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列克星敦发展史/上篇】最初也是最后的战巡

2020-05-31 12:32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1775年4月19日,美国民兵在一个名为列克星敦的小镇与英国军队发生武装冲突,是为列克星敦战役。美国民间将列克星敦战役视为独立战争的起点,而在200多年后,美国海军中一型以纪念此次战役而命名的“列克星敦”级战舰也同样具有开创意义。“列克星敦”级是美国第一型战列巡洋舰,第一次获得了此前从未出现在美国海军序列中的“CC”的舰艇类别代号。尽管此后该型战列巡洋舰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而惨遭腰斩,但是“列克星敦”级依然以航空母舰的身份继续活跃于美国海军中,也成为了美国航空母舰理论的奠基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列克星敦”这个名字,在美国海军中都是毫无疑问的先驱者。

1.舰队之眼

说到“列克星敦”级战舰,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都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珊瑚海海战,不过这型军舰的故事其实要从20世纪初讲起。1902年,美国海军在大西洋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演习,这次演习美国海军几乎动用了在大西洋能调动的一切力量,而演习的目的则是演练美国海军对于海上侵略的应对能力。在演习的假定状况下,假想敌会通过海路抢占美国在加勒比海控制的岛屿,亦或者侵占南美洲大陆,并以其作为桥头堡向美国本土进攻,而美国海军的任务就是尽快阻止敌方夺岛或登陆南美。1903年,美国海军部针对演习提出了报告,报告认为美国海军在演习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包括缺少能够快速反应并且有一定作战能力的侦察部队、主力舰队行动过于缓慢、舰队之间通信不畅等等。

彼时,在美国海军内担任侦察任务的是小型的驱逐舰,而巡洋舰由于航速较慢,因此在美国海军中用于跟随主力舰队作战。不过驱逐舰由于吨位有限,尽管速度有保证,但是续航力、作战能力和通讯能力都满足不了要求,完全不能胜任1902年演习中为主力舰队提供远离本土的侦察情报的任务。由此,负责进行海军建设规划的总委员会在1903年提出,未来美国海军应更加注重专用的远洋侦察巡洋舰的建造。由于蒸汽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巡洋舰的航速在20世纪初已经逐渐可以比肩驱逐舰,海军部早期所担忧的航速问题也不复存在。1904年1月,国会通过了海军部建造3艘试验性侦察巡洋舰的预算,即为1905年开工的3艘“切斯特”级。

试航中的“切斯特”号侦察巡洋舰,“切斯特”级是美国首次以舰队侦察为主要目的设计的战舰

尽管“切斯特”级的计划早早获得通过,但是后续的建造计划却因为美国政府高层更加重视战列舰的建造而一直未获批准。海军总委员会几乎每年都向海军部提出新建侦察巡洋舰的申请,然而直到1914年才获得回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令美国有机会一窥新时代海战的模式,而欧洲战场的经验也表明了侦察巡洋舰的重要性。不过真正令美国海军下定决心的还是在1915年的“战前准备”演习,这场演习让美国海军认识到本国海军在没有盟友支援的情况下真实战斗力堪忧,由此海军部提出了“A navy second to none”的方针,准备建设一支规模超越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部队,3艘侦察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在本年度被通过并计划于1917财年动工——即为后来的“奥马哈”级轻巡洋舰。

尽管“切斯特”级在1905年即动工建造,但是后续的“奥马哈”级却要等到1917年。图为9号舰“马布尔黑德”号

不过,想要完成“A navy second to none”的宏伟计划,仅有几艘轻型的侦察巡洋舰显然是不够的,海军总委员会认为美国海军不仅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更需要建设一支均衡的海军。海军总委员会认为,除去轻型的侦察巡洋舰,美国海军还需要大型的巡洋舰——“战列巡洋舰”来为侦察舰队提供火力支援,同时在舰队海战中抢占有利射击阵位。尽管在1915年初,海军总委员会为了争取让侦察巡洋舰的建造案早日通过而倾向于降低战列巡洋舰的优先级,但是随着海军建设方针的调整以及英德战列巡洋舰在战争中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在1915年中,海军总委员会向海军部建议应优先建造战列巡洋舰,甚至建议轻型侦察巡洋舰的部分侦察任务可以由战列巡洋舰来承担。1915年10月,海军总委员会向海军部提交了未来10年内的海军建设规划提议,这份提议也在同年12月提交至国会,并在次年获得总统签发通过。这份提议主要内容包括10艘战列舰(科罗拉多级、南达科他级)、6艘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级)和10艘轻型侦察巡洋舰(奥马哈级),“列克星敦”从此走上历史舞台。

2.脆弱的巨舰

尽管新战巡的建造已经列入计划,但是缺乏经验的美国海军并不清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海军总委员会的设想中,这种大型战舰应该是一种大型的快速侦察巡洋舰,拥有更大的吨位和更强大的火力。根据这种思想,总委员会在1915年4月份即要求海军建设与修理部开始进行战列巡洋舰的草图绘制工作。由于在总委员会内的普遍观点认为,计划装备于7500吨级的轻型侦察巡洋舰(即“奥马哈”级)上的6英寸火炮在未来将无法穿透敌方侦察巡洋舰的防护,因此总委员会指示,应为大型的侦察巡洋舰装备12英寸口径以上的火炮作为主炮,在之后的时间里,总委员会甚至提升主炮要求至16英寸口径以上——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接到要求的建设与修理部立刻拿出了许多草案,不过这些草案大同小异,均是基于此前的轻型侦察巡洋舰方案放大,舰型和舱室布置都基本相同,各个方案之间不同的地方基本只在于装甲防护和主武器配置。这些方案装备了2~4门12英寸或14英寸主炮,甚至有装备4门16英寸主炮的方案,装甲防护方面则与轻型方案看齐,最好的也不过是能够防御驱逐舰级别主炮的水平(4英寸主装甲带和1.5英寸主装甲甲板),有些方案甚至完全没有装甲防护。

早期的大型侦察巡洋舰方案之一,118号方案,装备4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装甲防护
早期的大型侦察巡洋舰方案之二,125号方案,装备4门14英寸主炮,可以看到这些早期方案大同小异,造型基本一样,区别仅仅是武备和装甲

由于海军总委员会认定战巡的任务是舰队侦察并打击敌方的鱼雷攻击船只和巡洋舰,其优势是高航速和大口径火炮,因此可以抢占有利阵位并在敌方巡洋舰射程之外将其摧毁,这种战舰不适用于战列线对战。不过美国海军部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种装备战列舰级别火炮的战舰亦需要加入战列线,因此他们认为相比于总委员会的轻装甲方案,战巡也应维持较高的装甲防护水准。海军部直接向建设与修理部提出了设计要求,但是建设与修理部的初步研究结论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满足这种要求的军舰吨位过大而没有现实意义。建设与修理部的初步计算表明,如果一艘战舰拥有30节航速、8门16英寸口径主炮和10英寸的水线装甲带的话,吨位将会达到55000吨。建设与修理部甚至尝试了一个类似于防护巡洋舰的防护方案:取消水线上部的主装甲带,全舰防护依赖于一层8英寸厚的穹甲,但是即便如此,吨位依旧达到52000吨。不得已,战巡方案依旧需要回到总委员会的思路上来。

无水线上部主装甲带的重防护战巡方案,只有一层8英寸的穹甲提供保护

即便如此,海军部的努力也并非完全无用。1915年6月份,受到一定影响的总委员会要求建设与修理部提升战巡方案的装甲防护。由于美国此时已经获得了英国战前最先进的战列巡洋舰——“狮”级的一些资料,因此总委员会将其视为本国战巡设计的样板。总委员会为战巡设定了新的吨位指标——32000吨,即应与本国最新的战列舰维持相同水平。由于此前的一揽子轻装甲方案中,吨位最大的也不过是装备4门16英寸主炮的141号方案(27000吨),因此多出来的吨位可以用来加强装甲防护和火力。参考来自英国的样板,主装甲带厚度要求设定为5英寸,火力设定为8门14英寸主炮,航速则维持侦察巡洋舰一直以来的35节要求。

新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此前的所有方案全部告废,建设与修理部提交了几个新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大多有着明显缺陷,要么是防护不达标,要么是吨位超标。总委员会选择了一个相对靠谱的方案——150号方案进入下一步工作,这个方案源自于早期的装备4门14英寸火炮并拥有4英寸主装甲带的方案,区别仅仅是将主炮数量增加为8门。不过维持此前的防护水准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总委员会著令建设与修理部基于150号方案增强装甲防护。不过由于设计部门工作繁重,改进150号方案的工作要拖到1916年4月份才正式开始,而此时总委员会又要求在战巡上添加两门14英寸主炮,并增强水下防护至战列舰水准。建设与修理部不出一周就完成了初步研究,发现新方案面临着一个逃不掉的问题——超重。

在一众方案中“脱颖而出”的150号方案,拥有8门14英寸主炮

基于150号方案改进的新方案编号是169,169号方案为了安装10门主炮而采取了双联装炮塔与三联装炮塔的背负式布局,水下防护采用了类似于后期型标准型战列舰的多层防雷纵壁结构,其设计吨位达到了37000吨——高出指标5000吨。设计师们想了许多办法来进行减重,例如减少防雷纵壁的层数、取消主装甲带背板而将主装甲带直接作为结构、抬升防崩落层甲板位置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全都因为一项担忧而遭到否决——舰体强度可能会受到影响。由于169号方案为了维持高航速的条件下舰艏不上浪而采用了高干舷和长艏楼舰型设计,因此这些改变舰体结构和重心的减重措施有很大可能会面临影响舰体强度的问题。5月份,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减重措施:将原本舰内两层甲板增加为3层以增强舰体强度,并将半数锅炉安置于轮机舱室上方以为轮机系统节省更多空间。由于指标要求的航速35节需要出力极大的轮机系统,设计团队还将舰体长度从800英尺(243.8米)加长至850英尺(250米),以期增加长宽比来降低动力需求。不过即便动力需求从200000马力下降到180000马力,轮机系统所需空间依旧是巨大的。设计团队因此决定在传动系统上使用一套全新的系统——已经安装于“新墨西哥”级战列舰上的蒸汽轮机-电力传动系统,这套传动系统可以提升蒸汽轮机的效率(蒸汽轮机转速越高效率越高,但是螺旋桨是转速越低推进效率越高,因此一般的传动系统是无法完全发挥蒸汽轮机的动力的),并且可以降低轮机故障时的影响(一般的齿轮传动系统中,一根推进轴最多可以串联连接5台蒸汽轮机,但是一台轮机出现问题整根轴就会无法使用,而电传动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不过即便如此,轮机系统仍需要占据大量空间,而轮机系统占据的空间越大,就意味着前后主炮群的距离越大,对船体强度的压力就越大(炮塔距离重心越远,重力力矩越大,就会导致船体承受更大的剪应力。由于巴拿马运河的限制,美国新战巡方案的宽度基本是定死的——也就是最大105英尺/32米宽,因此想要增加轮机舱空间,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长度),这也催生了将半数锅炉安置于轮机舱室上方的布置方案。不过这样的方案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上方的锅炉室无法获得足够的装甲保护。设计师因此为上部的锅炉室添加了额外的装甲隔板,以期上部锅炉室和下部能够拥有同样水平的装甲盒保护,带来的增重问题则通过削减水下防护的方式解决。但是削减的水下防护又会使下部的动力舱室受到较大的鱼雷威胁,后来也成为这个布局方案遭到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个也是后话了。

169号方案,其14英寸主炮为2-3-3-2布局,一共10门,注意其穿体内三层甲板的设计和位于轮机舱室上方的锅炉舱,这个方案最显著的特征便是7根烟囱(在舰体中部有5根哦)
由艺术家创作的169方案的想象图

3.英式战巡

美国海军建设与修理部在1916年6月将33000吨的169号方案提交至总委员会,这个方案预计造价高达单舰1600万美元(作为对比,田纳西级战列舰的单舰造价是1000万美元)。战巡方案的总设计师泰勒认为,如此高价值的舰船建造任务不能交给质量无法保证的私人造船厂,但是由于一战的影响外加美国也面临被卷入战争的压力,各大造船厂都在倾尽全力建造驱逐舰、反潜舰和商船这种需求量极大的船只而无暇顾及战列巡洋舰,战巡建造计划只得后延。计划延宕也导致美国海军拥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明确对于战列巡洋舰的需求,也有足够的时间对现有的计划进行更多的改进。

美国海军此时已经获得日德兰海战的相关报告,也已经获知英国“勇敢”级战列巡洋舰(大型轻型巡洋舰)安装了15英寸口径的巨炮,“暴怒”号甚至装备了18英寸口径的主炮,因此改进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家战巡方案安装口径更大的主炮。基于吨位和舰体强度的考虑,海军军令部建议安装6门16英寸主炮。尽管16英寸主炮射速逊于14英寸主炮,但是拥有更高的穿深和更远的有效射程,而且军令部也指出,日德兰海战表明射击秩序比射速更加重要。军令部同时还建议,将原方案上的5英寸副炮替换为6英寸副炮。1917年4月,随着加热效率和蒸汽压力都大幅提升的新型锅炉问世,海军工程部也建议为战巡换装新型锅炉,169号方案上的24个锅炉也得以减少数量至20个,蒸汽轮机数量也可以在不影响出力的情况下减少,动力舱由此可以节省大量空间,原方案上饱受诟病的双层锅炉室布置也可以被放弃,所有锅炉均可安置于最下层,位于防崩落层的保护下。尽管海军总委员会起初对修改方案并不感冒,但是在1917年初还是接受了军令部和工程部的建议,建设与计划部也据此修改了169方案的设计,装备8门16英寸主炮、14门6英寸副炮并换装新型锅炉的新方案在1917年5月完成草案设计,不过详细设计要拖到1918年才正式开始。总委员会认为该舰可在1919年开工。

改进后的169方案,烟囱变为5根,依旧保留了三层甲板的设计,这个方案也是总委员会一直坚持使用的方案(这张图其实是1919年3月重新提交后的草案图,不过由于和改进169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就放在这里说了)

在这段时期,美国已经参战,海军部建设与修理部因此与一名英国舰船设计工程师——斯坦利·V·古道尔(此人最著名的作品是G3战列巡洋舰)进行了合作。古道尔为美国人带来了“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和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巡的战斗报告以供参考。古道尔本人和美国战巡项目的总设计师泰勒均认为,“胡德”号这种类型的战舰在未来可以完全取代现有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她拥有不输给传统战列舰的防护能力,也拥有不俗的航速。泰勒在1918年4月(此时战巡方案的详细设计工作尚未展开)召集他的战巡设计团队,决定设计一型可以像“胡德”号一样可同时胜任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任务的主力舰,尽可能以其取代此前的战巡方案以满足1919年开建的要求。尽管古道尔想要为美国人提供与“胡德”类似的草案设计,但是想要赶在1919年开建的美国人没有这么多时间再从草案开始按部就班,只得基于现有方案改进。为了满足增加装甲防护同时维持航速的要求,泰勒将吨位标准设定为54500吨,舰体长度900英尺(274.3米),航速30节。

英国人带来“胡德”号的设计令一些美国人产生了新的想法

泰勒的团队很快拿出了4个方案,A方案基于标准型战列舰的舰体设计(随后经修改成为“南达科他”级战列舰),B方案是增强装甲防护的改进版169号战巡方案,而C和D方案则是完全放大化的战巡方案,均拥有50000吨左右的吨位,12英寸厚的主装甲带和多达12门16英寸主炮(位于4个三联装炮塔内),舰型虽然基于此前的战巡方案设计但是锅炉舱室布置经过优化,从此前的20个锅炉室缩减为17个。这些方案在1918年5月~6月相继提交给海军总委员会,建设与修理部也要求海军总委员会重新考虑今后的主力舰建造安排,在他们的意见中,所有战列舰和战巡的建造计划都应该被这种新型主力舰所取代。

不过海军总委员会对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总委员会认为,A方案尚有考虑空间,B方案在原本好好的战巡方案上增加装甲意义不明,至于C和D方案则概念过于超前。C和D方案在总委员会眼中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可能会像“无畏”号一样为世界战列舰设计带来变革,但是这种方案太贵了,单舰预计造价逼近4000万美元,而美国海军现在只需要建造传统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即可在开销不大的情况下维持一支世界最大规模的海军,没必要去动用这种革命性设计。1918年7月,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同意了总委员会的意见,1917年5月完成的改进版战巡方案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53000吨的C方案,航速30节,装备12门16英寸主炮,主装甲带厚12英寸
49500吨的D方案,布置更加紧凑,基本性能与C方案相同

尽管海军部长已经亲自发话,但是美国海军内的“胡德派”并没有就此放弃,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威廉·S·西姆斯上将。西姆斯强烈建议美国海军应按照“胡德”号的理念来设计战舰——尽管他本人其实也知道,英国其实并未计划建造任何的“胡德”后续舰——理由是既然英国能够设计出这种“二合一”式的战舰,而本国基于其理念设计的C/D方案又被总委员会认为是革命性的,那么美国的假想敌之一、海军体系师承自英国的日本海军自然也会注意到这一点,届时美国将没有任何手段应付日本的高速主力舰。

“胡德派”与海军总委员会的争论令跟新战巡有关的工作进度都受到干扰,建造计划只得再度延后,而为了能够服众也需要再进行重新的审视。1919年3月,美国海军部决定根据战时经验改进现有的战巡方案设计,不过总委员会依旧坚持己见使用最初的设计。与此同时,海军部还派出一个使团访问英国,而使团传回的消息是英国方面一致认为美国不需要“胡德”这样的高速主力舰(原因可能是因为不想让美国相对于自己拥有优势,要知道双方虽是盟友但是发展海军时是互为假想敌的)——尽管仍然有个别人认为,现有的美国战列舰队不足以对抗日本的“金刚”级以及后续的战列巡洋舰;另一方面,在详细研究过日德兰海战的作战报告后,海军工程部认为英国战巡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拙劣表现不是因为薄弱的装甲防护而是因为不遵守作战纪律,增强战巡装甲并无显著的必要性。总委员会至此笑到了最后,不过他们依旧决定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新战巡的防护,尤其是炮塔方面——因为英国的战巡基本都是炮塔被轻易击穿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由于此前的B方案即为初始方案的防护强化版本,并且也采用了诸如优化锅炉舱室布置的改进,因此后续改进设计均以B方案为基础进行。

B方案,实际上就是改进版169方案的装甲增强型,区别不大

4.最初也是最后的战巡

1919年6月,新战巡的最终设计工作终于启动,6月14日,代号B3的设计方案提交至总委员会并获得通过。B3方案拥有内倾11.5度的7英寸主装甲带(水线下逐渐减薄至5英寸),使用了加热效率和蒸汽压力更高的新型锅炉,因此锅炉数量也从169方案上的20个减少为16个,烟囱数量也减少为2个——在24个锅炉的169方案上,烟囱数量为7,而其后20个锅炉的改进版数量则为5。B3方案保留了自169号方案就一直使用的三层甲板方案,三层甲板的装甲厚度分别为2.25英寸、1.25英寸和1.5英寸,防崩落层则厚2英寸。主武器方面,使用全新研制的50倍径16英寸Mark 2型火炮,全舰共8门,安装于4个双联装炮塔内,炮塔正面装甲厚11英寸,侧面厚6英寸,顶部5英寸,副武器为14门53倍径6英寸Mark 13型火炮(与“奥马哈”级的主炮同型),除此之外还装备有8具鱼雷发射管,发射口均位于水线以下。B3方案的设计排水量高达42500吨——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几乎相同,轮机出力则维持自169方案以来的180000马力,因此航速相比于最初的35节标准,略微下降至33.25节。

最终定案的B3方案,也就是此后的“列克星敦”级,烟囱数量变为2根,主装采用倾斜设计,颇具特色的三层甲板设计被保留下来,第四层则为防崩落层

B3方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年底即获得海军部长批准,预算方面则由于该型舰本计划应于1917年开工因此早已获批,订单很快下发至福尔河造船厂、纽约造船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和费城海军造船厂,早在1915年就已定下建造计划的新战巡终于得以实施。6艘新战巡分别命名为“列克星敦”、“星座”、“萨拉托加”、“突击者”、“宪法”、“美国”,均是和独立战争相关的名字。六舰分别获得了CC-1至CC-6的舷号——尽管CC-1是“列克星敦”,不过最早开工的其实是CC-2“星座”号——即为“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CC也是美国海军为这个全新的舰种新设的舰型代号。1920年~1921年,6舰相继开工。

由艺术家创作的“列克星敦”级想象图

不过6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并未能够迎来服役的那一天。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各国必须立即停建并拆除建造中的主力舰——指的是吨位17500吨以上、主炮口径8英寸以上的军舰,“列克星敦”级自然名列其中。条约签署后,6艘“列克星敦”的建造全部中止,而根据条约规定,美国保留了建造进度较快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舰体用于改造航母,而其余4舰则在1923年相继拆除。美国第一型战列巡洋舰就这样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而条约到期后各国战列舰正如“胡德派”所料,走上了高速化的发展道路,“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逐渐被遗忘,美国海军之后也再未启用“CC”这个代号,“列克星敦”级就此成为第一型,也是最后一型CC。

正在建造中的CC-2“星座”号,摄于1921年7月
1922年3月,已经停工的CC-3“萨拉托加”号,舰体随后用于改装成为航空母舰

(未完待续)

【列克星敦发展史/上篇】最初也是最后的战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