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全方面的认识显卡篇:超频BIOS、散热、供电、双卡交火、品牌、型号、做工用料

各位读者大家好呀~我是B站的凌空,今天是我第二次做专栏投稿,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我开始真正接触硬件已经有3年了,于是我打算总结关于电脑硬件装机或日常使用遇到的一些问题,顺便分享一些经验。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显卡,关于显卡这个玩游戏做渲染的核心硬件,如果一台电脑没有它,那它就失去了灵魂~
我从第一次了解到显卡性能这个概念是在2013年,那时候我还在玩一些网游,但日渐卡顿让我不得不开始思考……于是up主第一次来到网吧,体验到了200帧的游戏超流畅体验,而那时候up主在自家玩游戏仅仅只有20-60帧,在之间不断跳动频繁卡顿,于是up主在网上搜索了许多让人一脸懵逼的i3、i5、i7以及当时刚发布不久的GTX780/770
当up主开始了解到显卡这个硬件后,便开始了对硬件的探索之旅~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吧!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超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CPU超频,但显卡超频的听闻就比较少了。长话短说,当年我由于还在读书,没有多少钱可以升级当年配件,只能通过超频CPU以及显卡超频来解决游戏卡顿的燃眉之急。

那时候up主的显卡还是主板自带的集成显卡:HD4250
相信老一代硬件玩家对这个集成显卡并不陌生,那时候这块集成显卡可是还能玩CF、LOL、DNF等网游呢。
它正是880G芯片组自带的集成显卡,up主了解后很快地就从网上下载了相应的AMD官方最新显卡驱动和超频软件。
up主按照网上别人的超频方法将GPU核心频率超到800MHZ,电压也相应的拉高了一些。那时候up主用的是华硕的子品牌——华擎主板。up主在重启电脑之后发现不打开软件GPU的频率又会自动调回去,于是up主又从网上看了几篇文章学习了显卡BIOS,真正的超频,一次超频,一劳永逸。
up主打开BIOS后一心想超频,频率一口气直接拉到900MHZ,电压拉满,但up主在重启后发现进不去系统。又重新进入主板BIOS,发现BIOS里连mGPU的电压都有,那就不用加北桥电压了,mGPU电压同样拉到最大,900MHZ开机成功(PS:up主那时候还不知道烤机这个东西)。
于是up主越战越勇,直接将频率拉到了1000MHZ,开机蓝屏。980MHZ,好像效能降低了,怎么办呢,电压已经最大,只能加北桥电压,1.4V,开机成功。up主游戏中途出现蓝屏,难受!
再试一下990MHZ,北桥电压拉到1.5V也开不了机,只能再次降回900MHZ,mGPU拉满,成功进入系统。
那次之后,up主玩游戏的体验提升了很多,比如那时候主流的网游都可以勉强开个中低画质以40-70帧“流畅运行”。
关于第一次进行显卡超频的事情就说到这里了。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up主最近显卡超频悟出的经验吧!

上图这张显卡是盈通的RX580,6+2相供电,4热管双风扇散热,散热性能评分S级,显卡核心频率比起同型号其他品牌评分为A级,显存频率评分为B级,显卡ASIC体质为89%,性能高至卓越。up主最近发觉RX580玩个最新的大作刺客信条奥德赛,古墓丽影暗影开高特效不能满60帧,尤其是奥德赛中高画质做任务中途会掉到30帧,这就非常难受了。
于是up主看到网上有人将RX580超频到相当于RX590的性能,3D Mark跑分十分接近。虽然他们两者差距并不大,但up主看到相关的RX590评测基准性能测试可以达到60帧的流畅体验,于是up主折腾了一个上午,琢磨出了这张RX580显卡超频的技巧。
由于up主之前用过RX460、GTX750Ti、GTX960、GTX970等显卡超频,所以对于超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之前第一次超频可是间断性的琢磨了几个月,测试了各种性能报告和稳定性数据最后才了解到超频应该怎么超才比较合理。

这次up主先来说说A卡,N卡up主已经有1年多没用了,再加上目前手头上也没有A卡……
所以我们就拿这张RX580来做为一个例子吧。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张RX580在超频前是这样的,默认功耗只能满足显卡目前的最高核心频率运行,如果想要超频,那么功率极限就得相应的拉高一些。
最小声学限制即是指显卡撞温度墙(温度超过一定指数)的时候会降频。如果核心降到低于这个频率,就会强制提高风扇转速来降低显卡温度,从而让核心维持在这个频率运行。 这个功能就是配合显卡的风扇转速噪音以及温度控制而配备的,如果觉得这个最低频率会影响到使用可以拉高,但一般显卡在玩游戏或性能测试时都会跑到最高频率。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频率

如上图,由于目前市面上的新显卡一般都是有智能启停以及噪音控制、温度控制、节能控制等功能,300MHZ只是目前显卡低负载的频率,当显卡负载高时,显卡频率就会自动跑满。
关于显卡超频,A卡驱动里只需拉一下这个“频率”,一般体质的显卡只能拉高10%,性能提升大约6-10%,电压可以让他自动控制,如果需要特殊的超频可以自动修改电压。
超频后功率相应的会提升一些,如果不拉高功率极限,那么你的显卡频率依然只能在超频前的最高频率,这是我去年显卡烤机发现的。

在这里推荐使用GPU-Z监测,可以一边跑甜甜圈一边看核心频率是不是超频后的最高值,如果不是就得相应的提高功率极限。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聊显存频率。

比如这个显存频率它默认最高值是只有1750MHZ(PS:GDDR5使用了两条并行的DQ总线,从而实现双倍的接口带宽。以往GDDR1/2/3/4和DDR1/2/3的数据总线都是DDR技术(即数据在系统时钟频率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所以官方标称的数据传输率要乘以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等效频率。 GDDR5采用的也是那样的数据传输方式,但相对于GDDR1/2/3/4和DDR1/2/3的一条数据传输总线GDDR5有两条数据总线,所以总的数据传输率要乘以四。 )
在核心频率拉高之后,拉高显存频率也能让显卡性能得到提升,但这个要看显存颗粒,这里我们可以用GPU-Z检测。

图中的显存类型G**********nix”则是“海力士”的英文名称,比如这个海力士的显存颗粒一般能从1750MHZ拉到2000MHZ,但考虑到长期稳定使用,拉到1900MHZ或1950MHZ也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RX580核心频率超频10%,显存频率超频到2000MHZ,显卡功率极限拉高40-50%就能让显卡核心频率跑满了。
实测显卡超频后性能提升12%,但TDP功耗“GPU only Power Draw”、“VDDC Power Draw”等功耗的总功耗从原来的180w上升到了250w,这个数值不一定是100%准确,但功耗提升,温度也相应的从原来的满载55-65°C上升到了65-XX°C不定温度。
所以我觉得牺牲了温度和功耗去提升这点性能不一定值得,毕竟超频前《刺客信条:奥德赛》高画质跑了平均40帧,超频后跑了平均45帧,其他游戏的提升也是只有5-12帧的提升,再加上长期超频不一定稳定,而且超频可能会失去保修。所以up主个人不推荐显卡超频,除非是追求极致性能,于是up主折腾一番后重置了显卡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显卡散热、供电以及双卡交火的事。
常见的显卡散热分为两类:风冷、水冷。风冷是最为普遍的散热方式,主要靠风扇气流进行散热,一般来说,散热片越大,散热越好,但也要相应的添加风扇数量,目前市面上最多风扇的是五风扇显卡,正面三个大风扇,背面的背板上开孔装上两个小风扇,这种设计多见于旗舰级显卡,其次就是四风扇显卡,正面三风扇背板开孔风扇进风,然后就是市面上常见的三风扇显卡,一般是中高端显卡配备、双风扇显卡一般多见于中端显卡,最丐版的就是单风扇显卡了,一般多见于低端低功耗低发热的显卡;而水冷则相对旗舰高端,散热效果也更好,不过成本也更高,而且组装困难,因此水冷还并未成为标配,但是在未来,水冷或许将代替风冷形成普及之势;
接下来是十分少见的液氮散热,那就离普通玩家太遥远了,液氮一般只存在部分专业的超频领域,用于挑战显卡极限频率,跟普通玩家也没多大关系了。

散热性能的优劣,除了与散热材质有关之外,还与散热材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因此如果运用到实际应用来说,散热器的鳍片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散热器散热性能优劣,而我们看到目前散热器的体积越来越大,貌似也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错的,但是这需要有个前提,就是散热材质,也就是鳍片,受热以及热量是均匀分布。而从情况角度出发,使得散热鳍片上的热量均匀分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理由很简单,由于热管排列以及热管分布不同,散热器底座导热,与热管导热分布不同,热管密集度对于导热的影响……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散热器热管在传递至鳍片的过程中无法将热量均匀覆盖,而鳍片材质影响了进一步影响导热不均,无法迅速传递至鳍片边缘。因此这很有可能造成散热器局部热量堆积,而无法有效散热。
所以说,热管分布对于散热器的性能,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市面上常见的显卡热管一般都是低端单热管、双热管,中端双热管、三热管、四热管,高端四热管、五热管、六热管。

关于显卡散热,我还有几个小技巧。显卡可以拆开更换原生在显卡核心上的硅脂,比如导热率高的暴力熊、猫头鹰、酷冷、九州风神等散热硅脂。
然后拆开显卡,在显卡散热鳍片上涂上石墨烯……
然后你的显卡就能降温10度了,但拆开显卡一般是没保修的哦~
关于显卡供电,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显卡的供电部分和GPU(显卡核心)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如果说GPU是显卡的“大脑”,那么供电部分就是显卡的“心脏”。
没有“心脏”作为基础,“大脑”再强大也是无法工作的,所以说显卡的供电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供电的设计也会影响到显卡的性能,强大的GPU需要强大的供电系统去支撑,这也是同芯片顶级显卡和普通显卡的主要区别之一。
有的显卡品牌不一样,同型号有的是6pin供电,有的是8pin供电,相对来说8pin供电的显卡厂商会把它做得性能更强而且更稳定,因为它供电充足,频率可以跑到更高,但功耗和温度也会随之提高。

关于双卡交火这个事,我近期试过两张RX580交火,但我发现双卡交火弊大于利!
首先,相信大家都知道,支持交火的主板上的显卡插槽PCI-E X16 3.0接口是有两个,但无论是E-ATX还是ATX还是M-ATX,他们的两个PCI-E X16 3.0的插槽的距离都太近了。

上图为up主用朋友的电脑双卡交火的图片,他们之间的空隙太小了,很直接的影响了显卡散热的性能,接近机箱底部的显卡吸走了大部分进去的风,后者只能靠前置的机箱散热器进风,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散热,但效果会下降,所以我认为双卡交火并不太合理
当今依然有很多人说能单不双也不是没道理的,大部分的软件包括游戏对双显卡的优化并不完善,双显卡的效果并不能达到理论数值,且双显卡的组件成本也要高于单卡,再加上主板供电和电源供电,功耗又会提升,散热能效不好,而且显卡驱动会出现掉驱动等问题,所以这个我没怎么深究,琢磨了几天就放弃了双卡交火的念头。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关于显卡品牌的选择,其实很多显卡品牌并不是说这个品牌买的人多,或者是别人说这个品牌好你就跟着买。

这个图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显卡品牌,其实关于显卡的选购,图中这几个牌子都是可以选择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显卡的用料,一般比如蓝宝石超白金、迪兰恶魔这些系列就是堆料比较好的,我将他们称之为“旗舰卡”,也就是做工用料为高级的显卡。
但也不乏一些用料比较差的卡,很多人将他们称之为丐版显卡,他们相应的频率会低一点,甚至低于公版显卡(用图形芯片厂家提供的标准规格元件,标准规格板型布线来制造的显卡),非公版显卡(厂家自由发挥不按照厂商的标准制作)不一定就比公版显卡好,因此,显卡品牌用料,在图上说明的一清二楚。
最后关于显卡型号,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N卡就是指英伟达公司生产的显卡,A卡就是指AMD(之前是ATI)做的显卡,最简单的理解方法就是
显卡第二位数越大越好,比如英伟达的GTX1080比GTX1050强。
显卡的第一位数并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英伟达的GTX980比GTX1050TI强。
GTX980的9是指低9代显卡,GTX1080的10是指第10代显卡,但新一代显卡性能只是有提升,但新一代的低端GTX1050并不强于旧一代的GTX980。
因此,显卡性能可以参考显卡天梯。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显卡BIOS,每个不同品牌型号以及显存大小颗粒的显卡都有各自的BIOS,而BIOS就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主板有,显卡也有,在显卡上,叫做VGA BIOS,它的作用就是存放控制程序,用来管理显卡的各种工作状态,比如频率、功耗等等。
比如RX460这张显卡本身是北极星显卡架构中的北极星11不完整核心896SP(流处理器),刷了RX560的BIOS后变成了完整的RX560的北极星11完整核心(1024SP)性能暴涨!频率也随之提升!
开核前

开核后

有些显卡可以通过刷BIOS来开启被屏蔽的核心,同于CPU开核,RX470D也同样可以开核。
大家都知道,显卡有公版和非公版之分,不管是AMD还是NVIDIA(英伟达)都一样,那么其他显卡厂商就会根据这两家厂商提供的原始BIOS进行修改,以此来改进显卡的性能。
但是不同型号的显卡它的GPU核心参数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随便乱刷,如果出问题,结果就是导致显卡核心损坏。而如果显卡不同但是GPU核心相同(比如RX460和RX560同样都是北极星11核心),那么就可以通过刷BIOS提升显卡频率和流处理器,从而提升性能。
最后的最后,up主终于写完了这篇专栏了,耗时一天,希望大家能多多帮忙宣传和三连关注哦~我是B站的凌空,我们下期专栏再见~