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离职很OK,再入职场不必上演“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中,女主做了几年全职太太,想要再入职场简直难于上青天。 疫情期间,很多人的职业生涯被迫暂时中断。为了帮助暂时离职的专业人士更顺利地“回归职场”,雇主和求职平台进行了多种努力。 暂时离职是职业道路的一部分,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一些转变可以减少企业不屑于或不愿聘请暂时离职高素质职业人士的现象。

3月,领英(LinkedIn)宣布其建立个人档案的下拉菜单如今将包括“居家父母”选项以及其他一些能够说明曾暂离传统职场的称谓。在领英采取这一举措之前,一些网络平台的格式要求近期遭到了诟病,例如每个工作头衔后面都必须标注雇主名称的传统,因为这类格式要求并未考虑到那些暂时离职人员。受疫情影响,200多女性相继离开职场,在这之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具有相关性。
领英的举措可谓在“暂时离职正常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意味着暂时离职将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中一个常见环节。然而对于那些难以解释简历空白的数百万人士来说,我们也不能夸大这一进展的意义。领英已经成为全球简历和工作经历的仲裁者和市场,通过此举,它正在认可甚至确证一个决定:先休一段职业假期,然后再重新回到职业世界。从很多层面来看,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里程碑事件,然而我们还任重道远。
多年来,我一直在与雇主合作,打造并扩张其回归工作的项目,以招聘和再次整合那些暂时离职、放缓其职业步伐的专业人士。大多数这些项目都主打“回归型上岗”,也就是一种带薪、类似于实习的工作体验,包含导师制和规划。最近,我们还见证了“直接招聘”项目的出现,它保留了导师和规划元素,但并非是短期岗位,这些参与者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公司的雇员。
这些项目始于近20年前的华尔街,其目的在于纠正当时肆虐金融行业的性别失衡现象,因为女性正走向更高级别的岗位。到2014年底,华尔街5家首要金融服务公司设立了“回归工作”项目,到2015年,科技行业亦加入了这个阵列,设立了STEM 回归工作组。如今,34%的《财富》50强都在公司内部设立了回归工作项目,此类项目的平均“转化率”通常超过了80%(意味着五分之四的参与者在项目结束后都得到了工作)。
下一步,我们应对这些项目进行更好的推广和分类。很多项目并未出现在雇主工作搜索网站上。一些项目被列为“实习项目”,这一现象让处于职业中期的求职者感到十分困惑(有时候会误导在校生报名)。
就像领英为个人引入新称谓以区分其工作状态,雇主在工作台上发布工作时使用的下拉菜单应该将“回归工作项目”作为一个标准的预填选项。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回归工作项目已经得到了广泛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消除了人们对项目确切内容、申请资质以及雇主意图的困惑。
我们呼吁雇主采取行动:如果你推出了回归工作项目,或打算引入类似项目,那么就应该要求那些经营贵公司在线工作发布平台的企业改变其预填写标准化下拉菜单,并在其选项中列出一个包含“回归工作”的公开称谓。这一变化将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暂时离职是职业道路的一部分”,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而且它将进一步减少企业不屑于或不愿聘请暂时离职高素质职业人士的现象。
*本文节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2021年5月刊文章《推进暂时离职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