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寨机回忆录|今天的手机市场,要感谢当年的山寨机吗?】
【中国山寨机回忆录|今天的手机市场,要感谢当年的山寨机吗?】屏幕大、声音响,再加上一圈LED跑马灯。如果你是一名80/90后,那么对于“山寨机”这个名词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有人说,山寨机时代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一个黑历史,但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中国手机产业相爱相杀无法割舍的部分。
序幕
早在1979~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期间,电子产业便已经成为深圳来料加工贸易的主要产业。到1995年,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正式开业。华强北逐步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及批发零售中心。
1998年,深圳地价大涨,华强北逐渐转型为以销售为主的电子商业街。在山寨机还没有大批量出现之前,华强北便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核心,集研发(较弱)、生产、和销售于一体,这为以后山寨机的出现提供了完善的手机供应链系统。
崛起
最初的山寨机市场规模也并不庞大,仅以翻新等渠道寻找廉价方案为主,直到联发科交钥匙方案的出现。
2001年,刚刚成立4年的联发科从光驱芯片领域横跨至手机芯片领域。2005年左右,联发科正式推出“交钥匙”方案:除了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还整合了WiFi、GPS、FM、和蓝牙等功能模块,甚至连应用也帮厂商做了,这直接导致当时手机制造门槛的大幅降低。
山寨机产业链在“一夜之间”便可建立:联发科→手机方案商(主要集中在上海)→手机集成商(深圳华强北)→手机模具商(东莞、深圳)→手机外围器件供应商(珠三角)→山寨手机经销商(全国各地)。
除了联发科因素,价格也是促成山寨机产业链的重要因素。那是一个收入水平低、品牌机价格高的年代,价格成为了山寨手机制胜的法宝,尤其是在三四五线城市、农村等市场,山寨机拥有品牌机无法比拟的功能和价格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华强北每天生产3~5部手机,按照3部/天的保守数字计算,华强北一年发布手机款式超过1000部。
iSuppli一份预估数据显示,2009年巅峰时期中国灰色(山寨)手机市场出货量达1.45亿部,相当于全球合法手机出货量的13%,而与之形成鲜明对对比的是该年全球合法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8%。
落幕
2010年末,深圳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随后,广东省提出“三打两建”政策,最终导致华强北山寨机市场大洗牌,3600余商户退出市场,有实力的山寨手机制造商则开启转型之路。
与政策打压一同进行的,则是3G/4G时代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崛起。
另一方面,彼时的运营商价格补贴直接导致了以“中华酷联”为主中低端手机价格比山寨手机还要低,令素以价格战取胜的山寨手机市场继续被压缩。
此外,电商的崛起也令华强北电子产业价格逐渐透明化,令山寨手机厂商再无利可图。
山寨机时代对中国制造形象的破坏至今仍然值得反思,但客观上,它也为当下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崛起奠定了一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