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字解析,《沙丘》电影的画面思考与摄影参考(上)


好吧,我承认是我鸽了这么久……不过你们想想 iPhone 13 Pro 的评测我现在还没动笔呢,是不是就觉得沙丘这个其实也还好……
但就算已经晚了没人会看,我还是想写一下自己对于《沙丘 PART ONE》(指 2021 年的维伦纽瓦版,以下简称《沙丘》)的画面感受。
反复观看这部影片,截取了超过 180 幅图片后,我确定了之前的预感:每看一次,就能多感受到、多学到一些东西。

那么接下来如果你不嫌弃,就和我一起从 “巨物、色彩、构图、质感” 这四大方面 12 个小节聊起,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沙丘世界。
阅前提示 1
本文含有轻微剧透,但会尽量不涉及主线剧情,个人认为基本不影响观影体验。
阅前提示 2
《沙丘》去影院的观影效果最好,希望大家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多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和其他好的电影。
////
1
关于 “巨物” 的第二解读
谈到《沙丘》的画面,我看到很多分析都提到了 BDO ,即“巨大沉默物体”,或者换个通俗的说法是“巨物恐惧”。
关于 BDO 在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分析讨论了,别人说过的我会尽量避开。我更想说的是基于摄影的,结合巨物所在的场景,分析其视觉感受和含义。

因为在《沙丘》中,巨物营造的不只有恐惧感,还有更多的视觉意义。就像谁都知道盐是咸的,但作为调料,盐可以促进其他很多种味道。
如果再延伸一点,《沙丘》中不只巨大物体很多,巨大的场景也很多。而通过对这些场景的分析,其实我们更可以看出为何影片要这样设计安排。

也就是说,真正该注意的不是巨物本身,而是为什么要用巨物这种方式去呈现,它对影片、对画面、对主题有何帮助。
这对于我们在摄影时安排主体的位置和比例是有参考意义的。
“开胃菜”
1
视觉修辞
在巨物面前,人总是显得很渺小,这是显而易见的。在沙丘中,这种大小的展现不是简单的一次对比,而是如文学修辞手法那样连续多次的“排比”与“递进”。
星球外,是宇航工会土笋冻一样的远航机(Heighliner),它和星球相比并不算大。

然后画面一转,从远航机中飞出一串小点——真就很小点……那就是男主保罗所在的厄崔迪家族(House Atreides)的全部飞船了。

(点开后也要放大才能看到……)
此时观众估计会想 “呃,还大家族呢不够排面啊……”
但当这些小点点降落到地面,你才会发现原来它们与普通人类相比,也算得上庞然巨物了。


尺度上算是“航母”级了吧
这一连串镜头语言的运用,非常自然,将空间尺度这一科幻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得十分透彻。
这种大小的 “排比” 和 “递进” 在影片前半段中反复出现。



而如果稍加引申,其实这种巨物对比所传递出的是一种 “强弱关系”:
厄崔迪家族迎接皇帝的使臣,整队士兵在使臣的飞船面前显得如蝼蚁一般。影射出这一崛起的名门虽然颇为强大,但比他们更强大的势力还有很多,之后发生的事情就不那么意外了。
进阶
2
氛围与悬念



这并不是为了说明 “看我们是大片哦,场景多宏大~”。
这样处理的目的,我认为是让观看者感到人物处于一种 “命运” 之中的感觉,或者带有过度解读地说,是加强了人物在故事中的 “宿命感” 和 “无力感”。
“无论主角做什么,始终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沿着既定方向前进”。这是我在回味这些场景时所感受到的含义。

在影片后半段,令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中,空间尺度上的庞大感还产生了奇妙的时间连带反应。
在某个情节中,保罗和母亲从地下逃出,奔向远方的一加扑翼机。

如果是一般动作片,恐怕会是略带晃动感的更近景的跟随镜头。
但在这里,《沙丘》的手法是人物跑出地面后,直接切到稳如泰山的大场景,让奔跑中的人物显得异常渺小,距离更加遥远。

还有空间
我数了下,这段奔跑大约有 3 秒钟,但在第一次观看时,这段路让我觉得像是跑了有至少 6~7 秒。
时间被拉长了,是因为脑海里不时传来:“快点跑啊!怎么这么远?他俩可别被后面的人追上!”的想法。

漆黑的未知感也加强了悬念
事后想想,这种借助大场景展现出的悬念,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很少见到。
造成这种感官刺激的原因,除了影片情节本身外,场景的巨大和人物的渺小带来的对比,也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

却无法改变什么的凯恩斯博士

(右下角那个小人)

面对巨大的沙虫,人是渺小无力的,而身处巨大场景中的人物也是如此。
这就是镜头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不需要一句台词。
延展
3
黑暗 + 巨物
我不想说 “1+1>2” 这种俗套的比喻,但我似乎也想不到更好的说法了。在《沙丘》中,当巨大物体与黑暗相叠加,产生的意境的确要更为强大。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吐槽说《沙丘》太黑,要看 2D 版,千万别看 3D 版(因为 3D 版亮度会更低)。比如保罗逃亡时面对沙虫的场景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昏暗的画面几乎看不到什么细节。

以当时人物所面对的黑暗前景来说,其实非常合适,如果将画面强行提亮,反而会显得出戏。

但意境也没了,看故事变成了看特效。
此外,哈克南家族轰炸厄崔迪时,掠过爆炸火光的巨大飞船,也是因为其黑暗而显得更加巨大。


这不是那种看到僵尸或面对枪口的直接的可怕,而是会引发内心畏惧感的深层次恐惧。
因为黑,赋予了巨物更加神秘莫测的外衣,让巨大的物体显得更大,更加非人力所能左右。
////
2
色彩、明暗、模模糊糊
聊完了人们关注《沙丘》普遍会关注到的巨物,可能你会觉得这电影咋这么阴暗?其实,在《沙丘》中也有一些非常唯美而浪漫的画面。
比如,片头和片尾《沙丘》的英文标题 DUNE 出现时,画面都用虚焦下明快的色块和光晕作为画面的主体,让这个略带悲剧感的史诗故事不至于太过沉闷。


有趣的是,片头文字在出现 DUNE 后,进行了一次变色,从炽烈的橙色转化为更中性的青绿和樱粉,然后 PART ONE 的字样才出现。

从纯色到双色拼接(偏冷的青绿色比例更多),从温暖到冷却,过度解读的话,这种色彩的变化或许也与影片的内容有一点点关联吧(后文会具体讲到)。
一重奏
1
梦的色彩
纵观整部《沙丘 PART ONE》,对保罗梦境和吸入香料后产生的幻想的描写非常之多。这种梦境的刻画除了类似电影中常见的模糊处理外,在色彩上也与现实有极大的不同。


简言之,梦境中的色彩更加饱和,无论天空还是沙漠,橙色的使用都要更多、更厚重。


而现实中的色彩,则通常以偏蓝的冷色调或没有倾向的中性色为主。



有趣的是,梦境中首次出现的弗里曼人即笼罩在樱粉色的光辉下,而影片后半段保罗母子被拘捕时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


这两种颜色与标题画面的色彩呼应,是否可以理解为《沙丘 PART ONE》的主题是逃亡,即保罗从家族争斗中逃离至弗里曼人那里呢?

色彩所包含的信息,真的很有趣。
更有趣的是,随着影片推进,保罗吸入香料增多,他的预知能力增强,他梦中或者说预见中的画面色彩、光晕渐渐消失,这种幻境开始变得与现实场景几无二致。


这种色调的变化,巧妙的叠加上了剧情的变化,让角色的转变有了更多依托,不至于突兀。
二重奏
2
克制与释放
色彩对于情绪的影响,在《沙丘》中比比皆是。比如除了沙丘星球厄拉基斯(Arrakis)外,另外三颗星球的出场色调即划分成了两类。
保罗所在的,也就是厄崔迪家族母星卡拉丹出现时,是天空中日出时分温柔的暖调说明这是温暖的家(云层中的闪电暗示阴谋来袭)。

而作为反派登场的哈克南家族和帝国军队所在星球的登场画面,则要冰冷诡异得多。


可以说仅从色调上我们就能明确区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反派。
但这只是比较浅显的运用,并不算新奇。我比较在意的,实际上是整部《沙丘》中,对于颜色的使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克制的。

比如大海并不是那么的湛蓝,沙漠中的天空也不是我们在摄影作品中常见的晴空大蓝天。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沙丘星球全天沙尘暴,根本看不到太阳……但有些场景没有风暴时也是如此。
事实上,你可以说多数时间里,很多场景下,色彩只起到最低限度的暗示作用,甚至不起任何作用。影片处于一种 “故意被降低饱和度” 和 “故意抑制色彩刺激” 的状态里。

这种克制的色彩,很高级,个人认为比通篇大红大绿的电影要舒服很多(我没有针对谁啊……有些色彩很丰富且搭配很和谐的电影也是很好的……)。
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种长时间的克制,才让需要情节冲突与高潮来临时,色彩的迸发异常突显。而这种变化是与剧情的起伏节奏一致的。
比如这版《沙丘》我觉得最具特色的护盾描写,一片低饱和中,红色与蓝色碰撞,红色代表死亡,蓝色也只是暂时安全:




色彩的加入让冷冰冰的科技,和残酷的近身格斗变得诗意而浪漫。
还有那冲天而起的战火:

追杀扑翼机时的一束蓝色死光:

受困沙漠时,帐篷里如血液般流动的红色循环水:

可以说,当影片情节需要色彩来点亮和烘托时,色彩的力量就会被不留余地的释放出来。
张弛有度,是我分析《沙丘》色彩表现时的最大感受。
三重奏
3
朦胧、诗意与浪漫
在摄影中,我们一般都会要求画面要清晰。或者说,在达到一定水准之前,千万别瞎尝试脱焦之类的画面。
但《沙丘》显然是在这水准之上的,影片中为了烘托气氛,让残酷的故事不那么残忍,有许多堪称唯美的虚化画面。

只有极为朦胧的轮廓
比如一开始保罗的梦境,梦里的契尼完全看不出具体长什么模样,后来随着情节发展才渐渐明朗。
而保罗第一次接触到沙丘星球上香料的场景,更虚得极其唯美。

空气中的香料颗粒迷住了少年
影片的主角无疑是少年保罗,但在此刻,焦点并不在他的面部,而是空中漂浮的“香料颗粒”。
前景里闪烁的香料,背景中模糊的保罗,保罗是被动的,香料才是主导者。
保罗伸手从沙中捞起掺着香料的沙子的画面也是如此,画面由虚到实,虚的时候反而更美,实了后反而少了香料应有的那种神秘感。

而科幻,不正应该保留一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神秘吗?
就拿可说是整个《沙丘》中最关键要素的“香料”,也很少见写实的描写,而是在许多场景里,以虚化光斑漂浮在空气中的形式出现。让人觉得躲避不开,又很美。这种诗意的表现形式,为全片的视觉加分不少,也让一部科幻电影多了很多浪漫气息。


还有一些场景里,画面并非 “没对上焦” 导致模糊,而是刻意设计了雾气、沙尘或热空气来模糊细节。
比如 Bene Gesserit 姐妹会成员离去时,雨中巨大的飞船完全看不到轮廓,只有闪烁的推进器(姑且算是吧)。


比起宇航工会和各大家族,姐妹会无疑更加神秘。那么,用雾来掩饰其飞船细节,这种氛围拿捏无疑更为细致准确。何况此前已经有太多的具象的飞船展现,此时不妨留一些想象空间给观众才好。
飞船离去后,留在黑暗中对峙的保罗母子,更是巧妙利用了雾气,彼此都看不清楚。


这种画面氛围,与此刻情节上保罗对母亲的怀疑不解,杰西卡对保罗的矛盾心理都形成了绝佳的呼应。
再举一个例子,在野兽拉班将厄崔迪家族的俘虏逐一斩杀的场景里,焦点既没有落在前景的火光上,也没有落在背景的拉班身上。

我们不妨自问,此刻我们需要看清拉班在做什么吗?
不必,不用看清也知道他在杀人,他的凶残。
我们需要看清燃烧的火焰吗?
也不必,因为跳动的火苗已经很好说明了基地正在燃烧。
此刻,我们可以自然联想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太过清晰,反而会过于血腥而显得画蛇添足。
记得以前看知名影评人大聪看电影的点评时,有提到好的影片通常不会仅仅靠台词来说剧情,而是会通过画面和镜头语言来 “演绎剧情” 。在《沙丘》中,我想这种演绎就做得恰到好处,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