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37 | 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2022-08-12 11:40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这本书出自万维钢在「得到」APP的专栏—《精英日课》,之前也发过关于《精英日课》的公众号(学记22 | 万维钢《精英日课》:寓教于乐,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吗?)。


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付出一定有收获,只要付出了努力和牺牲就会有好的回报。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而存在,世界也不在乎你的命运,也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有些看似很简单的日常问题背后的学问,和大家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学问不是某一个人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所能给出的最好答案。


书中序言的最后一句话是: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01 最好的自控方法

我们以前认为所谓的「自控力」或者「意志力」强,都是因为「理性」战胜了「感情」。比如我喜欢吃巧克力,但我知道巧克力含糖量高,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但是当我纠结于吃不吃巧克力的时候,不能说「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性的。事实上,我脑中的这两个声音都是感情上的。想吃巧克力的「感情」会列举出各种理性的理由,比如吃巧克力让自己精力充沛。不吃巧克力的「感情」也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比如吃巧克力会变胖。也就是说每一个感情都是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而「理性」只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说了这么绕的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学会自控的方法。其实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感情」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还是以吃巧克力为例:不让想吃巧克力的「感情」 获胜。因为一旦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的感情胜利了,它就获得了正反馈,下次就会变得更强大,我们也就更难打败这个感情。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JudsonBrewer)提出了「正念自控法」,他找了一些烟民来做戒烟实验,方法一共分为4步:

  • 第1步:识别感情。比如你想抽烟时,你要意识到,想抽烟是一个感情。

  • 第2步: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 第3步: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以下问题:这个感情的力量有多强?是你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时,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 第4步:分离。这样,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你已经不想吸烟了。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正念冥想」。冥想时,我们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经过但是不参与,练的就是这个功夫。实验结果表明,布鲁尔的方法比美国肺科协会推荐的传统戒烟方法更有效。


放到想吃巧克力的例子上也一样:

  • 第1步:我要意识到,想吃巧克力是一个感情。

  • 第2步:我想吃巧克力是正常的.

  • 第3步:想吃巧克力这个感情的力量有多强? 是不是我的大脑缺少糖分供能了? 为什么是想吃巧克力了呢? 因为它是甜食吗? 还是因为无事可做就是想吃点儿东西?

  • 第4步:「分离」完这个感情,这时候我可能就不想吃巧克力了。

02 怎样「调控」快乐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比如厨房里有人炒菜,一个人刚从外面进来时会闻到强烈的味道,但是炒菜的人一直在厨房,所以不会觉得有多浓的味道;一个人从明亮的室外走到房间里,会觉得房间特别暗,过了一会儿就什么都能看清了;吸毒的人刚开始吸毒的反应特别大,慢慢地,同样的剂量就不能让人满足了,必须要加大剂量才可以。


这些过程也被称作为「适应」。


快乐其实是一种对大脑的刺激,一开始做某件事很快乐,但是如果不断的重复一模一样的事,时间久了也就觉得无聊了。所以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才是长期的。


根据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感受快乐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追求多样性,新鲜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第二种是要有间隔性。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的。


比如我去餐馆点餐的时候,如果我昨天晚上在一家餐馆吃饭,今天晚上又来同一家,即使这家餐馆我只喜欢吃一道菜,那么我今天也应该换一道,增加点儿多样性。如果我每个月才去一次这家餐馆,那我就应该每次都点最爱吃的那道菜。


不过最好「多样性」和「间隔性」这两招不要同时使用。没有间隔的话才需要考虑多样性;如果有时间间隔,就不需要再搞多样性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家非常明白怎么让人快乐。他们的主要手段就是增加多样性--比如APP里不断推送各种各样的新闻和短视频,游戏里有各种不同的任务和奖赏,让我们一直玩儿下去并且乐此不疲。但是这些娱乐项目也有弱点,就是他们负担不起「间隔性」这个方法。


所以在这个时代,「间隔出来的快乐」更稀缺,更宝贵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多使用间隔的方法来让自己快乐。比如再好吃的东西,一次也不要吃太多。再好玩儿的游戏,也不要无休止地玩儿下去。这些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的享受,同时也会让我们对生活多了一点「掌控感」。


而「多样性」这个方法也有高级用法,就是追求「深」的东西。做事业的目标越远大越好,这样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


03 达•芬奇人格

很多人都想成为「通才」,不仅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了解,而且爱好广泛,最好琴棋书画都会,十八般武艺都懂,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书中把这样的人称为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


达•芬奇是个全才,他是一位画家、建筑师,擅长人体解剖,在科学上有很多成就,还搞了很多发明创造。书中把那些感兴趣的领域非常多,看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人成为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


具有这样人格的人虽然看起来很令人羡慕,但是这样的人可能有一个劣势,就是没法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


《坚毅力》这本书的作者安杰拉•达克沃认为兴趣分为两种,分别是初学者的兴趣和专家的兴趣。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觉得有意思,想要去了解一下,这是初学者的兴趣,这种兴趣比较「肤浅」,下次看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就可能忘了这个东西了。


而对于「专家的兴趣」来说,这种兴趣只有深入到一个领域之中才能体会到乐趣,而且这种乐趣会吸引你继续钻研,越钻研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去钻研,形成正反馈之后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深耕,就能有所成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甚至批评,你会感到自卑甚至怀疑人生,但正是这些东西,才能使人成长。


浅尝辄止的了解可能让我们多掌握了一项技能,并因此可能得到别人的赞美,但它可能并不长久。如果想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专家,必须要花大量时间在一个领域刻意练习。而不是在各个领域都花同样的时间。就拿医生这个职业举例,里面分很多很多方向,仅仅外科手术中的脊椎手术这一个项目,就够钻研一辈子了,而这还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小小的领域。


越是精进某项技能或者领域,越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得那一点点的进步。用80%的功夫磨炼最后那20%的技艺。而具有达•芬奇人格的人只想体验快乐,他们只想花20%的功夫,获得看起来像是80%的技艺。


书中提到,具有「达•芬奇人格」最好去寻找一个能综合利用你的各项技能的活动。这个活动一定要复杂,因为复杂的东西才有可能体现你的能力。选择领域要考虑三个标准:第一,你得确实喜欢这个领域;第二,你得在这个领域中有天赋;第三,这个领域必须能让你挣到钱。同时在性格方面,第一要注意的是不要拖延,因为拖延是这些人的通病;第二是要克服自恋情绪。虽然适度的自恋可以让人获得自信,但是自恋过度就会在兴奋和抑郁之间摇摆。比如今天有个事情特别想干,但是明天热情没了就感到挫败和郁闷,这件事情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04 尾巴

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发现世上没有完美的结局,也没有绝对的好和坏。这能让我们少一些偏见和妄念,多一些看问题的角度。


文中提到的三个「新知」仅仅是第一章的内容,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信息量巨大,我也买了一本纸质版的,如果有机会肯定还会重读。


有时候我很焦虑还有很多书没有来得及读,当然作者万维钢在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如果你感到恐慌,那是因为你看得还不够多。


不管是什么领域,看得多了就不会恐慌了。因为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我们都已经了解了。达到这个境界并不难,这条路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当我们觉得因为不懂的太多而恐慌时,说明我们处于第一阶段。这个时候不要慌,静下心来读书、研究、查资料,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资料之间,课题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联系,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第二阶段。看得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值得关注的人和课题其实只有那么多。如果是科研的话,到了这一步,我们就会追踪几个关键课题的进展,注意领域内关键人物的动态。这时我们已经处于第三阶段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从以前的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了主动寻找信息了。最后只要保持关注。就总会得到惊喜。不认识的作者写出来一本好书,随便选了一部电影却感触很深。这已经是第四阶段了。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37 | 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欢迎来到真实世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