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上)

2023-03-15 12:17 作者:河昇  | 我要投稿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上)

 

序言

 

        精通玄理而不精通禅理,必然犯固执的毛病;精通禅理而不精通儒学,大多都成为狂慧之流。能找到禅儒皆通而又能贯之以道的人,不但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人,就是在古代的僧人、道士中,除了紫阳真人、莲池大师外,也常不多见。

       丙午年,夏天。偶然路过朋友赵公的书房,看见茶几上有一本叫《养真集》的书。问这本书从哪里来?原来是从海甸的慧福寺得来,僧人说是陈提督的捐赠,提督说此书是从家里的私塾先生处得来,于是借回来观阅。看了之后,才知道是隐士养真子所写,可惜没有标注真实的姓名,想来就是像赤松子、黄石老人那样的高人,故意不留形迹吧。这本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论佛家的空,则兼有拈花面壁直指心地的真传。论道则没有丹道隐语“铅虎汞龙”的假借。

先秦儒家的精彩之处,信手拈来;北宋理学的真意,随笔挥出。汇集儒释道三教而同归,扫除僧道中的故弄玄虚(白马指佛家,青牛指道家),总百家为一辙,点明道中天心水面之精微。不作空中阁楼,步步阶梯;修成幻海桥梁,条条道路。

       僧人早晚玩味,不用参悟那十卷《楞严》;道人行住遵循,又何必非要读那五千《道德经》的真言?一心直去,省却多少红尘惑心,便可直进此道。因为这是稀有奇书,所以,全然忘记我本来才疏学浅,勉强加以整理。以后寻道,不用去那白云观里。以后访道,又何必去求那仙人留迹?采玉探珠,全望此书之高明慧眼;飞升羽化,定要酬谢作者的苦口婆心。噫!这么大的乾坤世界,应该能找到知音;这世界,难道没有见性之人?闲暇饱蘸笔墨来畅所欲言,以无心的态度写下此序。

 

        乾隆丁未年,上元观灯日,

        白鬓老人王士端于尘世逍遥间题写。

 

 

       现在人要做天地间第一等美事,没有比读书更好了;要做读书中第一等高人,没有比学道更好了。朱子说:"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书何用?至于学习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是分外事,可惜坏了多少人。"《道德经》说:"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代帝王,都是以君王管理之道兼具教化百姓。到了孔子,儒家比起君王之道更在意教化百姓成为严于律己的臣子。现在并非没有严于律己的臣子,有些是需要看到而被教化的成为臣子的人,有些是需要听到而被教化的成为臣子的人。道就好像一条大路,怎么会难以知见呢?人生病不去求治疗,求治疗自然就会治愈。天子得道能保全他的天下,诸侯得道能保全他的国家,高官得道能保全他的家族,平民得道能保全他的身命。才华为人所用而很少有善终的,道德为了修养自身反而会留下美名。'道'本来无名,但用之无穷。所以,君子唯道是学,功名、富贵,都视作任它来去的浮云,统统对之以漠然无动于衷的态度。

       又问:"君子唯道是学,有什么好处呢?"答:"有。"问:“愿闻其详?”答:"学道之人,是因为学道对自己有好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心可广大,身可润泽,病可治愈,死可超脱,这样的好处,没有比它更大的了。"

       又问:"学道之人,果真有如此的好处和快乐么?如今世人见有学道之人,一起怒骂其为迂腐,为什么呢?"答:"《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白鬓老人说:"读书中第一等高人,没有比读书更好了。自古及今学道的人很多,成道的人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要根器高,第二要读书多,第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脱尘出世之想;读书不多,不能见到道理马上明悟;遇人不早,多被旁门小术所误,终不能成大道。试看钟、吕、紫阳、玉蟾 、丘祖诸仙。都是颖悟超群,胸藏万卷,更兼早遇仙师,是以名标仙籍,身出尘凡。如果不是遇到真师,断难成道。要是认为我说的话有错,你去问问那些神仙是不是这回事?

 

 

       道,就是一。在天说它是'命',在人说它是'性',在事物说它是'理'。此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显现。事事物物,都有客观上当然如此的道理,而不是由主观上臆断的歪理。即有当然如此的道理,而不可更改。只有遵循客观事实的君子,以道理观察事物,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因而身体力行,所以称得上“无我”。“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得当,而尽用事物客观事实的道理吧。如果以我的主观欲情去观察事物,则爱憎横生,不免放任欲情,放任欲情则有私心,有私心则昏聩,有昏聩则颠倒错乱,只知有我的主观欲情,不知有太极这个“一”客观公正的道理。有太极“一”的道理就有阴阳二气产生。有阴阳二气生成,太极“一”的道理就会隐没。有阴阳二气就有万物的形体产生。有万物的形体产生,阴阳二气就会隐没,太极“一”的道理无不贯穿其“中”啊。太极“一”的道理不能守中,气就偏移,形又偏移。“中”,都是善的,偏就有不善。想要化偏之不善,而归于中之善,须于将要萌动的开始,密密省察,发于道理之中的,推广而改正自己的缺点;生于形体之偏的,杜绝而去除。久而理自常存,欲自消亡。天下之理不可不穷究,也不可无限穷究。关键是要理清自我心中的迷惑就可以了。理清则明智,明智则心诚,心诚则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中”。圣人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一时产生的忿怒,忘却自身,连带迁怒自己的家人,难道不是迷惑么?要以圣人的言论而推广改正自己的缺点。身受贫贱而羡慕富贵的人,也是迷惑。人不来学道,而我主动想去教授,也是迷惑。邪教迷惑人,王法犹不能禁止,我想要以玄理空谈教导他们,也是迷惑。圣贤之道,只等待圣人降临来讲解才去行动,跟随平庸之人的行为而去作为,又难道不是迷惑么?事情总有办不成功的,珍宝贵物总有得不到的,而心里总是耿耿于怀老是惦念,也是迷惑。人有不可强迫配合的,建功立业有不可速成的,而念念不忘不肯放下,难道不是迷惑么。身居高位无所作为,而生出毫无益处的贪求,是迷惑。圣人的言论不去畏惧,而想做不符合道义的坏事,难道不是迷惑么? 明知善念即合“中”意,而不致“中”;明知万法唯心,而不了心。是迷惑。明知生死大事,而不体验本来无生无死;明知无常迅速,而不了却无常,难道不是迷惑么?理是本来就有的,只要自己振作起来修行就可明白;欲本来是无底的,但能觉照勘破就能自我消除。遏欲与存理,原本就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遏制了一分欲,即存得一分理,遏制了十分欲,即存得十分理。对人有好处的东西没有比道理更大的了,而能够身体力行贯彻道理的人少;对人有坏处的东西没有比欲望更大的了,反而纵欲的人有很多。人之多欲,就好像树上有虫,暗地里在内部蚕食,不久就会自毙。人以欲望为乐,不知道欲望好比是火,不约束就将自焚。自己的神志受其熬煎,酒色耗其精气,生病生疮,昼夜叫苦。佛说死后受罪,而不知生前早已遭受了。

       白鬓老人说:“周子说:不明白才怀疑。”明白了,就没有怀疑了。经年穷理之人,尚不能认理皆真,行理皆当。更何况那些没有学问的人呢?世界上,因明理而保身的人固然很多,因争理而丧身的人,也有不少,所以禅家又以理为障碍。

 

天地

 

       大道本来是无形的,天地是个有形的道;天地不言,圣人是个能言的天地。圣人,我从来没有见到,但是未尝没有读过经书,读过经书而能明白他的义理,和见到圣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天生育我形,天赋予我性,内外都是天给的,我怎么敢胡乱行事?我在天中,天在我心,见天地而效其清静,与大道没有二致,少有私意,获罪才会轻一些。形体感触,是天性。率天性而行,自然没有人欲之累,日用平常则可。顺应常理而行动, 必然没有逾矩的过失。人之道,无时不与天地相合,就是一动一静;人之气,无时不与天地相通,就是一呼一吸。偶然看见太阳隐没大地之中,就是人体心火下降的现象;看见月亮升到天心之中,就是人体肾水上升的现象。抬头看北斗星,其所在的位置众星相拱,叫做"天枢"。天也有它的枢纽,以为造化之本。人也有他的枢纽,以为性命之源。这些天象在人体上都能够显现。所谓称为“大人”的人,是与天地合德的人。试着观察我的心,观察我的性,能够合乎天地有多少?与天地相合则加以勉励,不与天地相合则马上改正,而达到“大人”的境界,就没有什么忧患了。天生地成,是人的大父母;天动地静,是人的大老师。以前的圣人,是天地的孝子;未来圣人,是天地的好孙子。能爱天地为父母的人,自己的身命必然会有大德;能敬天地为老师的人,本来是下等学问的人后来也能达到上等的学问。

       白鬓老人说:"人不畏天。皆因把天看远了。"此篇最吃紧的地方,莫过于"天在我心一语"。人如果真的知道天在我心,怎敢不生畏?不生敬呢?敬畏日久,就可以明心,可以见性,可以成佛,可以作祖。所不幸的是,当时知道当时也就忘记了!

 

人生

 

       人生,就是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为火。火,就是神,静而生阴为水。水,就是精,神火精水,妙合而凝在两肾之间,此两者为元炁之根。人未生以前,自己的气质清浊,由天来赋予,人不能参与。出生以后,人品的邪正,由人自己造成,天不能参与。天地生人,上等智慧的人固然很少,下等智慧的人也固然很少,只有中等智慧的人最多。中等智慧的人能自强,与上等智慧的人就没有差别;中等智慧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与下等智慧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人,只知道我是父母之所生的,不知道我与父母、与天地,都是由道所生。所以,君子想要求道,必要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子贡说:"周朝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消散,仍然在人间流传。在每个人的心里,并不止在春秋时人的心里,也在现在人的心里。并不止在春秋时人的心里,也在后来人的心里。"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都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无死生。但能养得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孟子曰:"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人有道德观念、羞耻之心),(就那一点点差别)普通人把它丢了,君子留下了它。”留下它的君子,就变成了圣人。去掉礼义廉耻的人,就是禽兽。当去掉的那一刻,就已经是禽兽了,不需要等待死后和来生再去转世为畜生了。天有五行之气:金、木、水、火、土。流动不止,称为“行”。一时稍微停止,不可称之为行。对应现在人有五常:仁、义、理、智、信。一念不变,称之为平常。一念稍变,不可称之为平常。五行对应的就是五常,对应在人身之中,则为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人生命的五个根本,伤了这个五个根本,生机就会受损。所以明医治病,必先调和五脏。对应在日常生活中,则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是天下通达的道理,废此通达的道理,则不可以称为人。所以,先王教化百姓,先讲明五伦的道理。而今世人,有舍弃身体的,有抛开人伦的,这样去求道的人,他固然不知道这样是错误的,世人惊以为尊贵而供奉,也是不知道这样是错误的。

       白鬓老人说:"气质的清浊由天所定,人品的邪正由自己所定。"固然说的很好。"一时稍有休止,不可称之为行道;一念稍有转变,不可称之为平常。"说得尤其好。

 

 

       人都说:"人上六十,一年比一年老;人上七十,一月比一月老;人上八十,一日比一日老。"我今年八十有余,以后怎么办呢?从今以后,多活一天,都是上天假道给我的一天,岂敢虚度?现在纵然得道,已经是迟了,岂能再迟?

        从前有三个老者,聊到无常。有一个老者说:"今年酒席上聚在一起,不知来年又少了谁?"又一个老者说:"你说的远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天明能不能穿上了。"又一个老者说:"你说的还远了,这口气既然呼出去,不知能不能再吸进来。"智者不会错失时机,勇者不会再作计议。今日知道,今日就该下手;此时得知,此时就是下手之时。如果说:"现在都顾不上,又要等哪天心情好才去做。"只恐你想要做的时候,却又做不动了。人有三宝,一是"精",二是"气",三是"神"。老了,害怕精竭则死;老了,害怕气泄则死;老了,害怕神离则死。精何以不枯竭?必须也远离女色;气何以不泄出?必须少说话;神何以不离散?必须无欲望。神不可以强留,意识与呼吸调和一处则神自留;气不可以轻泄,忘言守中则气不泄;精不可以漏失,还精补脑,就不漏了。

        又问:"人老血气既衰,怎么补?"说:"慎言语可以补肺,节饮食可以补脾,绝思虑可以补心,去嗔怒可补肝,断淫欲可以补肾。"详细说:"不患不补,唯恐补了又损。"我所以说:"百日补不见补到多余,一旦损失马上就感觉不够身体的机能使用。"看那些草木,其叶茂盛,秋后落叶,生机又回到了根部,根部不死,来年春天又会复生。因此观察,生生不息是天道。各归其根是万物本来的道理。知道万物的本来道理而不违反天道的人,不就是真人么?所以,真人呼吸以脚后跟,脚后跟指的就是根。冬天的三个月里落叶归根的时候,最好静养。

       白鬓老人说:"意识与呼吸调和一处,忘言守中,还精补脑,则三宝就会稳固。" 慎言语,节饮食,绝思虑,去嗔怒,断淫欲,则五脏就会补足。三宝既固,五脏补足,哪有不延年益寿的道理呢?

 

 

       病从哪里来?都是因为妄想而生烦恼,烦恼既生,则内伤其心,心伤则不能养脾,所以食欲不佳。脾虚则肺气必亏,所以导致咳喘,咳喘则水气竭绝,所以木气供不上来,发焦筋痿,五脏传遍而死矣。人当妄想萌动的时候,就是疾病发生的时候。现在的人不在乎,必须等到身上疼痛,才认为是有病,而不知道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是渐渐得来的。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有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因七情而病的,为内伤,而成了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的,为外感,而成了有余之病。不足就应该补,有余就产生泻。后天有形之血气受伤而病的人,药石针灸可以治。先天无形之精神内伤而病的人,不能反观静养,不能治愈啊。十大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亲朋有病都知道去看,自己有病却不知道看。如果知道自己看病,内看无心,外看无身,心身既无,得病的人是谁呢?没病的人又是谁呢?见得分明,自然无事。常想病的时候,则尘情渐减;常防死的那天,则道心自生。从前有个叫子元的人有心病,遇到一个高僧说:"你的病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这妄想有三个。第一个,追忆数十年前荣枯恩冤,即种种闲情,这是过去的妄想。第二个,事到眼前本来可以顺其自然,却强生意见,犹豫不决,这是现在的妄想。期望日后富贵如愿,期望子孙得到功名,了却自己没有得到功名的愿望,这是未来的妄想。三个妄想,忽生忽灭,禅家说这是幻心。能照见是妄,就可以消灭,禅家说这是觉心。所以说:"不患念起,唯恐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又说:"你的病也是水火不交。凡贪恋女色,这是外感之欲。晚上幻想春梦又有梦遗,这是内生之欲。两者染着,耗散你的元精,如果能够了断,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向上蒸腾交于心。至于思索文字,忘其寝食,这是道理的障碍。经营工作,殚精竭虑,这是事务的障碍。这两者虽然不是人欲,也损害精神。如果能适度休息,则心火不至于上炎,可以下交于肾。凡间诸事,因果相互影响,不如返还本源,六根不要随这六尘境界所转。"子元听从高僧的建议,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至月余,心病好像好了大半。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须要早时医,倘若忌医终讳病,无常临到悔追迟。

       白鬓老人说:"谚语说「心病难医」。并非难以医治,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而已。三教圣人,善治心病,一语可为患心病者指点迷津,谁信呢?谁听从呢?当年我做看城门的小官时,患脾虚下泄之症五年,奄奄一息,吃了多少药都不见效,眼看就活不下去了。因此,谢绝人事,反观静坐,闲暇抄写《心经》一卷。百日后,经书抄完,病也就痊愈了。这是我体验的奇方。所以敢告知有痼疾的人。

 

 

       人血气强壮的时候,六欲放纵,无所不为。等到血气受伤,百病都生,死期也就快到了,纵然有满堂儿女,也替你不得,无数金银,也买不回你的健康。至死方悔,迟了!谁不怕死?当怕其没死之前,如果等到快死的时候怕死,则死期已经躲不开了。谁不怕病?当怕其没病之前,如果等到病了的时候怕有病,则病已经很难治了。试观天下万物,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么?试思天下之事,有比生死更大的事么?人没有不想活着的,但不喜好长生之道;人没有不厌恶死亡的,但不厌恶取死之道。人在世上,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只有等到死了才结束。直到死亡的这件事,有什么方法可以躲得掉?不如急早回心,将种种尘缘一齐放下,做个长生出世之人,不也是很好么?

       又问:"尘缘缠绕,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也很难么?"答:"只是你不肯放下,所以说难。倘若你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今天虽然没有四,权当自己已经死了,一齐放下,有何不妙?"又问:"放下什么?"答:"放下四大五蕴、情识种子。真修行人,好似大死一番,才能活得更好。大死的人,没有世间缠绕,也没有高深的道理,如此大的休歇,方为了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教人急切之语,所以说:"上士闻道,了却生死就在片晌之间。"

       白鬓老人说:"过去有人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在死前尘缘都能种种放下,不但晚死,而且可以了生死。

 

 

       人只为一个爱字,不能除却。爱名利,就被名利所缚;爱酒色,就被酒色所缚;爱身家,就被身家所缚;爱子孙,就被子孙所缚。将这个真性缚得七颠八倒,往来人间,受无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结成胎,衣胞犹如关在监狱拘束其身,母吃热的食物,好像被滚汤浇身;母吃冷的食物,好像被寒水逼体。到了气满胎全,急要撞出,必将裹在身上的衣胞先挝抉数日,衣胞才破。人只知母亲分娩的腹痛之苦,不知要生的孩子更受无数的苦楚。到了分娩,"呱"的一声,在母胎肚子受的苦才结束,又有一身之苦随至,内患饥渴,外畏寒热,因为身体孱弱而经常招来疾病的折磨,这是当小孩的苦。等到长大成人,事业临身,为国家担忧治理,为生活担忧工作。昼夜劳作,坐卧不安,五脏火都动,就会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随身疾病不禁。人有病痛之苦,最后受死亡之苦,还有报应的苦果,历劫轮转,无有休息。释氏曰:"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现在人的苦恼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误入其中的人;有明知是苦,而脱离不得的人。有句话说:"莫言婚配早,婚配后还有难断的家务事;莫言手段高明,手段高明后面还有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言耕种饱,耕种后还有防虫灌溉收割的劳作;莫言僧道好,僧道的心还有尘缘未了。"

        又问:"世人的苦多在身,学人的苦独在心,无绳而自缚,无事而自忙,要收收不来,要放放不下,像这样怎么做才好?"答:"学人没有得到真传,所受的苦就像以上这样。幸好得真传,那便收放由我,何苦之有?何况学道是个安乐法门,如果再说苦,便是个外道。"

        白鬓老人说:"世人常说,当人生下来时,必须"呱"的一声哭出来,可见从此都是苦境。我认为不是,都是因为迷了真性,没有顺遂自己的欲望,所以百苦丛集。如肯回心向道,万物与我都同心向道,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有苦呢?"

 

性命

 

       学道入门,先须理会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就是心地;命有命蒂,就是真息。(真息,是指在深度入静中自然出现的柔匀深长、极度缓慢的呼吸状态,或无呼吸状态)命蒂要固,性源要清。

       又问:"性源如何清?"答:"内外两忘则清。""命蒂如何固?"曰:"神气相守则固。"性即神也,命即精与气也。《太极图》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指阴阳二气和合,五行相聚),妙合而凝,而人始生焉。"所谓性,即无极之真也;所谓命,即二五之精也。无易子说:"性具于心,心空一分则性见一分,心空十分则性见十分,性见就是性尽。是止念即所以尽性也。性尽一分则神气凝一分,性尽十分则神气凝十分。为学别无工夫,不过顺其自然达到极致而已。"大抵工夫全在止念,心息相依,此法最为直捷。为什么?气乃神之母,神乃气之子,心息相依,如子母相见,神气融浑,打成一片,紧紧密密,久久而成大定。此之谓归根复命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邱祖师说:"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自己所拥有。"我则说:"心有一丝之未忘,息不能定。"人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太极之全体。而到了阴阳五行处,便是气质之性。即此太极之体,堕在气质之中,非别有一性。张子说:"善于返还,则天地之性就能窥见了。"

       有问:"善于返还,即是有道么?"答:"有"。"愿闻其详"。答:"儒家说洗心退藏于密;佛家说观自在;老子说复归于朴,是善于返还一切的开始。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说照见五蕴皆空;老子说复归于婴儿,是善于返还其“中”。儒家说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佛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老子说复归于无极,是善于返还的极致。人性本善,有不善的人,是因为后天形成的气质之性。(指阴阳二气凝聚形成物质后形成的属性)知道是后天气质之性,不要被其所驱使便是变化气质的开始。八十五岁大老汉,每日静坐无事干。道义明了没底说,经书见了懒待看。识得一性是主宰,照破万缘皆空幻。散淡逍遥自在活,再不与人闲扯淡。"

       白鬓老人说:"无极之真,是理,是性;二五之精,是气,是命。从古多少大儒,发现一理二气的奥秘。可见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没有无命之性的人,也没有无性之命的人。无奈佛道二教的弟子各执一端,聚在一起就不断辩论。深究总因,就是太极之理并未深明,所以性命之源裂成两片,所以导致,佛家崇性学,道家重命功,分门别户,两教的装束也因此不同,不由令大彻大悟的人感到叹息。唉!不如看到此篇细细玩味?

 

 

      七情已见前篇,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哀则气消,乐则气散,忧则气结,愁则气下,惊则气乱。乖戾失常,变生诸病,为心腹膨痞,为腹胁刺痛,为咽喉窒塞,为上气喘急,为五积六聚,夹血而为症,夹水而为癖,痰涎或因之以凝结,如絮如膜,不可胜数。所以善于养生的人,摄情归性,是去病的良方。情者,性之向外而动的就是。圣人养之于未动之先,所以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过而不有,涉而不流,譬如用明亮的镜子照东西。美的,是物的美,不因之而生爱念;恶的,是物的恶,不因之而生憎心。所以说:空旷寂静而大公无私,物来而顺应。大公,就是天理,没有一毫人欲之私;都是顺应,有物必有规则,遵照而行就没事。

       定性书说:大多数的人,人情各有所遮蔽,所以不能入道。大抵人多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就不能以有为应迹无心,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又说:人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最难控制。假如能在发怒时马上忘了发怒,而观察天理,其“是非”是在于物,而不是在于我。就可以看到这是外境,而不能扰动自己的内心生起恶念。于道也思悟过半了。朱子说:"忘怒则公,观理则顺。"二者就是反观内照,去除人情遮蔽的良方啊。得道之人,内外空寂,静中反观,了无一物,则身寄宇宙之中,而心超然于物外。

       白鬓老人说:古人说:"太上忘情",并非真的忘情,只是摄情归性。人能摄情归性,在儒家称之为收放心,在道称之为炼还丹,日久功深,自然好像佛一样如如不动。

 

 

       人心的欲念你要死,心的活机你要贵活。死,说的是死其欲念;活,说的是活其理趣。思,是心的活机,没有一定的规则,思考生命的真谛是我们的目的。思道为正,思物为邪。道,是我固有的。思,就是我固有之道,思即是道。思到妙处,洒然会心,优游悦怡,这样可以称为思有所得。如果思索虽深,心气耗竭,纵有所见,也不能称为思有所得。不思而得的人,是圣人;思则能得,是贤人;不思不勉就能身体力行的称为诚,即赤子不学不虑的良知。择善的人,达到了不思不勉就已经渐至佳境。

      人心有七孔,多为血丝所禁锢,如要开通,非学思不能。思有钻研的意思,学有印证的功用。思学兼用,何愁道不能得?理上没有通达的人,如面墙而立,思如墙上钻穴,钻得一穴,透得了一穴之明,先小后大,久则并其墙而去之,则豁然大通,再没有障碍了。《礼》说:"俨若思。"“俨”则一丝不苟,“若”则指不苦,思到一丝不苟不觉其苦,可以称得上善思了。"君子思不出其位",虽然称之为思,但偏出其位则为妄,则称之为之念。思是入道之门,念是障道之根。

       白鬓老人说:儒说思,释说参,道说悟,都是用心求道的称呼罢了。少年要用心,中年要养心,老年要息心,则功夫就能得当。儒说化,释说了,道说得,则功夫无需再用。

 

 

       人心各有所好。好,是指心独有的关注,有不期望得到而得到的,有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会这样的?一念就可以分出人品的高下,一时就能定出终身的成败,不可不慎啊。人所喜好的,有仁义,有礼乐,有诗书,不问就知道是贤人;人所喜好的,有旅游,有博弈,有酒色,不问就知道是废人;人所喜好的,有园林,有渔樵,不问就知道是百姓;人所喜好的,有斗讼,有骄傲,有兵刃,不问就知道是凶徒。凡好玩乐戏耍的人,其过失有五个:一是亵渎身体,二是劳神,三是伤财,四是失时,五是误事。放纵闲情,博取精巧,不能致远,所以,君子不做这样的事。

       白鬓老人说:大凡人的偏好,都是从无始劫来带来的种子。要是没有痛改前非的彻悟,要改正很难。

 

 

        人之一身,前有三宫,叫泥丸宫、绛宫、黄庭宫,为神气栖泊的地方;后有三关,叫尾闾关,叫夹脊关,叫玉枕关,为神气通畅之路。孟子说:"尧舜性之也,不须逆觉反省,自然便可从容合道。“学而知之”,是汤武反之也,通过反省自觉,然后能显本心,必克己复礼,方能行道。"又说:"汤武在意其身",就是反求诸己的意思。汤武能反求,汤武身中有个尧舜;我们能反求,我们身中都有尧舜。反观其身,气在其中;反观其气,神在其中。君子以身任道,故身修而道立,小人以身循欲,故欲滋而身亡。《楞严经》说:"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知六根,一时清静"。

人之不能得道者,都是为形所累。欲除此累,须知此身是不能永存,最苦之躯,无主之形,是个装脓血尿屎的口袋,浑身内外,无一点好处。为什么你要吃好的,穿好的。喜欢到人前夸伶俐,卖俊俏,让人意乱心迷。把世上的人都弄坏了。死了生,生了死,从无量劫来受过无数次苦恼,终无出期。我今立志学道,把你始未缘由都看透了,再不受你迷惑,再不受你指使,渐作入空慧,顿用舍身法,坠肢体,黜聪明,抱而不离道,这样做就差不多了。仙家修身,必返其体,神即炁凝,炁即神注,性命双修,道器相乘,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白鬓老人说: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长春真人说:"百计以养身,即百计以昧心",再跟着看《皮囊歌》,自能全身放下。

 

尘世

 

       小的变动称为尘,大的变迁称为世。世有治乱,乱要为治,人才就会出现。治要变乱,有德的人就会隐没。人有老少,少年贵学成才而勤勉,老年贵养德而静处。太平盛世没有贤人,不需要担忧。末世将乱有贤人,也无法力挽狂澜。涉世如渡河,凡有陷溺的地方,要知道躲开。良马跑的快,常受风尘之苦;玄龟虽然聪明,难逃被捕杀的命运。比翼双飞的飞鸟,乘风而起,择木而栖,何其逍遥。只因贪食,误入牢笼,不能自由。现在的高官厚禄,也是人世间的樊笼!春秋不用孔子,是春秋不幸,却是后世的大幸;刘备能用孔明,刘备的大幸,孔明的不幸。古人所行看重道德,与今人所行看重是非,追忆以前的得失,都已经过去,都是尘世中的来回扯淡,说它干什么?念着它有什么好处?不说不念,不如心静。心静便是道。今日洒脱的地方,都是从以前不如意的地方得来;今日不如意的地方,难道不知道是明日洒脱的地方?

       白鬓老人说:心静便是道,可见道不远人;世人不得意的地方,正是高人之得意洒脱的时候啊!参!参!

 

名利

 

       学道未成者,都是因为妄念不绝,所以障碍成道。妄念不绝是因为名利难忘。想要断绝妄念,必须先把名利照破才行。名被造物主所深忌,利为人情所必争。所以,名利杀人比戈矛更厉害。为什么?戈矛杀人,人知道躲。名利杀人,人人都乐于被杀还不知道后悔。

       古代有道的人,大多是假装狂放,是不想为人所知。现在的人,略微知道皮毛,就想告诉所有人。这是多么丑陋啊!不如把名利忘尽,暗暗潜修,道明德立,还不知道能不能入道啊。所以说:君子之所以有他人佩服的地方,正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利益这个东西,没有德行却使人亲附,异常冰冷却使人狂热,没有权力却把人驱使,非常无情却使人不忘。学道人见了会败坏德行,治国者见了会贪赃枉法。自古人心国法,多为利所害。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道,并非不知道,而是被利益冲昏头脑。犯法之赃,就好比饮鸩止渴的毒酒。窃取时唯恐偷的不多,败露时忧惧偷的太多。同样的一个东西,为何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利与害本来就是相依而生啊。倘若,见到利时,就想到利有害,想要安全的心就可以止住贪念。君子积德,德能在精神上有益身心,也能因人品给自己增加补益。所以,大德的人,位禄名寿,不求而自来;小人积财,财能有益于自己。也能害了自己。所以,财富多的人,忧患恐惧,想要舍去财富带来的危害却也不能。

       白鬓老人说:"名为造物主之所深忌。"固然说得好。"利之为物"后头说的几句,尤其说得透骨透髓。商人听了,也得赞同,更何况士大夫与学道之人呢?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