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旷野也是轨道
最近读文献读到想die,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这么不快乐过,于是开始逃避读论文,开始看小说,看那些之前本科时候买的一直没有翻过的那些小说。 前几天从储藏室的箱子里翻出来,徐则臣写的《跑步穿过中关村》,三篇中篇小说的合集。2021年4月在厦门万象城-2楼的书店买的。买的时候不知道徐则臣是谁,也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甚至在想会不会是类似跑者的自传,拿下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要考的人民大学就在中关村大街59号,我是有些迷信在身上的。买回去之后,因为考研,一次都没有看过,等到这次翻开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一切地名都如此熟悉,承泽园、双安商场、双榆树,才意识到,哦,两年过去了,我考上了。我没有像当时考研时候为了精神胜利跟自己说的一样“只要考上,在人大当最差的学生也可以,考上之后就再也不学了”,我没做到,我还是会陷入很严重的peer pressure,看着摆烂的自己时常会感叹一句“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怎么开始害怕失败了”。大三的我,在专业课上听老师讲师兄师姐考名校基本全挂了,我只是告诉自己“他们是他们,我是我”。那时候的我,比现在要勇敢很多,那时候的我觉得人大和北京什么都好。 这些书和高中的一些本子摆在一起,昨天在找书的时候,随便翻开了一本,一本生物改错本。改错本被襄阳五中称为决胜高考的秘密武器,世间倒回到六七年前,高考的时候确实学的挺认真的。翻到扉页,发现自己在本子上记了一段《庄子》解读“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在这段话的下面写着“中国人民大学”。突然感觉自己18岁那年打出的子弹,在六年后正中眉心,开始看一些讲庄子和道家思想的书,已经在人大上学一年了。虽然是考研上的,不是17岁在课堂上做梦本科时候超常发挥考上。花了五年的时间,来和高中的自己和解,其实现在有点儿想笑,18岁的2209看到24岁还是一如既往迷茫且没有目标梦想指引的詹纳斯绿会不会觉得很无奈。 本科的时候自己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读研后开始追随别人的脚步。上个月月底是我活了24年经历的最艰难时刻,躺在床上在想自己是不是已经有焦虑或者抑郁的躯体化症状了,甚至推了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暑期草原调研。这个朋友计量很牛,我想要去取经,那个师门案例很多,我想去学习,有的同学一直在实习,我又会想实习就业是不是会更适合我……在不确定的时代,在文科生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的时代,在社科论文越来越难发表的时代,我好像开始学会把自己的暂时不如意或者落差归结为社会大环境、他人因素甚至原生家庭了,而唯独没有像高中时候认真做改错本的时候那样自省了。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自省的时候没有焦虑,而内耗的时候非常绝望的原因吧。上个月,我妈说了一句,“你知道向日葵吗,一天到晚只会端着个大脸盘子跟着太阳转,活的一点自我都没有,你想当向日葵吗?你不要在追随别人的同时,像东施一样,连自己都做不好。”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自己考研时候记下来的一句话“做自己的太阳,就会成为别人的光”,是啊,与其到处去寻找太阳,不如做自己的太阳。 昨天下午又把《无问西东》翻出来看了一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些台词早已会背,就像之前看罗翔老师视频听到的一样“人最大的痛苦,来源于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理想主义者没有必要和这个世界和解,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就像那句“如果你们知道青春只有这些日子,会不会还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你要搞清楚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把自身自我提升当成目标,不去看那些世俗希望我们在意的东西,可能会更专心学习吧。导师经常说一句“你们不要低估在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两个月前听的时候觉得云淡风轻,两个月后才发现老师说的真对。庄子确实说过,“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但所有的不可奈何都应该发生在自己认真做一件事情之后,而不是在行动之前就觉得不可奈何。按照斯多葛哲学,每天分清哪些事情是可控的,哪些事情是不可控的,希望下一阶段能过得自洽一些。虽然一些小目标是不可控的,但是认真做事情以及热情和这个世界交手是可控的。在自己选择的、喜欢的路上继续走吧,希望可以不要当向日葵了。昨天在b站看到一位网友把“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改成了“人生既是旷野也是轨道”,感觉很对,我想轨道就是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旷野就是你继续和世界热情交手的空间。
碱性磷酸莓 202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