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避免“三个误区”,把握好“六种关系”,才能培养优秀学生

2021-12-09 10:38 作者:播优私塾秦老师  | 我要投稿

第一,避免陷入揠苗助长化的误区。

有人认为花费的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肆意挤占学生周末和假期的休息时间进行补课;有人认为作业做得越多,知识掌握越牢,学习成绩越好,热衷于学生“刷题”,大搞题海战术。

一个流行的解释就是揠苗助长化的“内卷”。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由学习科学和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的,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相信教育科学,学会做时间的朋友,以平常心态,静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我们要把握好的第一个关系:就是把握好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郑州市连续7年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在各年级均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当学习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即进入疲劳期,继续增加则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我们常说,“会玩的学生才会学习”,平实话语中蕴藏着教育的艺术与智慧。事实证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向上向善、积极乐观、坚毅持久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们作为班主任,要科学把握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保持适度水平,做到既能提升学习成绩也不过度增加学生负担。

要把握好的第二个关系:就是把握好作业量与知识掌握的关系。我曾让一位化学老师在他教的三个班级中进行试验,通过抽样分析发现,并不是作业布置的越多、班级的成绩就越好,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要求,精准设计和布置作业才更有效。因此,作业的数量与知识掌握并没有线性关系,盲目增加作业量,达不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从作业这个“小切口”入手,做减负增效的大文章,杜绝和防止超纲拔高、机械刷题、过度重复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尝试,使作业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作业活起来。

第二,避免陷入目标短期化的误区。

不少人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成绩,把成绩好等同于一切都好,教育目标短期化特点极为突出。追求成绩的短期回报而忽视素养的长期培育的目标导向,必然会导致学生除了成绩以外,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创新实践、持续发展等方面出现问题。

我们要把握好的第三个关系:就是把握好学习成绩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知识、分数、升学率只是教育的局部,不是教育的全部。中小学阶段的好成绩与进入社会的工作业绩不能画等号,纸笔考试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知识复现能力、运算能力和解题技巧,难以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当前,一些学生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象比较突出。学习成绩好、忽视体育锻炼的有之,“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学习成绩好、以自我为中心的有之,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同理心,遇事不会换位思考,最终因为没有公德而被这个社会淘汰;学习成绩好、成为“书呆子”的有之,应试能力有余,实践动手能力短缺,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缺乏,与社会格格不入,不仅没有成为大师大家,甚至都没有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异,还都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我们更要“先成人再成才”。

要把握好的第四个关系:就是把握好学习成绩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有人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把那些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或者对成绩提升没有直接帮助的事,都认为是“闲事”,最好都不要沾惹。实际上,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那就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实践活动来检验真理,让书本上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会更加深刻,反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课外活动在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提供发展平台,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与郑州市合作进行的义务教育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学生的阅读量越大、涉及面越广,高水平认知能力越强。每天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我们要在班级中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选书、读书、藏书中与书籍交朋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开卷有益”。

第三,避免陷入成人立场化的误区。

长期以来,“提前抢跑”“剧场效应”下的教育“内卷”现象,放大了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成年人迫不及待的选择往往替代了孩子的选择。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成人代替选择的越多,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就越差,也越难融入新的环境,进而阻碍成长和发展。

童年成长会给整个人生涂上底色,成长叛逆期的意愿是否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性格和格局。作为教育者,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接受并鼓励那些不同于我们的想法,这是教育带给我们的多彩世界,这也是孩子生命绽放的无限可能。

我们要把握好的第五个关系:就是把握好共同素养与个性差异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慧,有人语言表达能力出众,有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人有运动天赋,有人音乐智力超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顺应学生兴趣和天赋,才能真正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人才。如果我们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拿一个学生的短板去比其他学生的长板,往往会比掉了学生的自信和斗志,也忽视了学生自身独特的优势。

教育原本就是为了人尽其才,而不是塑造整齐划一的“千人一面”。好的教育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应当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不断探讨在核心素养框架指导下,以学生差异特点为导向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表达、学情诊断、个性化评价等方向和路径;要不断引导广大家长从差异性理解孩子的独特性,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看见自己的天赋,懂得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然后真正做自己、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要把握好的第六个关系:就是把握好规范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规范管理、严格管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内容。然而,教育的目的是生命、生活、生长,只靠规范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于其自身,谁也无法替代。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老师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长远发展的家长都注重呵护、引导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果教育者看不到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自主性,就会“包办”“代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变相地剥夺他们发展的空间和能力。我们要把成长的权利和机会还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与他们共同成长,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言行、调整相处方式、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期许与自信,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选择中激发内驱力,磨炼意志力,培养自制力。

领跑抢跑、剧场效应,使得老师、家长负担与日俱增,苦不堪言,大家都被捆绑在永不休止的战车上。避免教育的误区,剔除短视而功利的教育,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不会盲目以机械刷题、以重复作业、以超前拔高去强化孩子的应试技巧,就不会在孩子所有的业余时间让其奔波于各种培训班里。

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把减出来的时间用于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让教育回归本该有的常态,恢复教育本该有的模样,让孩子拥有童年的本真与幸福,释放天性和纯良,让每个孩子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小王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搜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希望每位班主任都能激发每一个孩子身上巨大的“原子能”,让他们能够向上、向善、向美,能够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成为有家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视角盲点、行为盲点,都需要别人点拨。教育变革是足以温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并值得我们倾心付出。

避免“三个误区”,把握好“六种关系”,才能培养优秀学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