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解析,《沙丘》电影的画面思考与摄影参考(下)
////
3
构图、光线、主角
聊了很“电影”的巨物,比较摄影的“色彩”,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一个更熟悉的摄影词汇——构图。


我想,这部分也对我们平常的拍摄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提到构图,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诸如三等分、黄金螺旋、对角线等等名词。在电影中,这几类构图法也确实有很多应用,比如我之前分析过的《占水师》,就基本严格遵循了这些非中心式的构图法。

但《沙丘》则有些不同,在多人场景中,画面通常会遵循三等分或黄金分割的构图,而在其他一些场景里,画面会让人物位于画面的正中央,或是画面左右基本对称。


为什么这样?构图弃疗?
当然不是。
第一阶
1
光的引导
如果把电影的一帧画面想象成摄影作品,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物照片来说,过于靠近中心会显得很呆板。那么《沙丘》为何要如此呢?
实际上,在《沙丘》的许多场景里,都有光线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当光线聚焦于主体身上,而背景没被照亮时,那么观众自然不会看向别处。




这种光线有时来自人造光源的照明,有时也来自地理条件形成的“峡谷”。


但无论哪种,当有光照亮人物或物体,绝对突出,那么将其放置在画面中央,反而是最简单有效的构图。
换句话说,此时不构图就是最好的构图。
顺便一提,当场景中有明显的光与影时,将主体放在被光照亮的地方是最佳的画面组成方案,就如同《沙丘》中的这个场景:

第二阶
2
线条的作用
在上面光线形成峡谷的例子里,其实就含有线条引导的意味。事实上,在《沙丘》中的线条引导还很多,并且通常都是来自于建筑的线条。
比如飞船降落时,建筑顶棚的线条,像四个箭头一般指向中央的建筑。

还有当海王邓肯·爱达荷在地下通道准备独战敌人时,建筑线条和光影线条同时指向了他,此时站在画面中央的他才会有 “一夫当关” 的悲壮感。


除了建筑线条,延伸向远方的脚印也可以成为引导线:

还有些时候,线条并不会直接起到指向作用,而是会形成包围主体的 “画框”。这又是一个摄影中常见的名词。


但必须要说的是,画框不是随便用的,要合理才行,并且画框里面的内容要有看点才好,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放进去就好看的。
第三阶
3
眼睛的位置
在人物特写的画面中,有一点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我们只看到了人物整体位于画面的中央,但忽略了人物最关键的眼睛的位置。
事实上,如果将眼睛作为画面中的主体,那么在这类照片中,眼睛的位置通常不会是在画面中心,而是偏离中心的。

这就是我觉得在聊到构图时需要更深考虑的,不是只看人的位置,而是要看眼神,因为画面中最吸引人的,最传神的无疑是眼睛。


就能看出人物眼部是在偏上方的
这一点,也是常规构图法不会告诉你的,因为构图法只会跟你说把主体放在哪,但不会说到底什么才是主体。
在我看来,对于人物特写的画面来说,头部,特别是眼睛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主体,从画面中独立出来进行位置安排。

而不是把整个人视作主体
了解了这一点,我想以后大家在拍人像时,或许就有更多的表现方式,而不会只拘泥于那几种构图法了。
////
4
划痕、混乱、质感
最后,我们来看看一部 “史诗感” 影片应该具备的东西:质感。
说到质感,其实它并非来自于材质本身。也就是说,不是金属材料就一定很有金属质感,不是非金属材料就一定没有好的质感。

皇帝光溜溜的“盔甲”毫无质感
质感除了受到材料影响,更取决于它表面的粗糙程度、对光线的反射情况等元素,并且,画面中物件的安排,同样可以体现一种 “广义上的质感”。
接下来我们同样分三层,像剥橘子一样来聊聊质感。
第一层
1
粗糙的表面
一个科幻故事,要想让观众信以为真并沉浸其中。在我看来,既需要让观众认为这世界是不同于身处的现实的,又要让观众觉得与现实非常相似,是活生生的。
没错,这是一对儿矛盾。
事实上,我觉得要作出与现实不同是相对容易的,但要想让观众觉得“幻想的真实”就难了。为此,有一种方式是很可行的,那就是在幻想的事物上,加上岁月、人工使用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让它显得粗糙一些,而不过分的精致。

从《沙丘》的剧照中,我们就能看出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所穿的战衣颇具质感,因为这套战衣并非光鲜亮丽,而是有一种岁月感。

保罗预见未来的画面中,自己战斗所穿的盔甲也很有质感,原因也在于盔甲上是有划痕的:


就连姐妹会测试保罗的哥姆刺上,都有细致的雕刻纹路。

正是这种不完美与必要的纹路,才让人感到真实而富有质感。因为现实中使用的东西,是不可能总光亮如新的。
在影片中,坠机后的扑翼机玻璃更凸显了这一点。

因为玻璃表面被沙石砸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划痕凹坑,破坏了玻璃原本光滑的质感,反而成就了影片情节更为真实的质感。
在其他场景中,有碎石的地面、不规则的地砖、斑驳的墙面,同样营造出真实的现场感,而不是影棚中廉价的人造感。



这样的场景,才会有代入感,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未来的真实故事。
第二层
2
故作混乱
当你把一切设计得过于规律,天衣无缝,那么也就会让它偏离现实。
就这一点来说,保罗房间里略显凌乱随意的摆放,和蒸馏衣上混乱复杂的设计,都反而加强了该场景和道具的真实感。


因为现实中人们生活的地方不可能总是井井有条(比如我的书桌就乱成一团),而实用性放在首位的物件,更不可能被制作得过于华丽。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影片里皇帝使团中(也许是)宇航工会的华丽服装,就因为非常精致,以至于让我感觉与现在所处世界里的宗教服装没有太大的差异。


换句话说,看起来像现代宗教人士套了个头盔,反而显得不那么科幻了。当然这或许与宇航工会的地位有关。
因此,适度的混乱,其实能增强画面的现实感。用一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摄影比喻来说,就是看起来更像“抓拍”,而不是“摆拍”。
第三层
3
另一种沙漠
影片名字叫做《沙丘》,自然沙漠是全片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此而言,维伦纽瓦打造的这座沙丘星球实在名副其实,并且极富美感。

在色调上,沙丘没有老法师艳俗的过饱和色彩。
在光影上,沙丘间的阴影恰到好处,刚好体现了其柔美的曲线和立体感。

而在事件上,日出日落、月亮升起、风暴来袭、沙虫隐现……这些动,反而衬托出沙丘世界的静,以及那平静之下所蕴含的力量。





这种美感令人沉醉,很多时候甚至忘却了沙丘星球的残酷,和保罗命运的残酷。
而这正是《沙丘》,和沙丘星球厄拉基斯 Arrakis 所体现的独特魅力。

这种魅力,已经超出了沙漠本身所体现的质感,而是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吧。
好了,关于《沙丘》,我想说的目前就是这些了吧。拖了很久,准备很多,写得也挺累,文章中的分析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总之,希望通过我对于《沙丘》的画面分析,能让你有所启发,对摄影、对画面、对美感至少可以多一些思考吧。

感谢打造《沙丘》电影的所有人,感谢之前所有写过有关《沙丘》电影影评和解析的所有媒体人,感谢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
我们都有天选之人的特质,只看自己是否有所发现,有所行动了。

对了,这部《沙丘》还只是 PART ONE ,期待 PART TWO 上映的那天。
保罗的旅程还未结束,我们的,也是。
手机摄影讨论群请加个人微信号
cameranote5
暗号:一点讨论群
会有专人引导入群
读书知美
我的《手机摄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