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未闻哭声:英国少年犯玛丽·贝尔

2023-01-31 04:26 作者:一个懒得去想有趣昵称的人  | 我要投稿

我回想起我国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件,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挥刀了结了自己的母亲,甚至以骇人的冷静面对与处理着后果。在法庭上,那孩子疯狂地叫嚣,和视频中的玛丽一样毫无悔意,而他的祖父母竟然依旧将如同掌中宝般心疼着,尽管他是一个沾染了亲人血液的凶手。


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和当初玛丽的陪审团一样,是对小孩的愤怒,一个如此幼小的小孩竟承载着如此巨大的恶意,甚至还挑衅道德与法律的权威,巨大的反差带来的是巨大的愤怒。其次是祖父母对人命的蔑视与赤裸裸地包庇袒护,一个家里怎么会出现如此畸形的关系,以至于母亲的命甚至比不上孙子受到的一点委屈?


但在内心的愤怒后,我选择了沉默,我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因为我虽愤怒,但网上那些咆哮着希望将犯人处死的声音,那些抨击着祖父母溺爱与当代小孩娇纵无度声音,好像和我想的一样,然而我的心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有什么东西被人们,被我自己汹涌的情绪掩埋了。我想有什么是不对的,但反驳的话,我没想好,大概当时也想不出来。


今天看见这个视频,我又回头搜索了那个案件。即使没有点进相关文章去看,标题的两个字也刺痛了我的眼睛。


“最不该娇惯的是孩子!”


“娇惯”。


……真的是娇惯吗?


那篇文章在报道这件事时将连同那个男孩在内的儿童凶手们描绘成目无法度、蔑视人性、扭曲疯狂的恶魔,而铸就恶魔的,是长辈的“娇惯”,是长辈放任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最后让他们可以为了不给钱,不给玩物就痛下杀手。


而那些遇害的母亲,被描绘成无私的、伟大的、充满近乎盲目的母爱的形象,面对孩子的尖刀只是“都没有反抗、挣扎和呼救,她们像当初带给它们生命一样,流着血淌着泪,悄然而去”。很有趣,我尚不知此文笔者使用了何种手段,去到了案发现场看到了两位母亲如此详细的神态。


照这么说,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母亲的家庭,又是如何孕育出这种悲剧的,难道孩子真的是天生魔童?是因为“溺爱”?


文章的笔者在疾呼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并把孩子娇生惯”的表现一一列举,但孩子的需求,与家长的作为,隐形了。


我可以想象这种小文章在家长圈子里的影响力——因为这种文章本质上就是顺应多数家长的口味诞生的,可以说就是大部分家长态度的投影;我甚至可以料到大部分家长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会对孩子做些什么,因为我身边人的家长,甚至我自己的家长都是这样做的:指着手机,把屏幕扔给孩子,“XXX ,你看看上面说的,你就是这样的......”然后开始数落孩子,翻旧账,并表示下次有什么事你自己干,我要培养你的独立性了。


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什么?独立性是没有培养到的,大概只培养了一颗愈发千疮百孔且憎恶父母的心。


“溺爱”的本质,是傲慢与冷漠。是居高临下的物化,或者说,“凝视”。他们是父母的孩子,却不是父母的孩子。


“你要的我都给你,都给你,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孩子的世界不需要金山银山,也许一句“我会听你说的”抵得过任何物质。如果父母真的平视孩子,正视他们独特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小号成人,甚至物化成一个只要投入物质资源就能吐出世俗成就的自动贩卖机。孩子是人,人需要的是关爱,宠物才需要主人的宠爱。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那就决不会有所谓溺爱,因为他们在平视下自然清楚什么是孩子需要的,什么是孩子并不需要的,并且孩子也愿意听从如此尊重他们的父母的意见。


所以,爸爸妈妈,我只想要坐在你们腿上,让你们听我说,你们可以给我吗?”

未闻哭声:英国少年犯玛丽·贝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