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博参考书重点分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第一部分:初试招生目录

考博参考书推荐: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李彬 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胡正荣、周亭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媒体前沿: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 胡正荣、周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效果——起源、发展与应用》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影视政策创新研究》 李继东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学》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E·M·罗杰斯
《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袁军、哈艳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传播政治经济学》 文森·莫斯可 著 胡正荣 译 华夏出版社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 巴兰、戴维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西新闻比较论纲》 童兵 新华出版社
《新闻媒介通论》 袁军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段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大众媒介与社会》 库兰 华夏出版社
《电视收视率解析》 刘燕南 北京广播学院
《受众分析》 刘燕南等译 中国广播电视
《电视传播研究方法》 刘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 凌昊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媒介经营管理》 凌昊莹 复旦大学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刘利群 中国传媒大学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荷)祖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 (美)朱丽亚•T.伍德 暨南大学出版社
《全球传播的起源》 [法]阿芒·马特拉 清华大学出版社
《媒介学引论》 [法]雷吉斯·德布雷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的观念》 陈卫星 人民出版社
《政治的常识》 [英]海伍德编,李智译 中国人民大学
《媒介素养教育论》 袁军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媒介素养概论》 张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劲》 张艳秋 人民出版社
《受众分析》 丹尼斯·麦奎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众媒介与社会》 詹姆斯·库兰 华夏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 华夏出版社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柯惠新等 北京广播学院
《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 刘京林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刘京林等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心理学概论》(第五版) 刘京林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心理学》 余小梅 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传播法教程》 魏永征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笔记资料:
第一章 国际传播学概述
第一节、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国际传播学在传播学中的地位
国际传播学处于什么位置呢?
国际传播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那一部分传播现象与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的。
第一,国际传播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本书采用后一种界定,即将研究重点放在以大众传媒为传播手段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方面,而对人际传播部分将不作探讨。采用狭义界定的原因是:首先,以人际传播方式进行的跨国交流活动涉及面十分广泛,举凡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谈判与协商活动、人员出境留学、移民、旅游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将平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