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刀与倭刀的那些事——浅谈倭刀、明长刀、明单刀与苗刀的关系

2023-07-14 16:17 作者:西南季风  | 我要投稿

        要说明刀与倭刀,自然不得不提一下倭寇,倭寇(わこう),是指13至1 6世纪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东南亚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外,还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旧称日本为倭国、倭奴国,故称倭寇。

《坤舆万国全图》局部-利玛窦、李之藻绘,日本新井白石临摹版
明代倭寇侵扰图
明代倭寇

        尽管东亚史学界对倭寇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多数学者认为来自日本对马、壹岐和九州沿海地区。嘉靖时对“倭寇”的官方说法:日本人占十分之三,中国人占十分之七(《嘉靖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由此可见,嘉靖年的倭寇成分十分复杂,除了货真价实的倭人,还有不少做走私贸易的商贾。

        明代中后期随着朝廷日趋腐败,官僚豪绅以及士族大门对下层的压榨日趋严重,军事力量也逐渐衰败,东南军备废弛,军户逃亡,卫所形同虚设,加之缺员严重,兵士久不训练,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二年(1523年)爆发了争贡之役(又称宁波之乱),日本两个朝贡团:谦道宗设和鸳冈瑞佐、宋素卿(海商),因争贡(贸易)风波发生冲突,谦道宗设等300余人杀死鸳冈瑞佐,纵火焚毁嘉宾堂,仍不泄恨,为追杀宋素卿一度迫近绍兴城下,后折回宁波,沿途烧杀抢掠。掳走指挥袁班、百户刘思,杀死百户胡源。自绍兴行走二百多里到宁波后,又抢掠宁波市区,夺船逃海,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率大军追赶,战死。

        此役,明朝折损五名战将,兵士及宁绍两地平民死伤极大,“浙中大震”“两夷仇杀,毒流廛市”。属于伤害很大,侮辱性也更强的恶性事件,朝廷震怒,要求严办,后来谦道宗设等在逃回日本途中遇到大风浪,其中一条船刮到朝鲜海域,朝军擒获其成员林望、古多罗等三十三人,朝鲜国王李怿将这些人移交给明朝,这些人后与宋素卿公堂对质,这才弄清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日本芳洲文库《嘉靖公牍集》

       此后沿海治安又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海外贸易,但同时也断绝许多自古以来从事海外贸易产业人员的生计,致使倭乱不减反增,以上种种进一步便利了倭寇的侵略活动。倭刀便是嘉靖年间一次又一次倭乱背景下的产物。

太刀—三日月宗近(刃长80cm)

       倭刀一词一开始如字面意思,即“日本刀”,明军与倭寇的作战缴获了部分倭刀,但并不能使这种武器发挥作用,明·何良臣《阵纪》:军中诸技,惟刀剑法少传。若能滚入,使长短兵不及遮拦,便为熟矣。如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可知耳。

现代大太刀(全长170cm)

        明初承接元制,明军刀兵惯用标配为刀牌兵,即腰刀+藤牌(盾牌)的组合,临阵实战则组合以鸟铳、弓弩、狼宪、长枪、镗钯、叉等其他兵种,明中后期刀牌兵制式武器演变为: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标枪三枝。藤牌大小要遮蔽周身是为防御,腰刀较短为近身单手搏杀武器,标枪为投掷武器,对付敌方长兵器使用。临敌,刀牌兵列在军阵最前及侧翼,身后则以长兵为主,各兵种间互为藩卫,使之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牌要遮得周身,只是低头进前。如遇马贼,则斫马脚,步贼,只斫人脚。若遇长枪对戳,不慌忙,不先动,枪一戳即随枪而进,枪头缩又止,步步防枪,不必防人。牌向枪遮,刀向人斫,乃为得法。”(《兵录》明·何汝宾著)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明·戚继光著


      《纪效新书·腰刀制》: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柄长三寸。

      《纪效新书·腰刀解》: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挫横出芒,两下有肩,砍入不深,刃芒一秃,几为顽铁矣,此当辨之。刀要与手相轻,柄要短,形要弯,庶宛转牌下,不为所碍,盖就牌势也。无牌刀短不可入阵,惟马上可用之。

《兵录》记载明军陆兵主要构成,明·何汝宾著

《兵录》记载明军长牌、藤牌,明·何汝宾著
《兵录》记载的明军腰刀,明·何汝宾著
《兵录》记载的鸟铳与刀牌的配合,明·何汝宾著
《兵技指掌图说》中的虎纹藤牌兵—清·讷尔经额著

       刀牌这一兵种此后一直沿用至清代。

       上图为《兵技指掌图说》中的虎纹藤牌兵,原文:藤牌练法须要腰身活便,步法矫捷。左手擎牌,右手持刀,幌牌以吓马,藏刃以击人。牌随身转,手眼相随,用以卫身,用以制敌。习练纯熟,为攻马队之劲卒,藤牌练法当如此。作者言其为“攻马队之劲卒”,但在没有其他兵种配合情况下,对上马队胜率极为渺茫。

戚继光画像

戚继光抗倭形势图
戚家军抗倭图,现代人绘

《倭寇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倭寇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倭寇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倭寇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倭寇图卷》局部—明·仇英绘

明长刀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明·戚继光著

     《纪效新书·长刀制》: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寸,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纪效新书·长刀解》:此系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今如独用则无卫,惟鸟铳手贼远发铳,贼至近身再无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杀器则铳重药子又多,势所不能,惟此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以备临身弃铳用此。况有杀手当锋,故用长刀备之耳。

       长刀解中戚继光说这刀乃倭寇侵略才有,倭寇舞着光闪闪的倭刀蹦跳冲阵,明军的气势容易被压过去,而且倭寇善于跳跃,一迸足则丈余,也就是踏前斩,猛的踏出去一大步,瞬间拉近被斩者一丈五尺的距离,腰刀等短兵太短难接,长兵器又没倭刀快速。遭之者,身多两段,原因就是倭刀锋利,且双手使用,劈砍力较重。如果单独用则没有人护卫,唯独鸟铳手敌方远的时候发铳,敌方近身就没有其它兵器可以用,配大杀器的话本身带的火药铅子就很多,肯定是不行,只有这种刀轻而且长,可以兼用,备着近战用。

       习法:此倭夷原本,辛酉年阵上得之。

隐流刀法原本目录
隐流刀法
隐流刀法

戚继光长刀见习法
戚继光长刀见习法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镇守蓟镇,造“戚氏长刀”,可以肯定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倭刀的影响。《四镇三关志》:“自增南兵戍守,遂增置倭刀、狼筅、镗钯、藤牌。”其后倭刀便不再专指日本刀,明代中国本土以日本刀仿制或改造的刀也常被叫做倭刀。

明单刀

       程冲斗(1561-?)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明代著名武术家。徽商家世,"有志疆场"年轻时四处拜师学艺,于少林寺学艺十年,先后师从广按、李克复、刘光度、刘云峰等人,弩、枪、棍、刀无一不精。晚年归乡教习乡中子弟御贼,侯安国赞其:"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著有《耕余剩技》一书,其中《蹶张心法》一卷、《长枪法选》一卷、《单刀法选》一卷、《少林棍法阐宗》三卷,共六卷,分别对应“驽、枪、刀、棍”。对后世武术有较大影响。

《耕余剩技》封面及叙言


     《单刀法选》为《耕余剩技》第三卷,现存世较多流传甚广的为道光二十二年聚文堂藏本,但该藏本缺《少林棍法阐宗》三卷,且插图画工拙劣前半部分为手抄本。绍兴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二年刻本最接近初版,虽然年代久远,纸张有虫蛀霉迹部分文字缺失,但六卷内容完整,插图精美,印刷精良,人物、刀、枪、棍、驽绘制到位,因此本文文字内容以道光和万历两版相对照,更换其中误字,以方便阅读,插图则采用绍兴图书馆万历本。由于全文并不长,今将其全文载于下。

单刀说、单刀式说原文—明万历四十二年版
单刀式图
单刀式图现代修图版

单刀说

       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也。 其技擅自倭奴。煅炼精坚,制度轻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并。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寒心。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余故访求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时南北皆闻亳州郭五刀名,后亲访之,然较之刘,则刘之妙,又胜于郭多矣。艮元受刘刀, 有势有法而无名。 今依势取像,拟其名,使习者易于记忆。其用法,亦惟以身法为要,儇跳超距,眼快手捷,诱而击之,惊而取之,心手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妙。今将入弩兼用,亦惟选数势绘图,直述其理之可以与枪敌者。若遇他器,而此圆转锋利,制胜又在我矣。

       单刀说,开篇直述何谓“单刀”: 即“以双手用一刀也”,其技法来自倭奴(日本),而后是一大段赞美,从刀刃精致坚韧,打磨光滑如镜,靶(通把)鞘合理,到刀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详细阐述了倭刀的特点。

       浙江刘云峰得倭之真传,程冲斗从其学倭刀法,颇尽壶奥。当时亳州郭五的刀法很有名,南北皆闻,程冲斗亲自访求,发现不如刘云峰。

       刘云峰的刀法,有刀势、刀法而没有名字,今以刀势画像,给它拟名,使得练习者容易记忆。单刀的用法,唯以身法为要点,步法迅疾、跳跃轻灵,诱而击之,惊而取之,达到“心手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妙。

       以弓驽兼用单刀的用法,也选一些刀势画出,直接叙述其与长枪对战的要理。“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长枪法选》),使用单刀如能敌过长枪,遇到其它武器,则只需稍加变换,“此圆转锋利,制胜又在我矣。”

 单刀式说

       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如执轻刀一言,制不得法,铁不炼钢,轻则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边,焉能杀人?如要坚硬,则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铁要久炼去渣屎。磨时无麻子小点,如镜一样光彩,则遇潮汗,亦不至上锈,乃铁多炼少,是久炼成钢也。刀鞘内要宽,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紧勿松,紧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带刀,刀长(二尺八寸),靶长九寸,共长三尺七寸。不可过长,恐悬带腰间,用弩不便。鞘用皮制,其法载前用弩兼枪刀说中。

       单刀式说,点明了单刀的样式——以倭刀为式刀,尺寸、制法、刀镞、刀鞘也都予以说明,以明代营造尺一尺=32cm计算,即刃长三尺八寸(121.6cm),刀柄一尺二寸(38.4cm),总长五尺(160cm)。

       后面提到了铁匠做刀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做轻刀,制作不得法,铁胚不炼钢材质差,做的轻了非常侥薄,用的时候一刀下去,刀口就卷刃。如果要坚硬,刀又做的厚重,除非是力气大的人才能用。

       所以单刀正确的制作方法是:只有刀背要厚实,从下面的刀根到上面的刀尖,渐渐薄过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这样做出的刀轻重适宜。铁胚要多炼去除渣子,磨的时候没有麻子小点,刀要磨的像镜子一样光彩照人,遇到潮气汗水,也不至于生锈。刀口寸金箍入,用一寸(3.2cm)的铜把刀口箍起来,即刀镞。刀鞘的松紧要合适,鞘口略紧勿松。

       如果用弩带刀,则刃长二尺八寸(89.6cm),靶长九寸(28.8cm),共长三尺七寸(118.4cm)。不能做的太长,恐怕悬挂在腰间,用弩不方便,刀鞘用皮制成。

你我拔刀势


拔刀出鞘势、埋头刀势

入洞刀势、单撩刀势
腰砍刀势、右独立刀势

 

左独立刀势、外看刀势

上弓刀势、低看刀势
右提撩刀势、左提撩刀势
抝步刀势、左定膝刀势
右定膝刀势、朝天刀势
迎推刀势、刀背格铁器势
藏刀势、飞刀势
收刀入鞘势、续总刀图说
总叙单刀图(单刀套路总图)

       以上枪刀用法,惟以粗语,直述各势之中。盖余昔演棍法势图,皆以歌诀述之,虽便观者记忆,而变换之意,犹未能详悉,故今粗述枪刀法,诚欲人之易晓也。然有心妙者,犹不必定拘愚见,但目视敌如何杀来,手中运枪刀如何格去,身体如何左右躲闪,脚步如何进退等法。至于心手俱化,随机而应,惟以顺势顺力为妙,如逆之,则不能称绝疾(技)也。历云:十八般武艺,惟枪称王,诸器皆用枪比试,欲制其长与疾也。故余刀法,亦以枪法谕之,如遇各器,观其体,当知其用,以各势中用法破之,无有不胜者。譬虎凶猛,有牙爪之利,斗必以牙爪伤人,牛里巨,有角之利,斗必以角触人,能在此中解悟类推,可称因地制胜矣。反此,何以谈技哉。

苗刀

       “苗刀”一词早期单指“苗族刀”,如清代商盘苗刀歌“纳地久降诸峒长,尚存苗种悬苗刀。”当然这里的苗刀,实际意思也就是苗族人的刀,与民国时声名鹊起的苗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民国时期北方武人

       现代意义的苗刀一说是沧州武术家刘玉春民国十年定名(未查到确切资料),但可以确认刘的苗刀技法,学自山东德州桑园镇某老师,后来刘将刀法传给郭长生,郭后又担任民国的中央国术馆教授,因而苗刀的名气便逐渐传播开来。另有诸如其它更早(晚清)或更晚(三十年代)的说法,总得来说苗刀出名并广泛传播的时间,逃不过清末民国这一段时期。


《苗刀考证》—姜容樵1932年发表于《国术周刊(南京)》[ 第84期 6页]

       苗刀溯源者最喜欢引用的《苗刀考证》一文,是姜容樵在1932年发表在《国术周刊(南京)》[ 第84期 6页]上,姜容樵据传为“民国武术家、武术教育家”,但他写的此文显然对古兵器研究不深,各种论据全凭臆想,全篇漏洞百出,属于典型的民国“武人”的闭门造车文,现将全文载于下:

       “苗刀或谓系苗人之刀,查苗人始祖,相传为盘瓠子孙,或谓黄帝曾孙卞明之后,按黄帝战蚩尤时,制造刀戈,传之后世,卞明子孙善刀法,始谓之苗刀,但考诸文史野乘,均无记载,想系矛刀之误,亦未可知。矛者,古兵也,长柄有刀,刀弯曲,用以利敌者,长二丈曰酋矛,二丈四尺曰夷矛,三隅曰厹矛。酋夷亦苗蛮之属,至后世短其柄,仅一尺二寸强,刀如倭刀,微弯,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迨明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程宗猷字冲斗者,编著成册,流传至今,或行于河北一带,有名刘教习者,任政府武术队苗刀教授,据云,其术得之山东德州桑园镇某老师,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秘授,故其技之玄奥,亦独冠侪辈云。”

1963年10月,姜容樵赠与别人的老照片


       这篇所谓的“苗刀考证”全篇并无实据支持,其实叫苗刀杂谈更好,作者将民国武术界的苗刀等同于“苗族刀”,因为一开头就一脚踏进了沟里,导致他般般不顺,找不到实据,所以只能用“或谓、想系”这种词,谈“苗刀或谓系苗人之刀”,后面又扯黄帝蚩尤(笑),因为查不到史料记载,连他自己也说“考诸文史野乘,均无记载,想系矛刀之误,亦未可知。”翻译过来就是,苗刀或者就是苗人的刀……文史资料都没记载(这种长刀),想来大概是矛刀谐音写错成了苗刀,也未必可知。

刀矛

现代苗刀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顺着这个大概是“矛刀”的错误推论,后面便越发错的离谱。“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部下……程宗猷字冲斗者(字名搞反了),编著成册,流传至今……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秘授”,根据这篇《苗刀考证》得出的传承脉络为:

       苗族古刀→矛刀→短柄长刀→戚氏长刀→程冲斗单刀→民国苗刀。

       这条线最大的问题在于开头,没有史料及文物能证明苗族古刀就是矛刀,更没证据证明戚继光在东南抗倭与苗族的“矛刀”有什么亲切交流,史实上反倒是和倭寇经常“互动”, 隐流刀法也是戚继光本人记载在《纪效新书》(十四卷本)。还有,把程冲斗的单刀看成是戚家刀(戚氏长刀)的传承也有很大问题,明单刀在形制上是以倭刀为样式,技法上程冲斗学自于刘云峰的倭刀势、法;戚家刀也是以倭刀为参考制作,技法则来自于战场缴获的隐流刀法和戚继光自身的理解,简单的将两种刀混为一谈,以及看成是传承关系,是错误且经不起推敲的。

赵云故里争夺
西门庆故里争夺战


       某度百科苗族古刀词条下引用了《苗刀考证》的这个全篇,并以此想证明现在武术意义上的苗刀即是“苗族古刀”,实在是徒增笑料,十分明白地方上想要多一些历史文化载体,以便更好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但希望还是多做一些大范围考证的功夫,否则只会显得自己没文化。联想到这些年全国各地为了争历史名人、名产、名胜撕破脸的事,屡屡见诸报端,不由得一声叹息。

       鉴于以上史料,笔者将“倭刀、戚氏长刀(戚继光本人谓长短刀)、单刀、苗刀”绘制简略关系图如下:

关系简图

       每逢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很多工艺技术、武术流派便随着彼时的工匠、武人逝去而失去,后人则在其遗留的样本、著作中继续摸索发展。时至今日,苗刀的形制已经与倭刀大相径庭,相较于倭刀,刀尖更尖锐,刀身更笔直,属于微弯刀,刀法在历经清、民国不断的传承发展,融合其它兵器套路后,也与最初的倭刀术区别较大。

明清两版《单刀法选》插图对比

明清两版《单刀法选》插图对比

       向来与修习武术界朋友交流,谈及武术传承,多认为民国及如今之流派多承接自明清,明清则多承接自宋元,再往前则不可考,至于某门某派说其技法传自春秋战国、汉唐五代,大抵亦如自称是秦始皇帝XX代玄孙无异。

       笔者并非刀剑古兵专业研究学者,一家之言,难免疏漏,如有商榷,还望指教。

       对于网络媒体诸多如:戚家刀与倭刀没有任何关系、明单刀来自于唐宋代斩马刀、倭刀是苗刀的爷爷、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先等奇谈谬论,一笑而过,于此不再一一辩驳。

       东亚史自汉代以降便是一部交流史,东亚各国间互相借鉴学习,互相影响,又各自发展出深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很多自媒体为博眼球流量,贬低它器,抬高自己,非蠢既坏,实不足取。

                                                                                  2023年7月写于中原超高温中


明刀与倭刀的那些事——浅谈倭刀、明长刀、明单刀与苗刀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