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2023高考最新三元作文试题汇编解析
作
文
试
题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不能盲目求快。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整体布局安排。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即从印章整体出发;布白妥当,再具体操作,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才可能把印章刻好。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印章的魅力,导致事倍功半。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 文 展 示
刻一枚人生的章
布白、冲刀、切刀是篆刻之基,布白为先,落刀在后,时而冲刀,时而切刀,顺刻势而为。人生之雕琢亦如玉石之篆刻,三思而后行,三思即布白,后行即落刀,若想刻好一枚人生的章,布白、落刀,缺一不可。
布白者,格局也,以“我”观物之“我”,即我于己、于人、于万物之体认。布白当有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境界高者,光风霁月,高山景行,懔懔焉,皓皓焉,不囿于方寸,不拘于须臾。大漠黄沙、马嘶驼吟,残垣断壁,莫高窟成了樊锦诗的“归处”、生命化不开的底色,这离不开她对自己“敦煌的女儿”的布白。猥琐卑劣之人眼中如何容得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庸碌狭隘之人耳畔如何响得起“潮落江宁,海晏河清”的升平?胸中有丘壑,方能于布白之时汇聚江河。人生亦当有大格局、高境界,越过一时、一隅来看当下,不避龃龉,不矜荣华,立身、立言、立德,善养吾浩然之气。
篆刻是时间的艺术,冲刀也好,切刀也罢,终是一刀接一刀地刻;人生亦是如此,锦绣坦途也好,荆棘坎坷也罢,终是一程更一程地走。再是微不足道的一刀,都要想好、看准、刻稳,落刀即无悔,因为无法预知哪一刀便是那颗毁了一场战争的马掌上的铁钉,便是那只扇了扇翅膀就引发千里之外的龙卷风的蝴蝶,人生的每一步亦是如此重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不警示后人注重“一日”“一步”的累积,甚至这种警示还须内化为精神自觉,例如“君子慎独”。始终心怀布白之初心,以“首刀”之心刻每一刀,刻一刀停一刀,听循前一刀的“指示”,虔诚谨慎地落好每一刀。
篆刻亦是空间的艺术,横与纵、重与轻、粗与细、直与弯,刀刀不同,故下刀的手法各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冲刀与切刀是最基本的刀法,势必熟稔于心,方能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其他刀法,正如《孙子兵法》所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只有当基本刀法掌握到“技近乎道”的程度,才能“排列组合”得游刃有余,这要求我们做到“君子不器”:拒绝设限,突破可能。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正如邓小平爷爷所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可墨守成规,亦不可剑走偏锋,固基为本,顺势而为。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作为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青年,不畏巨变,心有布白,朝乾夕惕,盈科后进。
作
文
试
题
二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望远镜——放眼远方,显微镜——揭微显隐,太阳镜——抵挡强光,哈哈镜——开怀一笑。
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想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两面必需的“镜子”,那么,你怎么选?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 文 展 示
登高望远,俯身显微
姚鼐登上泰山,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壮景;屠呦呦沉心钻研,获得低温提取青蒿素的启发。伟人尚是如此,故而于我辈新时代学子而言,应当为心灵装配一“望远镜”以登高望远,一“显微镜”以俯身显微,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向将来进发。
“望远镜”可助我辈登高望远。登上高处,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会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通达。放眼远方,则能则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振翩高飞。由此可得,“望远镜”实为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利器。
然,面对如此利器,我辈则更当理性待之。切莫沉溺于高峰体验不可自拔,否则将陷入与“神童退学”类似的困难境地。合理规划将来,认清自己心之所向,不要被短浅的表面蒙蔽而断送光明前途。
“显微镜”相比“望远镜”,则更显实效,更能在当下付诸实践。即使是音乐界天赋异禀的“lingling”们也都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何况像我们一样的平凡之人呢?正如韩愈所言“古之圣人,出一般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愈圣,愚亦愚。”我辈应当用好“显微镜”,关注当下的错误,积极去解决。以免为未来埋下隐患。
暴露出隐性的错误,能够使我们不沉溺于如“柯立芝繁荣”般的表象浮华之中,而是更好地正视自我,约束自我,从而“止于至善”。
灵活结合“望远镜”与“显微镜”的使用,也是一大难题。我们既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亦不可过分钻牛角尖,深陷于当下某个过不去的挫折之中。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才最有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的放矢呢?要想真正发挥这两面镜子的效用,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应当借助身边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他们既可充当“望远镜”与我们探讨人生问题,思考未来去向,又可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迷途知返,当好“显微镜”。
他们正是这两面镜子的生活原型,但当然只是包括但不限于借助他们的帮助。我们就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仅限于纸上谈兵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要登高望远,俯身显微。
作
文
试
题
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 文 展 示
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适时的沉默,体现的是以无声辩有声、以无言辩有言的智慧。可是,集体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会让坏人可憎的言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熙熙攘攘时适时沉默,在大众缄默时无畏发声。
适时沉默,是韬光养晦的修养哲学,是厚积薄发的无声反击。
古语云:“潜龙在渊,静默无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冲飞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内敛、一种沉淀。楚庄王三年无发令、无政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为楚国霸业蓄势;倡导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在遭到讥讽甚至排斥时,也没有选择以声辩声、以言辩言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面对谩骂。诚然,沉默不是漠不关心。适时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贵的坚守。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需在沉默中埋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向世界证明,适时的沉默,也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在真相和正义面前,我们还须不畏发声。
都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你看,赵高指鹿为马,多么荒唐!然而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坏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罗一笑之类的闹剧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时宜的沉默,绝对是滋生祸难的温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剧才以不同的剧幕上演。你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吗?因为乘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枉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
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选择沉默,那我们这一代人,终将因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鲁迅先生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邪恶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价。回想“南海仲裁案”“萨德反导弹系统”的挑衅,如果我们选择沉默隐忍,恐怕只会让阴谋家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们不能做无动于衷的看客,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了避免雪崩惨剧,我们身为社会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开皇帝的新装,为正义发出千钧之声。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非理性的发声,努力做到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唯有理性的发声,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我们既要避免被阴谋营销,错付一腔热血,也要在正义面前,大胆发声,捍卫公平。
当你感到语言苍白无力时,不妨安静下来,用沉默替你发声,保持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舆论内卷。而当社会需要正义和真相之时,我们亦不畏发声,要敢于为正义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