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笔记:依恋及依恋的代际遗传

左脑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有讲述人生故事的动力,但却没有来自右脑的自传式细节,这容易造成一种结果:“虚构”了一个没有事实依据。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成人通常曾是过早独立的孩子,他们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他们减少右脑情感部分的参与,避免狭窄的情感忍受窗口被他人的需要淹没,偏向左脑的感知模式让他们能够用理性的思考去避开渴望却又无法得到人机联结而感到的痛苦。这样的成人,内在叙述有一个中心主题:我总是一个人,要靠自己。
在成人依恋访谈中,表现出“心事重重”特点的人,他们过去的问题会不断地闯入当下的经历。当他们在还小的时候,无法从照顾者的眼中清楚地感知到自己,于是造成了迷惑的自我感,他们长大后,内在叙述的中心主题是:我需要他人,但我无法依靠他们。
在人生早期,如果我们与照顾者之间具有一致的、连续的联结,也就是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自我同情、自我接纳就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
成长的关键不是去指责过去照顾者是如何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的,而是去主动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状态,这是解释经历与搪塞“不愿成长”的借口之间的区别。当我们能够学会“只是注意”身体的感觉是什么,尊重它们,不被它们吓倒或试图压制它们时,便提高了感知力的整合程度。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过去,整合自己的叙述,便能够从跨代传递的痛苦与不安全依恋中摆脱出来。
我们内心世界的构造开始解体,令我们迷失了方向,有时既无法保持与他人清晰的联结,又无法保持自我的一致感。如果过去的创伤或丧失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的内在叙述就会瓦解。如果感知出现了分裂,比如为了生存,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经历中能够承受的方面,就会将创伤编码成内隐的形式。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能是协调而安全的,但出现某些应激源时,他们应对能力的空洞就会显示出来,忍受窗口明显变窄,出现崩溃行为,在这些情况下,未妥善的状态会产生低劣的反应,使我们大发雷霆或失去理智。
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内心时,便在彼此的关系中引入了好奇、开放和接纳等性质。当人们感到被感知,感到自己的内心被包容在另一个人的心里时,神奇美妙的事情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