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 II 研读摘要

2023-09-30 17:58 作者:行影之间  | 我要投稿

【二.理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这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伟大而详细的阐述。我们对社会种种的事件、现象的分析,应该基于此:生产交换的形式(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是最基本的,它们决定了蛋糕的分配方式,这些基本经济关系的运作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基础,在此之上这个时期的道德伦理、法的意志、政治设施、宗教哲学、时代真理、处世准则等等全部的上层建筑,都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

    正如从前工场手工业以及在它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的手工业同封建的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它的种种限制发生冲突了。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这种冲突存在于事实中,客观地、在我们之外,甚至不依赖于引起这种冲突的那些人的意志或行动而存在着「生产力的发展会使得原来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存的生产力,从而产生无法逆转的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把这些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担者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一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革命使得原本以自我生产的小农经济解体,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才为资本主义社会化提供条件。」

    从前,劳动资料的占有者占有产品,因为这些产品通常是他自己的产品,别人的辅助劳动是一种例外;而现在,劳动资料的占有者还继续占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经不是他的产品,而完全是别人劳动的产品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社会化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这样一种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是以个体的私人生产为前提。

    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社会开始进行分工化的大生产,但是生产资料却越来越被少数人占有。」

    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离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不仅创造资本市场方式,同时也使得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

    如果说机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着成百万的手工劳动者为少数机器劳动者所排挤,那么,机器的改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本身受到排挤,而归根到底就意味着造成一批超过资本雇工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劳动者,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在工业开足马力工作的时期可供随意支配,而由于随后必然到来的崩溃又被抛到街头。

    机器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变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属一生的时间转化为可以随意用来增殖资本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过度劳动成了另一部分人失业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为社会劳动力过剩埋下了种子,当劳动力过剩后,多余的劳动力被无情的抛弃,同时由于劳动力后备军的存在,在岗的劳动者将承受更大程度的剥削。

    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商品流通暂时停顿下来;流通手段即货币成为流通的障碍;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颠倒过来了。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 II 研读摘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