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如何得出曹雪芹认为宇宙没有起点的观点

在上一节中,我们从天地万物都是赋阴阳二气所生得出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从而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物质性方面得到了统一。
既然天地万物都赋阴阳二气所生,那我们就不得不问阴阳二气又从何而来?曹雪芹对此又有怎样的观点?我们继续看翠缕与湘云的对话。
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
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湘云反驳翠缕说“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的语气十分严厉,正是湘云的这份严厉,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其重要性。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湘云说翠缕,而是作者在提醒我们读者所要注意的地方。
湘云说“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是我们理解曹雪芹哲学观点极其关键的部分,如果我们没有理解湘云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很难明白曹雪芹的哲学内涵。也就很难解出《红楼梦》的主旨。
湘云反驳翠缕说“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的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不存在阴阳,即没有阴阳。但是湘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天地万物都赋阴阳二气所生,证明阴阳二气确实存在,理解为“不存在阴阳”与此相矛盾,所以这种解释说不通。
第二种解释是在已经存在的阴阳之外还有个阴阳,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曹雪芹对两人对话的安排极其狡猾,我们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他给我们所设计的陷阱之中。只要我们掉进去,想爬起来就难啰。笔者最开始也是掉进了坑里,于是走了一条弯路,花了好几天写了大几千字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好在整体方向没有错,最后没有将几千字完全销毁,又在修修补补中从坑里爬了出来。

曹雪芹所设计的坑是什么呢?我们很容易理解湘云是在反驳翠缕说“都是些阴阳”的话,即反驳天地万物都是些阴阳的观念。
从二人后面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阴阳二气没影没形,人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按湘云的说法是“阴阳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所以阴阳二气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宇宙中除了阴阳二气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物质了,我们所见到的万物不过是阴阳二气而已。既然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当然可以说万物都是阴阳。
后文中湘云为翠缕解释没影没形的阴阳不过是个气时,用了很多的实物来列举,在列举时提到“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这不就是说万物都是阴阳吗?所以我们将湘云驳翠缕说“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看成是反驳翠缕说“万物都是阴阳”是错误的。

要理解湘云所说的“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我们必须得弄明白“什么”二字到底指代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得从整体来看翠缕所说的话。
“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翠缕说“都是阴阳了”的话前有“从古至今,开天辟地”的时间限定,这八个字与后面的话所构成的逻辑关系才是湘云反驳的重点,也是她发火说翠缕是糊涂东西的原因。
“从古至今”是说从以前到现在,这四个字还看不出什么来,主要的是“开天辟地”四字,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认为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至盘古氏开辟天地才有了世界。按这种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是由造物主盘古所造就。
我们说“开天辟地”的时候,说明这个世界有一个起点。当我们将宇宙当成有起点来看待的时候,就会想这个起点之前是什么,在这个起点之前又如何产生现今这个世界。当我们无法去解释的时候,造物主的思想便产生,也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一说。
按曹雪芹的观点来看宇宙没有起点,更不存在开始的问题,因为其一直这样存在着,并且在将来还会这样存在,这是个无始无终的宇宙。既然宇宙无始无终,那么就不存在开天辟地一说,也就不可能在此之前又有一个阴阳。
所以湘云所说的“什么”指代的是“从古至今,开天辟地”,而不是指代世间万物。
翠缕说开天辟地后都是些阴阳是建立在现今世界有一个起点的逻辑之上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湘云反驳说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就是说宇宙没有起点,这个世界从始至终都是物质的阴阳二气,从来没有变过。将来也不会变。也就不可能还有一个阴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曹雪芹认为阴阳无始也无终,既然无始无终,也就不存在开天辟地一说,如果说开天辟地,就证明阴阳有始,这是曹雪芹极其反对的。

为什么曹雪芹极其反对开天辟地,阴阳有始的观点呢?因为当阴阳有始,便能得出“有生于无”的观点,如果世间万物从无到有,就很容易得出虚无的观念,但是人又确确实实地经历着世间的一切,如果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无实在有些荒谬。这是曹雪芹及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极力反对的。这也是儒家思想不同于释老最最根本的地方。
当学问在低层次时,有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在我们没有认清其最本质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就会简单地认为不同学派的学问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所以我们便会在《红楼梦》中找到各学派的思想,同时也会对《红楼梦》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种文化对中国影响最深远呢?无非三教——儒、释、道。在这三种文化的发展中,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对其思想体系的丰富,各家思想之间相互吸收与补益,形成新的思想体系继续发展。
我们后世者又如何去辨别各家思想并找到世界的真道所在呢?我们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每家思想如何发展如何补充,其思想流派的根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后世者对其思想继承的时候,只有掌握思想传播的根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地明白其思想的精髓,也才能区别各家思想的利与弊。
所谓的根就是其思想的哲学立意之本。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明白各种思想的哲学立意之本,那么我们探究其思想内涵仅仅是隔靴搔痒,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真道之所在。

儒释道三家发展到今天,很多方面都有其相似的地方,但是其根本的东西各不相同。那么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上升到了构成这个世界的本原问题。
三家的区别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有无之争,佛家主张万境皆空,认为这个世界本原是空;道家主张这个世界是有生于无,认为这个世界的本原是无,当一切是空无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是虚妄不真实存在的。所以人生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当我们明白曹雪芹认为构成这个世界本原的阴阳二气至始至终都没有变时,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死生之理,不过是阴阳二气聚散罢了。气聚而成形,所以创生万物;气散而形无,所以有死亡之说。不论生死,阴阳二气的物质性至始至终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宇宙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宇宙无始也无终。
曹雪芹继先儒圣贤张载认为太虚为气之本体的观点后,直接说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以阴阳二气聚散变化为死生之说,得出天地万物有生于有。
既然万物有生于有,那么世界就不是虚无,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我们人也是真真实实的活着,我们人生也就有意义,而不是虚幻空无。
在庄子的文章中,其实也写到了天地万物赋阴阳二气而生的观点,但是他并没有将阴阳二气当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最后于是推出虚无的观念。
我们先看庄子认为万物赋阴阳二气而生的观点。
庄子·外篇·知北游(节选)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翻译
“生是死的延续,死又是生的开始,有谁能知道死与生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呢!人的出生是气聚在一起,所以气的聚积为生,气的散去就是死亡。如果死与生相互接续,我又怎么会产生忧患呢!所以万物不管是生是死都是一样的,这就如把世人将所喜爱的当成是神奇之物看待,将所厌恶的当成是臭腐之物来看待。但是臭腐可化为神奇,神奇又可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由一气所贯通罢了。’所以圣人珍贵一。”
如果我们只看这段话,庄子说气的聚散而有死生之说与曹雪芹的观点并无二异,但是如果将庄子的思想再向前推的时候,就推出了阴阳二气又生于无的观点。这在庄子的另一篇文章中有提到。
庄子·外篇·至乐(节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
翻译
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去吊丧。本以为庄子会难过伤痛,没想到的是庄子正席地而坐,随意伸开两腿,一面敲盆当鼓伴奏一面欢快歌唱。
见此情形的惠子十分疑惑,便问庄子说:“你与妻子共同生活在一起,她不辞辛劳地把你孩子抚养成人,换来自己现在年老身死,你不为其哀哭也就罢了,竟然还敲着盆子伴奏唱歌,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当我发现她刚死的时候,我又怎么能做到一点也不难过呢?可是当我们察觉到她起初是虚无一片,并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在一片混沌恍惚之中,便生出了气,气再经过变化产生了形体,形体再变化就出现了生命,现在其又变化而死亡,这其实是回到了开始的时刻。这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运转一样,人家现在只是安静地睡在天地间的大房屋里,而我还在一旁为她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就停止哭泣。”
庄子认为赋而生人之气是由虚无所产生,在一片虚无的混沌恍惚之中产生了气,气再经过变化产生了形体,产生形体而有了生命, 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推本溯源最后还是虚无的一切。翠缕的观点其实就是道家的思想。
当得出世间万物由一而生二,二而生三,三而生万物。就可以得出天地之先是虚无一切。既然是虚无,那人所经历的一切也就不真实,也就全都是无。既然是无,我们人生又有何意义。既然没有意义,我们何不自顾自地逍遥一生。全然看开世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逍遥一游就好。
“有生于无”的思想就是贾宝玉为什么最后走上了虚无之路的缘由。在第二十八回与第一一三回中都明确的写出贾宝玉由一而生二,二而生三,反复推求了去,最后推出虚无的观点。
但是曹雪芹的哲学并非如此,他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世界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赋阴阳二气所生,气聚气散而有死生之说。所以天地万物是有生于有,而非有生于无。
对于湘云又说“‘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将在下回分析,敬请关注。
注:本文由张延安(幽之鸣)原创,欢迎转载并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