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经典《四郎探母》(佚名)

如果说,哪一出戏是京剧的经典代表,这出戏当非《四郎探母》莫属。
这出戏结构严谨,唱腔优美,而且源远流长,百余年来,屡演不衰。凡有重大活动纪念演出,几乎必有这出。这是一出西皮唱腔的戏,包括了西皮所有的版式;行当有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丑,除花脸外,几乎齐全。
据记载,老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擅长,曾于演出时唱了七十几个“我好比...”,等到误场的演员赶到。在“同光十三绝”图中有杨月楼的杨延辉,可证明为其拿手。杨月楼的老生是继承的奎派。现在我们听到的“弟兄们分别十五春”,一段原版,据说便是奎派遗韵。往后,便进入了“唱片时代”,后三鼎甲的谭鑫培,该剧有一张唱片传世。之后的老生,无不擅演此剧,前后四大须生中只高庆奎没留下该剧的唱片。
1933年,谭富英、雪艳琴等,拍了全剧的黑白电影,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1937年,管绍华、王玉蓉等灌制了全部《四郎探母》唱片,共计十六张三十二面,是为第一套全剧唱片。该剧最珍贵的3次录音分别是,1947年,上海合作演出,1950年,香港杨宝森等,1956年,北京合作演出。这3次录音中最闪光的部分各自为,麒麟童的出关,杨宝森的叫小番和见弟,尚小云的太后。
曾几何时,该剧被打入冷宫,在宝岛也一度被禁。随着时间推移,真正的艺术精品终不会被埋没。
这出戏其实就是一出人情戏,母子、夫妻、兄弟等的骨肉亲情,雁门关的两边都是杨延辉的亲人,他必须痛苦地作出选择,这便是哭堂时的一字一泪。
还看过一个版本的录像也值得一提,台湾顾正秋、哈元章、章遏云等。顾是正字辈的头牌青衣,49年后,大陆不得一见,坐宫的快板里还夹着花腔,妙到毫巅;哈的老生,古朴苍劲,想来更接近早先的老生,不似大陆老生那么“现代化”;章为“四大昆旦”,49年离开大陆,后为“宝岛程派的四大天王”之首。(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