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2021七夕奇妙游》观后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前言
今年的七夕奇妙游晚会,通过节目,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和传统。尤其是《给女孩》这个节目重点展示七夕节关于乞巧的相关习俗,例如:梳洗备巧,敷铅粉、描黛眉、染指甲、贴花钿、点绛唇、投针验巧、遥拜织女、穿针乞巧、聚饮吃巧等等等等。极为生动的展现了七夕乞巧习俗,这些习俗以前在书上也见过,但是节目中展示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一个字,“美!”,活力四射的少女们结伴梳洗、化妆、游玩的场景展示的太美了,甚至我有一刻都想参加进去,直到我忽然想起来,我好像是个爷们,不能参加。
本来我是真的没打算给这个节目专门写一篇观后感,毕竟是“给女孩”的节目,我一个男光棍看的这么认真、这么仔细,还做札记写观后感,会让人怀疑我有不良企图。结果竟然见到,有人将矛头对准了乞巧这个习俗,他们认为这个习俗已经过时了,节目组宣传乞巧是抱残守缺没有意义,这就很过分了。首先我承认,在新中国,女性已经不用再被束缚在家中每天只作针线活,甚至新生代女性中会针线活恐怕都不多,择偶时,自然也不用像古代那样,媒婆带着女方做的针织品去男方家展示女方的贤惠,以便能够嫁出去。当代男女婚恋也不再有人拿女红作为择偶标准。这的确削弱了我们人民群众对乞巧这个习俗的需求度和关注度。
但这却绝不是直接无脑扔掉这项习俗的理由,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态度是一贯而明确的,就是扬弃,保留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内容,丢弃消极的内容,而扬弃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扬弃的对象是什么。晚会中节目组通过节目先告诉你,我们七夕的乞巧习俗的内容,你看了节目知道乞巧是什么、有什么之后,才能够去考虑扬弃的问题。想了想,我决定再写一篇观后感,将《给女孩》中出现的七夕习俗,再引申扩展一下,并说一下我对乞巧习俗传承发扬的看法。
2、七夕文化中的乞巧习俗
(1)我关于“乞巧”起源的猜测
七夕中乞巧习俗的产生大概是在魏晋时期。而这种习俗的来源,我尚未查到确定说法,所以我就大胆猜测一下,我猜乞巧应该是源于更早时期七月七日的晒衣服晒书籍以及夜晚乞愿的风俗。晒衣服这个风俗在节目中也展示了一下,这几个习俗是在魏晋之前就有了。【“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太平御览》卷三十一】。
我的猜测推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起初,大家在这一天到外面晒衣,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比较,而古代社会是男耕女织,衣服大多都是自己剪裁制作的,此时比较衣服的好坏美丑,自然就成了比较各自女红水平的高低。比输的人,到晚上乞愿时就顺理成章的选择乞巧(备注:根据文献记载,乞愿时只能许一个愿,且三年后方可应验)。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出了乞巧的习俗。
并且我这一个推理过程,还可以推广到乞聪习俗,只不过乞聪习俗在七夕彻底演变成女儿节后就不太流传了,乞聪习俗是七夕节建好乞巧楼后,供上牵牛和织女的牌位,女孩摆上针线盒拜织女牌位乞巧;男孩摆上笔墨纸砚拜牵牛牌位乞聪。所以我同样猜测,男孩乞聪是由晒书这个习俗引申过来的:大家在外面晒书,然后比较谁的书多、谁的书好,再然后书多就会显得书主人看书多,懂得多,就显得聪明。最后引申出乞聪的习俗。我甚至能再大胆的猜测,乞聪习俗的消失,是不是因为牵牛在传说中只是一个放牛倌,并不是知识渊博之人,久而久之男孩就不向牵牛乞聪了。当然这只是我的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事太专业了,我就不掺和了。
(2)月下穿针
少女们在七夕夜在月下穿七孔针以乞巧。【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晋葛洪《西京杂记》】。至于这个七孔针是什么,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一个有七个孔的特制“乞巧针”,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可,因为很难想象古代锻造七个孔的针是什么样的,并且也没有这种乞巧针的文物或者图样;而第二种说法就是节目组展示的这种,七根针,一针一孔,共七孔,即为七孔针。这种说法我比较认可,并且我观察了一下,节目中穿的七孔针还是呈七星排布,有意境。
(3)投针卜巧
少女们在七月七日白天日光下,将针投入水中,根据日影占卜巧拙。【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觕如锥,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燕京岁时记》】。当然节目中的那个女孩投个针直接投出一个七星大阵,这估计已经达到了天选之女的层次了。
(4)染红指甲
染红指甲也是七夕女孩喜欢的风俗习惯。【(苏州七夕风俗)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相传留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阅之,令目不昏。——清顾禄《清嘉录》】。据说,由于这种染红指甲的方法容易褪色,所以一般是染好包起来,等若干时间,再染,如此三四次,才算结束。只要将颜色保留到正月正,老年人看到了可以防止老花眼(备注:这个说法只是将女孩爱美与孝顺联系起来,以体现女儿的孝顺,并不能真的防止老花眼)。这个活动应该和敷铅粉、描黛眉、贴花钿、点绛唇等一样属于梳洗打扮的备巧习俗。节目中,那个女孩正在染中指,说明其洁身自好。
(5)拜星乞巧
七夕时,女孩要拜祭双星以乞巧。【(苏州七夕)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清顾禄《清嘉录》】。有些地区则会在案桌上铺苦楝lian叶代替桌布,应该是取谐音“苦恋”之意,以表达对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同情。而供品一般是茶、酒、瓜果、花粉、五子(桂圆、红枣、榛zhen1子、花生、瓜子)等等,节目中镜头太快,不过我还是看清了桌上有花生,并且节目中搞得更正式,拜牛郎织女前还念了一段祭文。
(6)聚饮吃巧
礼拜双星结束后,就可以大吃大喝了,除了美食还有一些诸如乞巧果在内的七夕特有节日美食。【浙人七夕,虽小家亦市鹅鸭食物,聚饮门首,谓之“吃巧”——北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节目中,一桌女孩聚在一起,嬉笑欢闹,吃巧观星,确是羡煞旁人。
(7)其他关于乞巧的习俗
七夕还有很多的有关乞巧的习俗,例如喜蛛得巧(就是抓一只蜘蛛放于盒内,第二天清晨根据结网情况判断是否得巧,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蜘蛛结网与织布缫丝有点类似);种生乞巧(就是提前十天左右,将豆子泡水生豆芽,或用彩线装饰豆芽或投入水中观影卜巧);耍玩摩睺罗(详见我写的第二篇读后感CV12680562);有些地方还会杀鸡得巧(因为织女牛郎相会到天亮就结束了,为了让这对爱侣可以多待一会儿,就杀掉全村的公鸡,没有公鸡报晓,天就可以晚亮一会儿,这对爱侣为感谢人们的帮助就会让全村女孩得巧)。我这个现代人,不得不赞一句:古人真会玩!
3、对于传承发扬“乞巧”习俗的一点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确以前的“乞巧”习俗,已经不是那么吸引人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女红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过去条件相当时,女红好的女孩更受青睐,但现在女红早已不是择偶的标准了;二是我们的衣服早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农耕文明为提高生产力,会鼓励女子努力织布做活,自然就会对“乞巧”比较重视,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要直接抛弃乞巧习俗和文化。总书记曾经教导过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乞巧文化的本质就是古代女子对纺织针线等技术的精益求精,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其精神是积极的进步的,自然不能因为其中一些民俗活动的过时,就全盘否定。我们要做的是进行改造。至于改造的方向,我可以提几点建议。
(1)有些习俗活动可以选择抛弃。例如,抓蜘蛛验巧这个习俗活动,的确是猛了点,我一个男的光是想一下就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古代女子果然巾帼不让须眉,皆可称为巾帼大丈夫,吾甘拜下风。
(2)有些习俗活动可以保留。例如,聚饮吃巧的习俗,就很好嘛,并且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扬,让男同学也能参加,干饭这件事我们爷们是专业的。还可以作为单身男女联谊的活动,说不定,就能成就几段美好的姻缘。
(3)有些习俗虽然不太适应时代但可以改良继续发扬。例如比赛穿针以乞巧不能吸引现在的女同学,但乞巧没必要只乞针线活,古代是女子只能作针线活,但现在女性就不同了,可以乞巧的项目多了,可以改成比赛健美、运动、学习、做卷子、写作文……只要有渴望提高的技能,都能用来乞巧。
(4)对于一些有经济价值的习俗活动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发利用,以繁荣节日市场的经济。比如古人七夕耍玩摩睺罗人偶,现在完全可以开发成其他手办,在七夕发售,像唐宫小姐姐系列可以尝试出几款七夕特供版试试水,说不定就能打开市场,引导潮流。再比如杀鸡得巧,完全可以根据这个习俗和故事开发一款鸡肉美食,有七夕文化的加持,说不定也能作为七夕特供美食面世,虽然我们很清楚,公鸡报晓与否并不影响天亮的时间,公鸡是非常无辜的,但鸡肉真的很好吃。再比如乞巧果,古代是用糖、面、油做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用现代工艺以及更多的食材做成上档次的甜点,而不用像现在一说七夕甜点就只能想到巧克力。
4、小结与展望
暂时就写这么多吧,我住的城市,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图书馆和城市书房都闭馆了,而我手头上关于七夕的资料又太少了,就只能写这么一点儿。其实七夕还有很多习俗,小伙伴们若是有兴趣可以自己找书查阅,很多习俗其实都蛮有意思的。
我写这么多,不是在胡乱翻腾故纸堆,而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大家能够带着兴趣学习、传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节俗文化,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直到达成共识,才能传承发扬出最适合新时代的,健康积极进步的节日习俗。豫视的“奇妙游”系列其实就是在做着这样一个尝试,希望我们国家能涌现出更多像豫视“奇妙游”系列一样的优秀节目,引导着大家不断传承和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