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大学渣的高中学习总结

2023-07-30 12:08 作者:binbin_有礼  | 我要投稿

高中生活终于结束,大学录取也基本尘埃落定。应几个朋友的邀请,我对高中生活做出如下反思与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请各取所需:

  1. 高中历程

  2. 高考情况概述

  3. 对高中历程及高考情况的总结与反思。


1.高中历程  

中考结束,我未能如愿进入考前的梦想学府;虽然和目标高中同在一个集团,但我进入的学校作为集团老二,和老大可谓是相去甚远。老大每年能稳定产出50+清北;我们有则有,数量基本在个位数与1字头徘徊。

本校班级大致有三个层次,直升班,理实班,平行班。高一入学考试后,我被分在理实班,参加了信息竞赛,首次月考还排在年级前五十,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直到第二次月考。月考前我参加了信息竞赛省赛,由于是初次参加竞赛没有经验,一连四个小时的考试让我几乎精疲力竭,第二天在月考考场上睡了一个小时。排名直线下降到四百名,家长要求我退出竞赛,我头顶的“竞赛生”光环就此消失,文化水平也不如人意,不过是稳定在150左右。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焦虑、痛苦、不甘的味道。

好在我并未摆烂,经过一个寒假,高一下学期我重整旗鼓,排名从前150冲进75、30,乃至某次大联考的第四。高二重新分班,我进入直升班,成绩稳定在10名左右,还有一次人品爆发拿到校内榜首、集团前十。直到高三开学考,我又是第一,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分。努力过了便有了回报,那该是我最骄傲而自负的一段日子。

高三第一次月考后,情况急转直下。大家都知道22年数学很难,于是那年的月考卷突然变了风向。我曾经认为是优势科目的数学被别人狠狠践踏,我的成绩从前五掉到二十来名。成绩下滑并非不能接受,最难受的是这一次努力好像也没有回报。每天做两三个小时数学题,我的成绩仍然在原地踏步,数学仍然被看起来不搞数学的同学碾压。一次次崩溃之后,”麻了“?——也许这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态。我封闭起过去那颗骄傲的心,对成绩起伏视而不见,只沉浸在眼前的题目里。每次放学后,最后一个从教室里走出,天际线边的落日把云朵染成酡红,心里便会不禁轻轻震动一下——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回报终究是来了。高三下期的最后几次月考,我突然冲上年级第一,自此便稳定在年级前二。数学不再背叛我,它再次成为了我的优势科目。这一次我不再狂喜,心里更多的是平静。



2.高考情况概述

高考在本校进行。说实话我并未调整到最佳状态,第一天晚上因为忐忑,快两点才睡着;第二天平静些,也快一点才睡,最后一天又是想到考后所谓”最长的暑假“,兴奋得辗转反侧。

成绩方面,基本上也符合我的预期,除了英语。我到现在还是不能理解客观题扣1.5或4.5,总分是怎么到135的。我一度认为自己的名次就是“踩在投档线上”,好在最终结果是美好的——与招生组的老师们沟通后,我进入了自己想要的专业。



3.总结与反思

本部分大致分为如下三小节:

    3.1 心态与生活作息

    3.2 学习方法

    3.3 应试技巧



3.1心态与生活作息

心态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尽可能减少外界的干扰。外界的干扰可以是多方面的。考试成绩起伏,我们要能不卑不亢的面对,不因一次考试的胜利而狂喜,也不因考试失利轻易陷入自我否定与怀疑;世间人事浮沉,我们可能和同学老师父母发生矛盾,这很正常,但不应让它对学习产生太大影响;甚至写作业时身边同学抖腿,寝室里同学的鼾声都有可能使我们烦躁,见仁见智,我们应有自己的调整方法——心态平稳当然不是所谓心如止水毫无波澜,而是说应具备在心情起伏后迅速回归正常的能力。

结合我的高中历程而言,对我心态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成绩起伏,而对于这一方面心态的调节,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法:改变评价体系。高二时成绩总在2与12两个名次间反复横跳,是因为我采用了“排名导向”的评价体系,考12名时痛定思痛,考第二时又沾沾自喜,如此循环往复。而高三下期我的成绩稳在年级前二,是由于采用了“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关于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我在3.2部分还会详细阐述。而对于环境的干扰,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把挫折看成(其实本也是)命运的馈赠。不少同学都无法忍受吵闹的学习环境,但我的一位朋友却不这么想。他用喧嚣的学习环境训练定力,甚至有时舍弃学校提供的安静环境回到刚月考后充斥着各路答案的原班教室学习,今年同样考入北大。事件往往具有两面性,有的被视作挫折也许是因为他们的闪光之处未被我们发现。当“挫折”避无可避,不妨转换心态接纳之,它也是命运的馈赠。


心态方面的第二点,是不要有畏难情绪。“难”可以是你认定自己“不可能掌握”的一个题型,可以是你认定自己“不可能进入”的某个学习能力层次,等等。

就我而言,我认为我的头脑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我现在的成绩很多同学同样有能力取得,只是他们有的对此路不感兴趣,有的则是畏难,主动放弃了变得更好的可能性。数学的导数大题40%都可以用特殊点+放缩结合充分性证明,但是有多少同学在考试时认定自己写不出导数,从来都是把写完第一问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从来没有尝试过总结归纳乃至突破此类题型?集团内的各路大佬各种传说层出不穷,同学们往往习惯了仰视他们,却很少有人能想着成为甚至超越他们。高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身份都应该是“学生”,心态都应该是“求进”,若是首先知难而退,在困难门口徘徊,“进”终归只是空想。——当然高考前最后几个月,我们的身份将转变为“考生”,那就是“求稳”的时候,心态自然应与现在不同。

如何减少畏难情绪?我认为应该少想多做。人固然可以仰望星空,但在那之后,我们还得低头赶路。总是惦记着自己远大的目标难免因其“远大”而感到畏惧。你要进入集团前五十,这很好,但你应该从面前的这一道题目开始做起。“成功”不应被追逐到,它是你努力路上自然而然的结果。充分理解眼下这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仔细品味那一篇古文的韵味,在不经意间抬起头你也许便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触摸星辰。



下面来说生活作息。一言蔽之,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能让自己过的舒服)而又不干扰他人、不违反校纪校规的规律的生活模式。个人适应的生活模式未必完全相同。前文提到的我的那位北大朋友,他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六点四十寝室一开门就出寝;而我总要在床上趴到快七点,否则学习没精神——这都没关系。只要在校规允许的范围内,你的生活模式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精力即可,与他人不同也没什么好焦虑的。对了,补充一点:一定量的锻炼即使在高考前也是必要的。关于锻炼的重要性,相信我不必赘述。



3.2 学习方法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总结和归纳。总结不仅仅指对教材的知识框架梳理,也指对题目中包含的自己并不熟练的知识点、对题型的解题思路的归纳。前者能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理清头绪,后者则是我认为的、尤其进入高三后的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知识清单可能包含很多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而错题则直指要害。无论是考试也好练习也罢,错误总是很常见的,但是我们需要从错误中吸收经验不断成长,错误才有其意义(所以说不要一味刷题!),这就是总结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总结的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对于那些零散的知识点,或者是常翻常用的教辅,你可以在订正答案并根据答案完全理解其思路后将收获标记在题目旁边;对于那些你出现过好几次错误的知识点,你认为需要成系统的整理的章节,可以单独找一个新本子将错题集中在一起,辅以错因、正确思路...等等等等。总结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随意的,但是核心以及目的不变:尽可能从自己的学习历程中提炼出有用的内容,并最终将他们转化到自己的脑袋里

对我个人来说,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我都习惯在对完答案后立刻在题目旁边总结错因和未掌握的知识点;数学我还建立了错题本,专门系统的收纳考试中对我有启发的题目以及将同属一类题型的题目汇总;生物和化学由于大体的知识框架我都掌握了,所以我用了一个本子专门收录那些边角知识点(比如化学与生活结合的部分);英语做完每张高考或月考卷后我都会在卷首贴一张标签纸,把卷中的生僻单词和词组、可以用到作文中的高级表达记下来,并最终誊写到英语的积累本上。

数学错题本上摘录的部分错题,旁边红笔是对题目的总结
同上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方法就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应以考试排名为标准,而应以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为标准。考试考到的终究不是全部内容,换言之那些分数比自己高的同学未必总体实力就比自己强,也许这次考试只是覆盖了他局部的的优势区间而已。为了更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为自己后期学习找到方向,不妨在每次考试后问问自己:这次考试体现了我哪些方面的知识欠缺,哪几个能力的不足?是对关键信息的截取能力?对抽象过程的理解能力?阅读速度?我做的足够好的方面又有哪些?这样,我们就从表层的排名导向下沉到了能力导向,以后的训练也会更具方向性。说到底,学习的终极目的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非排名嘛。



3.3应试技巧

首先是考试时对草稿纸的利用。我以前打草稿也是不拘一格,但是这样往往在后期检查时或者是解题后段检索前段得出的数据时会遇到麻烦。针对这个问题,有人习惯将草稿纸对折成若干份,一题写在对应的一份里;我则没那么严谨,在每道题的草稿前打上醒目的题号,同一题的草稿聚拢在一起写,遵从左到右、上到下的顺序,自认为考试草稿杂乱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其次是在答卷上答题要尽可能充分的体现自己的分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辅助自己进一步思考,也能让阅卷老师看出你的思路,尽可能给你高分。比如生物里,我们都知道光呼吸会导致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但是显然我们不能说“因为光呼吸所以光合速率下降了”。我们应该说:“在高氧环境下,植物叶绿体内Rubisco酶具有更高的光呼吸相对催化活性,植物进行光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这同时导致了Rubisco酶对二氧化碳的固定的相对催化活性下降,二氧化碳消耗速率降低;(还可以结合题意说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没有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速率降低。”又比如语文,题目问你“某某人评价某句诗为‘XXXX’,你怎么看?”你就不要生搬模板搞什么翻译+手法+效果,应该先解释“XXXX”是什么意思,再来说你对那句诗的理解,根据你的理解某某人的评价与原诗有哪些契合之处,诸如此类。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这只是把你在大脑中无声的正常思考过程体现在答卷上,仅此而已,不过是许多人人都没这个意识。

最后是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充分利用。这一点其实是上一条的必要条件。分析过程当然是要根据题干分析,连题干信息都找不全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过程?在新高考信息题大幅度增多的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在审题时,你就可以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圈起来;在答题过程中,可以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关键信息点,以此作为检验答案完整度的依据。、



尾声

拖拖拉拉赶了好几天的稿终于写完了,真是个大工程。在这里要郑重声明一下:本文是对自己的高中生活的总结,不同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所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希望大家能辩证、理性的吸收,借用我的一些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最后,感谢你们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能对你们有帮助,那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北京大学渣的高中学习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