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出题者是如何把简单题出难的——段落概括能力提升训练(3)

2021-09-17 11:26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3.0千
阅读时间|11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出题者是如何把简单题出难的?

一、出题者是如何把简单题出难的?

首先看一下这道题:

【2021国考省级卷42题】传统的文明标准有三个,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后来许多考古学家发现,由于区域不同,文明的差异也很大,这个判断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现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已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市应该成为认定文明的首要标准
(B)良渚文化符合通行的文明判断标准
(C)传统的文明评判标准仍具有现实意义
(D)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城市应该成为认定文明的首要标准
(B)良渚文化符合通行的文明判断标准
(C)传统的文明评判标准仍具有现实意义
(D)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

正确率49%,易错项D

通读后可知,AC不符合「传统文明评判标准后来发现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的表述,排除;B符合「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这一表述,正确。

本题比较值得研究的是D选项,「良渚文化颠覆了传统上对文明的认识」颇具干扰性,良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符合现今定义但不符合传统定义的文明,但它并非传统文明定义的颠覆者。

之所以很多考生误选D,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出题者通过巧妙的加工,让这道题的理解难度加大,尤其是第一句话其实没什么作用,但字数很多,对考生的思维造成了干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道题,分析原文是非常要必要的。

本题原文名《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科普色彩较为浓厚的新闻,在第一段简单介绍了申遗的过程后,第二、第三段马上对「良渚古城」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为: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大致时间段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形式多样的遗迹和文物展现了土制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和社会等级制度,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可以发现这两段对「良渚古城」的介绍极为详细,尤其是地理位置、时间段、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的评估都说的清清楚楚,如果读完这两段再去做国考题,正确率会大幅提升,但它显然是不可能的(国考题没那么多空间)。

「良渚文化」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有印象却不熟悉,作为考题出现不会过于偏门也不会太简单,是非常不错的素材。在2021国考省级卷42题中,「良渚文化」直接插入进了「现今对文明的定义」这一核心概念中,一是考查考生对其是否较为熟悉,二来也是测试下考生能否在不太熟悉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段落的含义。

接下来看出题者「鬼斧神工」改造的部分:

在原新闻中,介绍了良渚古城申遗的情况后,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进行了采访,其中一段就是本题的素材:

新京报:传统的定义认为,「文明」的标准需要包括金属器、文字、城市和礼仪性建筑。但是,良渚文化似乎不具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也没有出土青铜器。良渚文化具有文明的特征吗?或者,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良渚文化的发现重新界定了「文明」的概念?

赵晔:「文明」的定义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是后来,国际上的考古学家在考察不同区域的文明时发现,这个传统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因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很大,南北半球的文明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地域虽然有文字但没有青铜器,有些地域虽然有青铜器但没有文字,所以传统的「文明」界定标准就很难作为判定依据。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青铜器,目前也没有成熟的文字,但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在制作精细程度上一点不亚于其他文明的青铜器。此外,良渚文化也出现了很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浙江省的良渚博物院就归纳了六个关键词: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我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赵晔:良渚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礼制……(下文是对礼制细节的介绍)

2021国考省级卷42题:

传统的文明标准有三个,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后来许多考古学家发现,由于区域不同,文明的差异也很大,这个判断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给考古工作带来阻碍。现如今,国际上对文明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已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制度。良渚文化虽未有青铜器和较为成熟的文字,但具有早期国家社会形态和较为完整的礼仪系统以及管理制度,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不难发现,除了「良渚文化」的情况没有介绍外,出题者把赵晔和记者的问答「魔改」的也相当厉害,具体情况为:

1.极大浓缩了原文的内容

不难看出很多内容被简化了,有的甚至整句整句的直接不要。「魔改」后的节奏比之前紧凑多了,但理解起来也比较有难度了,而原文在一问一答地叙述中把知识点就自然介绍出来了。

2.去除记者部分问题和赵晔的回答

我们可以看到,在原新闻中,记者明确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发现是否重新界定了『文明』的概念?」,而赵晔则从东西方文化差别,西方学界最初观点和现今通用观点等方面明确表示这不是「重新界定文明」,而上述内容也被删改了。

不难看出,像「文明的定义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很大,南北半球的文明也有很大的不同」等概念都被简化了,其原因是如果不简化,这道题难度将会大幅降低,考生可轻易通过对比排除错误选项。

3.留个尾巴,干扰考生

题干提到了「良渚文化还具有许多东方文明的因素,有良渚文化考古研究员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

根据记者和赵晔的采访可知,认为「集大成的文明」的人就是研究员,而浙江省良渚博物院依据「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也在本文毫无提到,题干的最后一句话就像吊考生尾巴一样,就看谁会上钩。

总结:

本题的出题者通过浓缩、裁剪等方法,成功大幅提升了题目的难度。

2021年国考省级卷42题的题干仍然含义完整,但良渚文化的介绍、西方传统考古学界的局限性、传统文明判定标准在世纪考古中遇到的问题、良渚文化中的玉器文化,浙江省的良渚博物院的研究观点等通通被删改,使得考生理解难度加大,且有可能被介绍传统文明判定标准的观点误导,因此错误率较高。

这道题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出题者如何把一篇普通的、简单的素材出成一道难题。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多去搜索其取材文章,代入出题者的角度,通过发散思维来提升自己的「段落概括」水平,从而帮助自己做的更快。


出题者是如何把简单题出难的——段落概括能力提升训练(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