜的办法就是腌制,诸葛亮将大头菜洗净晾干腌了一缸,第二年拿出来一尝,竟比新鲜还美味,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因士兵没菜吃,常使刘备发愁。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马到襄阳买大头菜。大头菜带起来方便,吃着有味,刘备非常喜欢。从那以后,每逢大战之前,刘备就派人到襄阳买大头菜,他的士兵一直没有缺过菜吃。此后,襄阳的大头菜越来越有名气,人们自然想到诸葛亮,为了不忘他的功劳,大家就把大头菜叫做“诸葛亮菜”。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八阵图(真)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téng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相传有周天365种变化。

诸葛连弩(真)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一《三国志》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在较短时间内能发射十支箭,杀伤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木牛流马(真)

木制的带有幌动货箱的人力步行式运输器具。

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一《三国演义》

一个专栏带你看完诸葛亮的一生和成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