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最忌讳的两个词
学数学最忌讳的两个词是什么?
我跟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说过,如果嘴上一直在说这两个词,那数学肯定就是学不好的;这两个词,害了很多学生,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有把数学学明白......
第一个词:粗心马虎。
无论在平时,还是网络上,基本上家长跟我反馈的最多的,就是计算粗心马虎的问题。考试总是在不该丢分的地方丢分。那我跟家长的说法都是:计算,从小学高年级起,就没有所谓的粗心马虎。没有的~ 你算错了,就是能力不够。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是有唯一性的;所以,粗心根本就不是理由。很多人认为:“数学简单题容易出错,那不是大问题、简直小儿科”。有这种想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数学能力其实就是由一个个的简单所组成的,所谓的大题、难题,也是由简单综合起来的。有些孩子,他潜意识里不重视计算规范,觉得计算规则很简单,我一看就明白了;或者是他明明知道计算规范,但是他就偷懒,不愿意按照规范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操作,经常瞎搞跳步,所以这样出错的概率当然就大了。这种孩子他觉得:
学数学,好像最能展现自己实力的地方,就是解难题~~~对于这种观念认知,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到了中学,他的成绩滑坡,几乎是必然的;甚至到时候,他会严重怀疑自己。
第二个词就是“没学过”这三个字。
很多孩子一遇到新题型就会说:“这道题以前没做过,所以不会做”。这背后,体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他没有主动思考、自动探究的基本观念和勇气。

如果说,所有的题都做过,那你就不是在学数学了,而是在“学背诵”;很多孩子去补习班上,跟着学解题套路、刷题型的,那就是这种典型;但是我们看看近两年的高考数学所体现的考试趋势:出题都很新颖,考得也很灵活,这就会让那些平时习惯于“记套路、刷题型”的学生,一下子就败下阵来。
所以,真正想要孩子数学成绩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培养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观念、能力和习惯,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法则,更是绝对可靠的正确方式。唯有如此,才是真正过脑子的学习、真正高效的学习,才可能构建起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数学思维。
我一直说:“数学难懂之处,只能靠学生自己想通,而不能靠老师讲通”,就是这个道理。那就数学而言,我一直提倡的自主学习体系,就学数学知识的终极目的而言,是让孩子能够不靠老师、只靠自己,快速、完整的把数学知识体系搭建起来;
并且,当孩子以小步渐进的方式加速向前自学的时候,他每一步学会的新知识,都是他主动思考和探索拿到的结果,这样就会学得很扎实,基本功很到位——学过的都会,会得都能全对、全对的速度还很快。同时,这种个性化匹配孩子真实基础与能力的特点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载体,能让学习者重拾自信心,每前进一步,都会有收获自然而真实的成就感。
有了以上这两个基础以后,在恰当的阶段配合对应的思维拉伸训练,就自然而然养成具备“思维冲陡坡”的勇气和能力。而对于自主学习的具体原理、方法和诀窍,并非是简单粗暴的逻辑;若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向我私信留言,我发一篇《数学自主学习行动路线图》,你仔细研读一遍,我想,你就会明白到其内在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