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东周铜器

2021-08-18 11:0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东周铜器

选自《文物季刊》1997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 稷山县博物馆

1993年3月,稷山县城关镇下廉城村村民在修建铁路立交桥推土过程中发现几件青铜器,接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会同稷山县博物馆前往勘查清理(图一)。

下廉城村位于稷山县城东北约5公里处。经勘探村南系一处东周汉代遗址见有东周的陶豆、罐、盆口沿和底片、板瓦、筒瓦及汉代方砖)陶片。除陶豆为素面外,东周器多饰绳纹,另外 在断崖上发现有较厚的东周及汉代文化层出土青铜器的地点位于村南铁路立交桥南。该处地势较其南部高出数米。由于推土破坏严重,除捡出几件青铜器外。相关遗迹遗物已荡然无存。据在现场工作的村民反映。这几件青铜器发现时存放在一 起。还发现有人骨,但未见有砖。今据这几件铜器的形制及组合分析当出自一土坑墓中,收回器物共四件,皆系青铜器,计有鼎2、壶、勺各1件。分别介绍如下。

鼎2件。分二型。

A型1件。编号01,附耳蹄足鼎,盖佚,敛口,长舌,腹较浅,腹中部饰一周浅处,经勘探村南系一处东周汉代遗址,见有细0纹,底有烟炱及圆形铸造痕。口径17.2、通高16厘米(图二;封三,5)。

B型1件。编号00,铺首衔环耳鬲形鼎,三环纽盖微鼓,纽饰斜角云纹,顶饰三周0纹,子口,低平裆,三矮实足跟,腹饰三周0纹,口径)7.6、通高18.8厘米(图三)。

壶1件。编号。3,三环纽盖,纽出珥,盖为子口,颈微束,溜肩上部饰铺首衔环耳一对,腹最大径在中部,圈足,肩腹部及圈外共饰五道凸弦棱,棱面饰斜角云纹,腹部以凸棱为界饰三周蟠螭纹,颈部以铭文宽带为界饰二组蟠螭纹,颈部宽带铸铭文五字为“□君子之壶”,首字衍蚀不清。口径1)、腹径27.2、底径15.6、通高41厘米(图四,1、2;封三,6)。

勺1件。编号。4,浅盘椭圆,长柄内残存范芯,盘口长径8.2、短径7.2、盘深1.9、通长19厘米(图五;封三,4)。

迄今为止在稷山县境内发现东周时期青铜器尚属首次。此次发现的四件铜器可能出于墓葬,但其共扁,图存的遗物群体已不完整。所出铜鼎(01)与山彪镇M1①出土者、潞河M7出土者(M7:152);相似。鼎(02)与金胜村M251:616IV式铜鼎③器形足以上相近,铜壶式壶(M7:6)⑤极接近,铜勺(04)与潞河M7出土的铜勺⑥相似。上述各墓年代属春秋晚期晚段,铜壶(03)上的蟠螭纹与《侯马铸铜遗址CD陶范E 59T1OH93:4/EF12③与潞河?M7:14铜壶类似,与长子Ictroi:4、E T81H16:42、44近似,亦可判明其年代,总之这四件器物的年代属春秋晚期晚段(,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50年前后,为晋器无疑。

壶铭所云“口君子之壶",系东周时期铸铭的一种文例,如“智君子之弄鉴".、“子之弄鸟尊"。东周时期君子是对卿大夫或采邑领主的一种称谓,如《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等*可见该壶当属某卿大夫生前所铸,惜铭文首字不清。

元《廉将军庙碑记》云:“里曰廉城,故老相传将军廉颇戍于此,因以名焉"0。《山西通志•卷五十三》古迹考四:“廉城在稷山县东北,旧通志县东北十里廉城村,赵将廉颇戍地,村东南有练兵台。”今当地仍流传此说*但显然与这几件器物无关*重要的是东周特别是春秋时期,稷山下廉城一带曾经是晋国哪位或哪几位领主的食采之地*由于史载缺略,今推测该地可能当时属冀地,据《左传》及《世本》多处记载,该冀地曾一度作为郤氏的食采之地。至郤氏亡则不知又易于哪位领主之手,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这几件铜器与食采领主有直接关系。

绘图:仪张敏

执笔:谢尧亭、段东辉、刘杰正

山西稷山出土的四件东周铜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