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稷山出土崇化寺唐开元石经幢

2021-08-18 11:0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稷山出土崇化寺唐开元石经幢

选自《文物》2003年08期,王泽庆(运城市河东博物馆研究员)

1992年3月,山西省稷山县白池村村民取土制砖坯时,在村北0.5公里处崖下发现一大型石刻唐开元佛教经幢。经将出土时散落于四处的幢身、盘盖、底座等重新组合拼接后,运回运城市河东博物馆收藏(图一)。

唐开元经幢,青石质,平面八角形,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文并序》,序文刻:“大唐开元廿四年丙子之岁二月八日毕”,文后落款“佛弟子陪戎校尉薛光庭施文并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刻“书经人上骑都尉太原王思钦开元廿二年二月十三日起造至廿三年正月成博士范崇礼杨思脊”题记。

幢身上置八角形盘盖,盘盖上高浮雕八个小石狮,二佚六残。盘盖周边浮雕八兽头,刻流苏。幢身高100、直径上44、下49厘米;每面宽上19、下20厘米,有收分。盘盖高17、直径90厘米,每边出檐46厘米。底座高51、直径92厘米。雕工精细,气势博大,表现了盛唐时的艺术风韵。幢身下出棒,插入莲花座中,幢底须弥座,幢顶不存。

柱身序文行书二面,共16行,每行12-30字,共385字。叙述了建造石经幢之缘起、人员、经过和目的。称“恭闻大象无象,有象为无象之源;非空是空,非空为是空之始。故六波罗蜜肇载行擅,四无量心,终惟喜舍,爰今清信。佛弟子郭长寿合邑一十七人等……旁求名匠,远釆磐班,敬造佛顶尊胜石幢一所。以大唐开元廿四年丙子之岁二月八日毕……佛弟子陪戎校尉薛光庭施文并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小楷正书六面,共60行,每行8~50字。

序文、经文下阳刻供养人像,共17人,侍立于高13、宽6厘米的长方形框中。供养人依次书刻名讳为:“妻赵男口元、上轻车何汉儿口志;上护军王凤仙一心,妻杨男小口口口;上骑都尉王伏生一心;邑人张令恭一心供养;录事上骑都尉王思钦;邑长上柱国梁小庆;平正品子王什善一心;上柱国郭长寿一心;飞骑敬法善一心供;飞骑尉王口客仙一心;上骑都尉张永炽一心;武骑尉□口口;□□□本子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女张六娘一心;骑都尉辛仁本一心;上柱国聂庭祎一心,妻宁女加叶供养”。第七个长方形框中刻力士跪地,双手高举香薰敬献;其余长方形框中皆刻男性供养人,长服曳地,腰部束带,足蹬皂靴,双手拱养(图二)。

清同治四年《稷山县志•卷七寺观》:“崇化寺在白池村,唐开元四年(716年)僧国兴建。金大定十五年(1188年)僧智月等重修”。从经幢掩埋情况及砸损痕迹考察,系人为破坏后推倒,埋于崖下土中。据此推测,经幢可能系唐武宗灭佛时所毁。

经幢所刻序文、经文,书法精妙,艺术价值很高。经文后半部分因受水土中盐碱长期浸蚀,字迹漫泄不清。前半部分保存较好。因石刻长期掩埋土中,未经风化、捶拓损伤,笔迹清晰,刀口如新,所刻行书保留了书写萦带笔锋,对研究唐人书法、刻经有重要价值。

山西稷山出土崇化寺唐开元石经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