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届华政传媒法考研经验-初试和复试纯干货经验
24届华政传媒法考研经验-初试和复试纯干货经验
初试和复试纯干货经验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基础比较普通,校内排名2/3左右;英语功底尚可,六级591分
一战:跨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总分347:政治67、英语一76、专业课204
二战:法考客观题207主观题124;考研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硕-传媒法制,初试总分360:政治69、英语一75、专业课126、法学综合90

二、初试经验
我的二战考研全程在家脱产备考,具体各科经验如下:
1.政治【67→69】
我的两次政治分数都不算很高,只能算是不拖后腿的程度。
第一年:从9月份开始听徐涛的精讲视频,对应看徐涛的核心考案,做肖秀荣1000题(未全部做完),12月份背诵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陆续做肖八和肖四,背诵肖八肖四的大题部分。
第二年:没有看视频,7-8月直接看徐涛的核心考案,完成对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10月底开始每天抽一点时间背诵徐涛冲刺背诵笔记,12月看时政、做肖八和肖四,并背诵大题。
经验:个人很喜欢徐涛老师的讲课风格,对于一战考生接触知识值得一听。徐涛老师讲课幽默重点清晰,对于把握考点很有帮助。肖秀荣1000题有部分问题会超纲,但是覆盖全面,通过做题可以更好的把握政治选择题的题眼,尤其是对多选题的套路会有好的了解。肖四和肖八的大题会非常贴合当年的考试,背诵答案中的要点就很有帮助。考试时选择题因为分数是客观的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选择题错太多会对成绩有很明显的影响。
2.英语一【76→75】
个人英语基础较好,所以没有在英语上花费太多时间。英语是门很需要积累因此复习策略也比较因人而异的学科。我的主要方法就是保持一定的语感,背词根、读英文小说、每天用约1小时精听1-2篇英文外刊,把握词汇和常见表达。12月份开始做《新东方考研英语题源报刊阅读》每天一个模块(四篇阅读),最后两周每天一套2010-2020的考研英语真题。
二战英语考试的时候明显感觉题目比较难、做起来也有些吃力了,更加证明英语是需要尽早下功夫去锻炼的学科。例如完形中的近义词辨别,阅读中的长难句理解,翻译中的中英语言表达,以及写作中的句子逻辑搭建,如果可以有一个定时的长期训练应该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提升。英语分数对于初试总分的影响其实也是不容小觑的,并且在复试口语中也会有体现,现在有些院校对于英语的单线分数线从50分提升至55甚至60分,更需要重视英语的学习。
3.专业课【126】
我在5月初选定了二战学校和专业,传媒法制是我在大二选修课就有接触过的方向,比较感兴趣,感觉复习起来压力会小一些。多方了解华政的考研机构后选择了震川,在淘宝店购买了传媒法的全年包。
传媒法的精讲笔记是薄薄的一小本,真题也包含在内。我在7-8月期间读完了《新闻传播法教程》,9-10月读完了《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11月底法考结束后就直接开始背诵精讲笔记了。虽然看起来很薄但最终考试的重点都覆盖到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并且标示了不同章节和考点的重要程度。
同时因为传媒法研究大众传播中的法律问题,是和社会热点比较贴近的学科,我在手机里建了一个相册,平常遇到专业相关的新闻或者评论就会截下来存在相册里;还关注了例如“vista看天下”“剥洋葱people”“谷雨实验室”“冰点周刊”“每日人物”“真实故事计划”等等一些深度跟进和报道新闻的公众号;也会和朋友探讨一些事件的不同观点开拓思维。比如今年最后就考到了个人信息保护、疫情期间谣言治理等等时下热门的话题,需要在生活中多去关注和思考。因为毕竟精讲笔记提供的只是一个知识的框架和思路,考试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发散和表达来填充血肉,做到有话可说、逻辑清晰。平常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简单写一写观点,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4.法学综合【90】
我的法学综合成绩在进入复试的名单当中也算是比较低的了,主要大概是由于背诵时间和次数都不够。今年法考延期后我从12月初才正式开始背法综,之前只在暑假大概完成了民法和刑法的精讲笔记。
华政全年包提供的法综资料包括:白皮书(相当于教材的汇总,现在全年包里好像没有了,因为其实用不着看)、精讲笔记(详细的知识点汇总)、法综真题解析、习题手册、冲刺笔记(发货较晚的核心考点汇总)。
华政法综包含七个科目: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对于一年双考的考生来说,我认为民商法、刑法和诉讼法可以通过法考打下较好的基础。像是今年法综还考了一道刑诉非常细节的题目,涉及侦查和回避等等制度,对于同样准备法考的同学来讲回答起来相当有优势。而尤其需要花时间的就是法理、宪法、法史和经济法。我的背诵方法就是直接沿着冲刺笔记逐条背诵,笔记上有把关键词做加粗,先熟悉关键词再自己尝试回忆。第一遍背完后我去做了各个学科的习题手册,自己在本子上写出答题重点,再去翻答案对照。之后背诵的速度是会逐渐加快的,到12月下半月我差不多每隔三天就要把某一学科过一遍,从12月16号到12月25号每一科都背了三遍。但是如果想要对知识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还是应该从精讲笔记入手,尽早开始准备,避免出现我这种到最后临时抱佛脚的行为。
尤其要重视9月份考试大纲出来后的新增部分,机构也会提供增补。例如今年法律史新增了法国法、经济法大纲全面修改,最后的法律史简答就考了法国法,经济法也妥妥占领了最后一道高分值大题的位置。全面复习的理念需要有,重点突破的灵敏度也必须要有。毕竟法综到最后每一科只考1-2题,意味着只涉及了浩如烟海的知识点中很少的几个点,那么把握重点的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

三、复试经验
初试成绩出来后结合去年的分数线本来已经有点绝望了,后来和学姐交流了一下说还是让我好好准备下复试,就报了震川的保过班,迅速有老师和我对接,了解我的情况并指导复试的复习。今年因为国家线出来较早,很多信息都是很快又不确定的,机构真的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1.英语听力
虽然最后线上面试没有考听力,但我也做了一些准备。使用的材料是星火英语的六级听力1000题,每天准备时间约1小时。想说听力真的是可以快速提高的,我当时考六级的时候听力部分是三个部分里最差的,就是因为没有单独训练过。最开始做一套模拟我大概错题7-8个,训练到15套就可以控制在2-3个了。听力训练跟着星火英语的方式就可以,看选项推测对话或者讲座的主题,分析每道题目的关键信息,听录音时记录关键点,最后听到题目去对照自己记录的信息。
2.英语口语
震川的保过班提供了英语的公开课和一对一模拟,师姐也发了一些口语模板,既涉及日常对话也涉及一些深入的话题。我在准备复试期间大概每天会花2-3小时准备口语。对于和自身相关的话题(例如自我介绍、喜欢的电影音乐城市、个人经历)我写了自己的模板,对于观点类和社会话题主要是背诵和模仿师姐提供的模板。口语方面因为只是向老师展现英语表达,一定要避免思考过于深入和杂乱,像思考中文问题一样想得太多很容易思路卡壳。
建议准备一些关键句式,例如“每个问题都有两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xxx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我看来/我的观点是/我认为”,这些万能句式无论遇到什么话题都可以用的上。另外背模板一定不能呆板,要融会贯通,在各个类型的题目套用模板句式。
平常生活里也可以经常找日常话题自问自答,比如我提问过自己“最喜欢的交通方式是什么”“喜欢在家运动还是出门运动”“印象最深的家乡美食”“喜欢自己做饭还是出去吃饭”等等,偶尔想到了就会写一个五六句的小模板在电脑里。其实复试英语口语更多的是一种轻松闲聊的状态,那就需要培养自己能够做到简单的英语短句张口就来。比如说【社会趋势+我的看法+正反两方面+个人经历】,针对大多数话题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无话可说的时候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3.专业课
保过班的师姐提供了三次公开课,对于专业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介绍,也指明了最后时段专业复习的方向。我在复试期间专业课分配每天约4小时:
准备和自己有关的基础回答。例如自我介绍、毕业论文、阅读的书目、对专业的了解,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在复试被问到的话题,可以先自己大概写一个回答,不会突然被问到的时候太懵住。
复习初试的精讲笔记。核心知识点还是在精讲笔记上的,但是复试的题目会更加宽泛和开放,需要在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和自己的认识来谈。
跟进热点话题。师姐推荐了一个叫“大事记”的网站,会简要罗列每天的重大新闻,针对和专业相关的可以去搜索引擎进一步详细了解。我在两周的时间大约积累了40个热点话题,这样无论是自己想要引用还是被老师提问都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过于干巴巴的。
训练一个从容平稳的语速和态度。可以对着镜子或者对着家长抽题练习,人在紧张的时候很容易大脑一片空白,或是口不择言说话语无伦次,所以必须要提前熟悉拿到一道题后有逻辑去回答它的状态,检测自己的语速和语音语调。

四、感想及心态调节
1、时间分配
作为一年双考的考生,我大概在8月底完成了法考的一轮精讲+真金题,9月大块时间准备考研,10月法考二轮冲刺背诵阶段,11月法考主观题,12月复习考研。3-5月每天学习时长约6小时,6-9月每天的学习时长约8小时,10-12月每天学习时长约10小时。(但是如果像后续法考恢复8月底客观题,10月中旬主观题,到考研备考就会时间宽松很多了)
我从2020年4月开始每天23点睡觉6点起床,对我自己来说早睡早起能收获一种掌控生活的满足感。我会每天抽出两个1小时出门走走,听听音乐放空一下大脑,脱产在家备考容易和外界脱离,需要适当的放松时间。我个人认为法考和考研总体上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会起到督促自己抓紧时间的作用,有时候交换一下复习内容也可以换换脑子。
推荐不够自律的同学使用forest和番茄todo,这两款app可以记录每天的专注时间,避免使用手机,一天下来看看自己的进展也会特别有成就感。
考试虽然很忙压力也大,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放弃娱乐或者不和外界接触,我也会刷b站、看看公众号的推送、追一追小的综艺、听听相声之类的,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放松的时候,不然整个人太紧绷也不利于记忆太多的知识,保持早睡早起定期运动,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也很重要~
2、过滤无效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法考还是考研,总是会有各路经验贴、各种机构推荐、各路老师的押题,就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尽量获取有效的信息,过滤掉纷杂的无效信息。
比如法考,基本上了解各位老师后选定了每个科目对应的老师就按照他的复习进程去做;考研选定了学校和专业就按部就班背书和复习,有时候获取太多的信息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和别人对比总是让人感觉焦虑。我很喜欢民法孟献贵老师的一句名言:“不攀比、看自己、多做题、不怀疑”。法考和考研都是一段有点孤独的旅程,但是只要用心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得到一个还不错的结果。
3、关于理想和现实
我或许算一个非典型性二战考生,第一年选择跨考,第二年又回到法学,这两年对我来说都是同等珍贵也很难忘的经历。很多事情可能只有尝试过才敢说不遗憾吧。第二年有时候也会自我怀疑,会想自己是不是完全浪费了一年,或者还是打心眼里喜欢心理学,有时候也会质疑备考的辛苦有没有意义。
但是时至今日一切尘埃落定,我想说,可能热爱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追求,而是纯粹于当下的精神状态。在已有的范围内去做选择,我们能拥有的只有当下。如果决定了去做一件事情,那就全身心去把它做好,这就是全部的意义。至于未来的事情,就交给未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