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9辑 混血儿刘媚的轶闻
南汇县文史资料选辑 第9辑 混血儿刘媚的轶闻 作者:夏炎光 刘媚是下沙刘式训和法籍女郎古多罗的混血女儿。自幼聪慧灵秀,清逸大方,深为父母钟爱。童年乡居时,束装全为欧化,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洋娃娃”,每与父执,乡邻嬉游时,其性情温和,深有教养,人们无不乐与逗趣,咸以“外国妹妹"称之。我家还存有刘媚在少女时的照片一帧,视之确是“雍容华贵,楚楚动人"。 刘媚的父亲刘式训,幼名蓉生,在上海外国语言文学学馆(简称广方言馆)就读时与法籍女教师古多罗相恋而结为夫妇,在封建时代中法联姻者少见,时下沙一带闻之而轰动一时,刘式训后于外务部任职。曾任驻俄法、日、葡等国参赞,公使等职,后又任外交次老多年。刘之所以如此飞黄腾达。除了机遇和本人的才干外,同时也与法国夫人的善于交际、襄夫有术有关。 1896年,刘媚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刘式训在驻俄使馆参赞任内),幼时大半都随父母辗转多国,长大后,才貌双全,风采不凡,欲求爱、联姻者甚众。时母亲古多罗染病不起,刘媚侍奉不怠,垂危时对女儿谆谆嘱咐:“对婚事必须慎之又慎”,並说“我与你父亲结婚事,你父一再说:‘孑然一身,别无家累’,安知婚后了解到你父早有妻室陈氏,并已在儿子瑞人(现住苏州)。今后对终身大事一定要认真对待……”所以母亲死后,刘媚长久不谈婚事,对所有求婚者都却而拒之。 1923年,刘式训卸任归家,于1929年病逝于下沙西街家中,享年61岁。 刘媚自父母故后,只身定居沪上,经亲友再三劝说,促其早日解决婚姻问题(时刘媚已34岁),经反复思考,决定实行登报征婚。这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尚属大胆创举,当时的征婚条件:对方须大学毕业文化水平;能操英、法二国外语;婚后,男方生活、工作由女方负担或协商解决;愿意应征者约期面谈。结果,前来应征者有十多人,经过一一面试,居然全部不及格。后来,北京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能文善书,自命不凡,慕名南下,央人作伐。经了解,袁二少爷原是位瘾君子(雅片鬼),于是刘媚推说:“如此贵公子,不敢高攀”,而□词谢绝,从此决心独身不嫁,赋闲归家。 回家后,抗战前,父执施肇基之介绍,至上海万国储蓄会(经营银行业务)任打字。该会系外商经营,规模较大,待遇颇丰,刘媚一直在此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后,该会停止营业,人员遣散,从此刘媚仍独身安度晚年,逝世后,留下遗嘱:将在沪所有积蓄及房产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以表对党和国家的一片忠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