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跟师李灿东教授门诊简记(五则)

跟诊简记(一)
在我看来,跟诊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的遗漏缺失和与病人交流的点点滴滴。看着病人们在老师的治疗下一点点康复、健康,看着他们紧锁的眉头一点点舒展,我从中体味到助人之乐、为医之乐!
今天,一位感冒病人前来就诊,站在一旁的师姐听到病人说自己感冒后,下意识地递给老师口罩,但当时老师并没有接。之后在门诊结束,他给我们做总结时提了一句:“不要让病人觉得你在防范他,如有需要,当在之前准备好,不要刻意为之。”
我的门诊老师就是如此,他常常在一些行医细节中启发我们、引导我们。在门诊结束,他总结说处方用药切不可统以“抵抗”思想,他分析到内经中“于上者因而越之,于下者引而竭之……”中医不同西医的还原思维,强调给邪气留有出路而不闭门留寇。“中药不抗癌,但可以改变癌变的内环境”,这是他处方的一贯思路。“可靠的四诊信息以及准确的诊断”,这是他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基本要求。今天他重申辨识病机的重要意义:正邪胜负导致虚实之变,阴阳兴衰导致寒热之差,除此,仍有气机升降出去的顺逆存废,以在表之症候推测在里之证因,由之可定理法方药。
从师路,铭师心。跟诊,学的不仅是路数,更是心术。

跟诊简记(二)
又是每周最期待的周日,早早地乘坐公交来到国医堂。遇到熟悉的病患、微笑、问候和写病历,这些生活细节开启了我这个普通医学生最美的清晨。
在四诊之余,向患者传授一些保养身心的知识并告诉他们一些医学生活常识已然成为我的习惯。我时常反思老师说过的话:“药物只能起到辅助治疗,最重要的是病人自身。”确实,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此番遇到一位多动患儿,她最主要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发散、语言重复和坐卧不宁,但是她很乖,嘴里一直念叨着老师和家长教给她的话,我的老师给她用了礞石滚痰丸加减。在写完病历之后,我交代她的外婆,要引导她的思维,不要过于发散性地和她交流,要常问她“为什么”,交流时尽量集中在一个话题。她多动多半是由于体质太热需要发散热量,而思维不清则是痰阻清窍,但是过度运动会适得其反,因此我建议她外婆要带她散步,让她习惯慢下来生活。我不知道我的建议是否完全正确,但是我相信所有爱的投注终归有好的回报!
今天,老师接诊了一位“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流涎、肢软和便血是他最主要的症状,他没有微笑,打工的父亲放弃工作陪他训练,但是效果不明显。我不敢想象他的世界,作为健康的我们实在太幸福!老师处方之余说了很多鼓励他的话,尽管他低着头不停擦口水,但眼里闪烁着泪花,走出诊室的时候,我看见他的腰吃力地挺直了,并一个人小步慢慢地离开了,他的父亲在一旁笑了。对于现代人,我们常常去健身,却忽视了健心。在做总结的时候老师说到了“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道理,人的意志消沉,会降低中气,影响脾气上升!
在之后一个案例,老师又联系了陆仲安治疗胡适肾功能衰竭时使用黄芪的经验,并向我们传达了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以及对症处理相结合的重要性,随后他又谈到炙黄芪和生黄芪的鉴别使用。就一个病历他可以纵横贯通,我想这就是他处方时能左右逢源的原因吧!
在门诊结束后他提到医学的极限性和疾病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人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我觉得跟他的门诊学到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人文观念;不仅是术,更是道!
今天在回去学校的路上悟出一个道理:为什么现代四诊设备不能代替传统中医?那是由于那些脉诊仪和舌诊设备看到的是象,但会不到神!中医强调“以神会神”,我想这也是医者不能自医的原因,因为自己很难会到自己的神,一旦想去观察自己已经是刻意的了,而人的神气是在不经意间流露最真。这时我又想起老师告诫我们在问诊中要给病人自然舒适的环境,不诱问、不套问、更不要逼问。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却是作为一名医生必备的。
尽管每次跟诊完回家是满身倦意,但是满载而归的心情就像是农民望着沉甸甸的麦穗,希望自己能保持学习的心态,毕竟医道漫漫,愿我能上下求索而不自满自限!

跟诊简记(三)
细水长流,不求一次跟诊就能学到很多,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都是值得欣喜的事情。
每次,老师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坐诊又延后两小时下班,为的是能多看几位病人,多教我们一点知识。而我,七点钟从学校出发,经一个小时到国医堂时老师已经会诊许多病人了。
病人们常说老师的性格很平和,很容易让人亲近,而老师只是淡然一笑。从老师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中医的职业特点:不温不燥、待人以和。
对于我而言,或许每次能把一份份病历写完整、尽量节省老师问诊的时间,就是我唯一能帮到他的事。可在今天的病历书写中我又大意地犯了一个错:
一位八岁的男孩本来想被带来调理脾胃,哪知在途中发热38.5°,也许是太久没有接触表证的病患,竟然忽略了是否“恶寒”的症状!反倒是写了一些鉴别里证的症状。但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只是皱了一下眉头。事后他向我们坦言了他治疗发热的经验,就是活用蒿芩清胆汤,若表热盛者可加羌活、柴胡之属。而在之后治疗血栓静脉炎致腿脚水肿的病人时他又谈及到四妙勇安汤的妙用,并且强调鉴别单脚水肿与双脚水肿的重要性。
今天在接诊一位西医诊断抽动症的孩子时老师奉劝他的家长:不要带孩子到处求医,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断的心理暗示。孩子要“粗”养,这是他一贯的观念,现代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因此常常是被照顾得面面俱到、体贴入微。但是我们可能忘记了要给孩子自己飞翔的天空,不然他们闲置的翅膀最终只会退化成为他们行走的负担。
每次返校都带着一些问号,我想这些问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成为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在学习中医的旅途中,我愿做一个拾荒者,那些在旁人看来没用的杂草在我眼中都将是有用的良药,而那些曾被时代丢弃的“垃圾”,可能只是放错位置的“宝贝”!

跟诊简记(四)
中医如海,我唯取一瓢饮。
——题记
随着跟诊经验的不断丰富,渐渐体悟到老师处方辨证时的一些思路,就以脉为例:多数弦数之脉常以柴芩相配,而若脉弦缓或弦细为主则以柴芍相平,但脉弦滑(数),则以温胆之属相和……这体现着方证辨证的主要思想,对于临床短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此番跟诊又有许多新的体会:我发现人的体质和性格真是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而这不正是人体形体气血与神的关系吗!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的需求和生活的压力让许多女性朋友变成了现代所谓的“女汉子”,各种内分泌紊乱疾病如“甲亢”、“多囊”等等病症应运而生并成递增之势。从生物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恰是行为影响了生理,进而改变性格,而后又逆向倒施形成恶性循环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性格,更是我们的身体。而今天看到的那位甲亢病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太急躁、语速太快,并且是无意识的情况下。其实,快速的语言和动作是不断地强化人体机能的兴奋从而加重病情。很多不经意的生活小细节都不容忽视,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正是这个道理!
每次听完老师的门诊小结总感觉自己境界太低,所学内容太狭隘。确实,医技可了,医道难明。中医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生和人类哲学,它关注到的是一个人纵向一生以及全人类乃至全宇宙横向整体平衡的自然法。它真正是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体恤生灵,真佩服古人能在千百年前就能站在如此高度俯瞰世界!
我期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能帮助人们慢下他们急促的脚步,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我期待,现代的人们不要总是拿着所谓的“科学”笔杆对中医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指指点点。我期待,当人们谈到“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时不要以迷信的眼光来看待,中医世界里更看重的是正邪双方,而不仅仅是鬼神。所谓“亢为害,承乃制”,中医的圆融思维和转化思想是中医巨大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中医不能被现代机械设备和高科技西医所取代的原因之一。

跟诊简记(五)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什么事情想不通或想不开,那么他只要去两个地方他就能想明白了,一个地方是火葬场,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医院。
看到了那么多生离死别,看到那么多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相比之下,我们平时所承受的那一点点小小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把生活的苦难比作是一把把盐,那么我们的胸怀就像是盛着水的容器,盐水的味道是苦是涩或是淡,取决于我们心胸的大小。
这些是今早在公交车上闪过于我的脑中的灵感,对于现代人而言,身心交病的人还少吗?有时我们并不是被疾病本身所打败,而是被疾病所带来的恐惧和负面的心理击垮。毛主席曾经说过: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而对于疾病——健康的敌人,我们更应如此。
今天在临床上看到了一位病人,可以说她浑身都是毛病: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甲状腺肿大和周身酸痛……她说自己被疾病折磨得非常疲惫,身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好的,心情因此变得非常的抑郁,没有办法去上班,也失去了正常的社交活动。
我在帮她写病历的时候,替她分析道:虽然您的病非常的多,但是这些病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情志的不畅和气机的郁滞。您通过手术把您的囊肿和增生物切除掉,但下次疾病又会变本加厉的还给您,这其实是无谓的斗争。其实疾病是有选择性的,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病,有的人会得而有的人却不会得,推其原因,这无外乎是因为我们的内环境不同,我们要改变适合疾病生活的身体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的健康。
很多时候病人有虚的现象,但是并不一定就是虚的证,我们要透过疾病的表象,看到病机之所在,这是真正的关键。而在处方用药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每味药以及药物之间的组合与它的病机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中医会更加的生动有趣,我们会发现,中医并不仅仅只是背诵经文,它也有很多理性的推理和思考。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